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摘要】诗歌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作为一种最精妙的文学类型,诗歌的美集中在其形式与内容。关于其翻译,现存许多争議,主要是散文学派和诗歌学派的对峙。本文以《鹿柴》三译本为例,探讨形式与内容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
【关键词】诗歌 内容 形式 鹿柴
《鹿柴》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描绘其处所“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诗人完美的画面裁剪,巧妙的取景布局,并用以“响”的动烘托“空”的静的艺术辩证手法,让全诗浑然天成,毫不做作。而隐藏于这一画面背后的禅意,使该诗显出更深意蕴。本文以《鹿柴》G. W. Robinson,Kenneth Rexroth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形式与内容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三个译本以下分别简称version1,version 2,version 3。
一、诗歌中的形式与内容
诗歌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作为一种最精妙的文学类型,诗歌的美集中在其形式与内容。关于其翻译,现存许多争议,主要是散文学派和诗歌学派的对峙。前者认为诗歌可译为散文;而后者则坚持诗只能译成诗。一首诗就像是一个立体物,每个面都是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译文应该从形式、内容等各方面接近原文。笔者认为诗歌的美更多的在于其表述方式而非表述内容。形式可以说是诗的灵魂,而做一首诗实在就是赋予一个形式与情趣。
二、《鹿柴》三译本的对比赏析
1.《鹿柴》原诗及其三译本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Version 1:Deer park
Hills empty, no one to be seen, We hear only voices echoed—With light coming back into the deep wood, The top of the green moss is lit again. (G. W. Robinson, 1973)
Version 2:Deep in the Mountain Wilderness
Deep in the Mountain Wilderness, Where nobody ever comes, Only once in a great while
Something like the sound of a far off voice, The low rays of the sun, Slip through the dark forest, And gleam again on the shadowy moss. (Kenneth Rexroth, 1970)
Version 3:The Deep Enclosure
In pathless hills no mans in sight.But I still hear echoing sound. In gloomy forest peeps no light, But sunbeams slant on the mossy ground. (Xu Yuanzhong, 2000)
2.诗歌内容。内容的再现主要体现在字词的意思上。《鹿柴》的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空”字,最能体现本诗的禅意,能否翻译好该字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Version 1 将“空”译成“empty”,不仅表现出了视觉上的空,更表达出寂寥的情境。Version2没有直接翻译“空山”,而是将其“深化”,译成“deep in the Mountain wilderness”,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Version3则将“空山”译成“pathless hills”,具有画面感,却无法体现出寂静,在意境传达上略有欠缺。诗歌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林”一词三个译本分别用的是“deep wood”,“dark forest” 和“gloomy forest”。从内容的传达来看,笔者认为version 2更胜一筹。首先“forest” 比“wood” 更为准确,深林应该是指郁郁葱葱的森林,而非灌木丛,人在灌木丛中不太可能行走,并看到大片青苔。再者“gloomy”表现出了森林的葱郁,而“dark” 仅修饰了“forest” 的颜色。再看“青苔”一词,三个译本分别选用的是“green moss”,“shadowy moss”和“moss ground”,version 1,2 都是不错的翻译,而version3 语义中心发生了转移,描述的不再是moss,而到了ground上。
3.诗歌形式。从形式看,五言、七言的唐诗自带一种整齐对仗的美感,体现了中文对对称美的追求。在《鹿柴》的三个译本中,version2用的是散文体,version1和version3则选用的是诗体。散文体译诗一般节奏自由、句式完整、语言规范,但不能很好地体现原诗朗朗上口的韵律、凝练简约的风格和新颖独特的表达。朱光潜说:“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的,散文也可以表现,甚至表现得更好,那么诗就失去它的‘生存理由了”。在节奏上,verison2没有了原诗那种抑扬顿挫之感,节奏被拉得太长。version1与version3相比,version1各行间词数不一,很难做到与原诗类似的节奏感。Version3,采用每行七八个音节的格律诗,抑扬顿挫之间传递出山中幽静空灵之感。译者颇费心思的将第一和第三,第二和第四的开头用同一单词开始并句尾押韵,每行的音节数都控制在七八个左右,可谓是完整地传达出了原诗的形式美,因此要胜于其他两个版本。
三、结语
诗歌是最简洁灵活、富有想象力的文学语言。汉诗以其独特的修辞形式和意象,在文体、音乐性及文化意象的传递上具有独特的美,译者应尽量还原这种美,尤其是在形式上把握住汉诗所想表现的情趣和所应有的声音节奏。正如吴钧陶所说,“诗要译成诗,不要译成散文。是格律诗,不要译成自由诗。格律不是枷锁,不是镣铐;格律是舞蹈的规矩,三步、四步、华尔兹、探戈等等都有规矩,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善舞者是不会感到束缚的”。
参考文献:
[1]傅浩.我的译诗原则和方法及作为译者的修养[N].中华读书报,2002-6-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