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法容
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绿色发展包括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行为方式绿色化,而其内在精神则是绿色价值观。培育和树立绿色价值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关键。
培育和树立绿色价值观,是对传统经济发展价值偏好的深刻革命。在传统经濟增长模式中,一些地方和企业的价值偏好可以说是不顾生态大系统的经济第一主义(如以GDP论英雄)、仅注重当下却忽视长远的短视主义、只顾个人或局部利益的本位主义。
绿色价值观则认为,经济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原则、综合公正原则,辩证处理经济与资源、自然、环境、人口等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公平与效率、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关系。培育和树立绿色价值观,将推动形成新的价值诠释体系,丰富社会伦理道德内涵,树立引导人类行为的新标杆。
当前,以绿色价值观引领绿色发展,应从三个层面加大实施力度。
政府层面
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拓展了生产力理论,而且切中时弊,为推动发展转型、满足人民新期待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已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我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地方、一些企业的发展观还停留在过去,仍在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最近,媒体报道了桂林地区采石挖沙的教训:几年来创造的税收不过100万元,而生态修复却花了近1000万元,“山水名片”遭到破坏,实在得不偿失。可见,走绿色发展道路,各级政府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企业层面
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价值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建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需要建立产业链和生态园区的共生体系。应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在一定区域内将相关联的企业或部门联结起来,建立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形成产业共生组合和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平衡与共生关系,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企业集群,最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产业链也是利益链,涉及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多重利益关系,需要相应的伦理与规则体系加以规范。其中,树立和遵循绿色价值观是基础与前提。
公民个人层面
认同与践行绿色价值观。绿色价值观包括诸多新观念新规则,要求公民真心认同、积极践行,进而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落细落小落实。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体现着人们对绿色价值观的认同度与践行力,直接关系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当为,应成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每一位公民的认识与行动自觉。只有公民真心认同与积极践行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绿色出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把绿色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此,应把绿色教育全面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让每个公民都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摘自《 人民日报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