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呈
【背景】要努力把生态环境做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抓好生态建设和修复,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突出“建”“治”“管”“改”,全力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筑牢维护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2017年8月12日,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
深沟绝壁下,一汪心形的湛蓝水池在蓝天白云掩映下清澈动人,粗犷的沙石与静美的碧波相映衬,构成一副绝佳的自然画面。
这个被游客赞为“中国版黄石国家地质公园”和“重庆九寨沟”的地方,近年来成了重庆主城的网红景点,每逢周末就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摄影、野炊、戏水……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铜锣山这水光潋滟、天光云影的背后,曾经有着怎样的生态创伤。
地球“伤疤”
2012年初春,渝北区石船镇。
一些村民开始互相道别,背上行囊,外出打工。
曾几何时,这个小镇车水马龙,场镇街道两边的修车铺、小餐馆生意红火,人声鼎沸。
2011年,碎石企业“关停令”下达的几个月时间里,一切热闹喧嚣都恍若隔世,铜锣山忽然变得安静而冷清,显露出它原本的模样……
上世纪70年代,铜锣山的灰岩开采价值被发现。而后,这里的采石场越来越多,高峰时期,这里的采石场多达上百家,年产值数亿元。
灰岩开采业红极一时,每天7000余辆运石货车在场镇中穿行,无形中带动了一些其他行业的兴盛,也支撑起周边石壁村、关兴村、天坪村众多村民的家庭收入。
但繁华背后,采石经济的发展逻辑其实经不得推敲。
灰岩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石壁村的田地被损毁,植被破坏严重,整个村看起来都是“光秃秃”的,废坑绝壁比比皆是。原本青山绿水的地方,竟变得满目疮痍,面目可憎。更让村民难以忍受的是,小镇里终日尘土飞扬、道路坑洼、噪音严重。
“为遏制碎石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渝北区痛下决心对碎石企业进行关停。”石船镇时任镇长魏晓东说。
这个决心的确下得很不容易,几近于刮骨疗毒。关停众多碎石企业,意味着会“粘皮带肉”地破坏当地原有的经济生态体系,短期内村民收入必然骤减,生产生活质量也会下降。
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留下了一块块隐隐作痛的“伤疤”。石壁村的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那些从场镇服务业回家的农民,想重新荷锄归田也办不到了。于是,村民只能外出打工或以贩卖家禽为生。
凤凰重生,必先浴火。于是,关停采石场后,铜锣山周边村镇的产业转型问题又摆上了议程。
柳暗花明
2015年6月的一天,铜锣山。
“咔嚓咔嚓”,李睿在峭壁上连连按下相机快门,“真是美不胜收!”
回家后,李睿迫不及待地把相机接上电脑,仔细筛选了好半天的照片,然后打开中国国家地理网站的发帖界面,勾选照片,再在键盘上敲入图注。很快,一篇名为《重庆渝北铜锣山国家矿山遗址公园》的帖子出现在网络上。
这一帖子里,只有六张配有简短图注的摄影作品。
但就是这六张照片,美得让人移不开眼:如高原般干净纯粹的蓝天白云,翡翠绿湖面上波光粼粼,黄灰相间的嶙峋峭壁……
李睿远不是来铜锣山“秘境探险”的第一人。
2012年,开采业撤离后,铜锣山再无人打扰,地下水慢慢从裂隙中入侵,雨水汇集沉淀,形成了十余个坑塘湖。
这些坑塘湖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几年间,许多爱好摄影的“不速之客”都会扛上装备前来记录美丽,铜锣山“中国版黄石国家地质公园”的美名甚至已经溢出了摄影圈,吸引了很多“驴友”携家带口前来观景。
那些无名的坑塘湖也被游览者亲切地称为“七彩池”“心型池”。
渝北区政府其实早在“暗中观察”,并紧锣密鼓地做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方案。
2012年,石船镇邀请专家为铜锣山矿山遗址公园编制发展规划,其总体思路是发挥该地临空区位优势,打造一个风情小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临空农业产业、高端智能养老产业三大产业集群……
2015年,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请自来,使得项目负责团队的目标进一步清晰:把铜锣山矿山区域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矿山公园”。
挖掘废弃矿山的旅游价值,变废为宝,这才是让村民们真正可以发家致富且走得长远的路子。
规划目标是长远的,生态修复却刻不容缓。
重焕生机
2015年初夏,弱草渐渐从原本光秃秃的石缝里钻出,稀稀落落,煞是可怜。
好些“驴友”走过坑塘边,都小心地绕过了这些野草。
2015年,铜锣山矿山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启动。整个工程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土石方场平工程、绿化工程、道路工程、坡面清除危岩工程、采矿影响区农业开发利用工程等方式进行。
“矿山治理和后期维护都需要人手。村民可以在这里务工,不用跑出去打工赚钱。”石壁村党总支书记曾德健说,矿山治理还恢复了村里的耕地,农民可以在自家地里种菜,这也成了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留住了外流的劳动力,也就为今后的旅游业留住了不可或缺的发展根基。
2016年底,一期治理工作全部完成,共整治恢复低效生产力耕地280亩,恢复可供利用建设用地149亩,整治恢复绿化景观用地99亩。
如今,曾经的废渣堆、废弃无水矿坑变得绿草茵茵,高低错落,让这里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石壁村的乡村道路也全部硬化,市民前来观光更加方便。
曾德健说:“现在,到了周末,矿坑遗迹每天游客量能有四五千人,带动了村民的农家菜、农产品销售。矿山关闭之初,村里人均年纯收入降至两三千元。通过治理,如今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能有一万元左右。”
未来39个矿坑还将实现“一坑一景”,结合现代生态技术,因地制宜发挥不同的创意:有的可建成矿坑公园,有的发展攀岩、探险等户外运动,有的打造成为儿童乐园或矿坑艺术主题度假酒店,形成矿山生态创意带……
生态综合治理,让铜锣山这块地球的“伤疤”重现生机。
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生态修复和治理行动正在全市范围内铺开。
近年来,市国土房管局等相关部门通过坚持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生态修补、环境恢复、治理清除安全隐患、废弃矿区土地综合利用等措施,对全市792個废弃或关闭非煤矿山约25950亩面积的废弃地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规划,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得到复垦,路网沟渠得到完善……
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未来重庆山水的“颜值”会更高,重庆大地的“气质”会更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