旧诗中的香港

2017-09-30 03:48邹伯芬
文史春秋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埔竹枝词香港

邹伯芬

历史上最早描绘香港风貌的诗是哪首呢?应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816年的《沓潮歌》:“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沓潮。”所谓“沓潮”,指前潮未尽退时,后潮又因风迭至的潮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官岭南,写了《赠别元十八协律》:“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两首诗中都提到的“屯门”,正是我们熟悉的屯门。屯门地区因紧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自南北朝起,凡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商旅到中国贸易,必经屯门而北上广州,唐代更屯兵于此,故称“屯门”。刘、韩二人不约而同咏及屯门波涛,可见那就是唐代时“香港”最著名的景点。

香港开埠时只是一个小渔港,但追溯它最早驰名的行业,除了屯门的“物流”外,还有大埔的采珠、东九龙的制盐和沙田的产香。“香港”一名的来源,有人认为跟种香、运香的行业有关。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云:“香树,邑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即沙田)、沙螺湾(大屿山北)等处为佳。”可知香港的确曾以香业见称。

关于采珠,有首《大埔》诗云:“几百年前古地图,当时有两媚川都:一为此地三杯酒,次即相传合浦珠。”诗中“三杯酒”正是大埔区一个岛。五代十国时,南汉管治香港,在那里设立珠场,直到明初产珠量大减,才没有人再在那里采珠。

清光绪年间,曾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官的左秉隆迁居九龙,作《游九龙城》诗:“今代九龙地,宋时官富场。”何谓“官富场”?香港位于南海之滨,产盐甚丰,官富场就是北宋在现今观塘、九龙城及油尖旺一带设置的官方盐场——观塘,旧称“官塘”。在全盛期,香港属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宋神宗年间,官方以每斤五钱购盐,竟以四十七钱转售,可见香港当时是朝廷的摇钱树。

至于现在最重要的金融业,其实早于20世纪30年代已国际知名。古卓仑写于1942年的《香江曲》云:“德辅道中夸最富,马龙车水连朝暮。金融牛耳执东方,邓氏铜山何足数。”著名词人陈蝶衣在1974年写《股市》:“妄求暴富罄囊储,股友相逢气不舒。指数眼看狂泻后,缸边懒复访金鱼。”“金鱼缸”是20世纪70年代股坛潮语:当时香港有四个交易所,投资者要打电话买卖股票,为了增加市场“透明度”,每个交易所都装上大玻璃窗,让股民可以观察市况,里面的人像金鱼一样游动,故交易所又俗称金鱼缸。

郑贯公的《香港竹枝词》有一首说:“黄金易觅地难寻,十尺楼房五尺金。惟有青天无价值,崇垣都半插云岑。”那句“十尺楼房五尺金”当然只是夸张,但楼价高则是肯定的。百年前在香港吃一顿西餐要多少钱呢?《香港竹枝词》另一首有答案:“香江食谱试翻新,酒馆茶楼最可人。唐菜何如西菜好,全餐輕掷五毫银。”

有些旧诗还罕有地记录了当时的香港俗语。梁乔汉写于清光绪初年(即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港中杂事》简直句句都是史料,开头一段是这样的:“外域唐番话,来游别有天。人居裙带路,地集火轮船。衣绿沿街守,灯红隔壁穿。燕梭商保险,马队五四矜便。夷礼头掀帽,戎装手引鞭。师何尊状棍,客乃重孖毡。士仔巾缠鬓,姑喱担压肩。戏园男女混,牌馆赌嫖连。”“番话”指外语,“衣绿”指警员,今天虽已过时,但上几辈还偶尔有人这样说:至于“燕梭”(Insurance)、“姑喱”(Coolie)、“士仔”(侍应)则流行至今。

王礼锡在1938年写的《香港竹枝词》说:“儒书枉读暗心惭,不识士多与士丹。落后殖民文化陋,岂关语系属东南。”“士多”(Stop)固然明白,但何谓“士丹”?幸好作者自注:“士丹,Stamp也。”又说:“沿街见‘若要停车乃可在此牌子,则Buses stop here,Ifrequired也。名词文法皆异中土,盖为殖民地文化落后现象,其故不在粤语也。”

以上征引的诗,尽管大部分艺术成就不高,但因为反映了时代风貌,或具备史料意义,还是很值得一看。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埔竹枝词香港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