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蓉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隋唐;造像;服饰;特征
【中圖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6—0068—02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石窟群主要雕凿于由砂岩为主体的峭壁悬崖之上,现遗存佛教窟龛194个,各种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800尊,壁画1300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其开凿历史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在中国石窟艺术乃至世界石窟艺术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故麦积山石窟被世界誉为“东方雕塑馆”。
通过对麦积山石窟造像隋唐时期服饰实地认真细致的实地考察,借据历史文献以及近年来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参考美术学和设计学学科理念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论证麦积山石窟中隋唐造像服饰的特征,对丰富中国服饰研究内容,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艺术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及创新提供依据和借鉴,意义重大。
一、麦积山石窟造像隋唐服饰分析
(一)佛像的服饰艺术
①右坦式。在麦积山石窟第94窟内塑有一佛二弟子三菩萨造像,服饰特点突出,色彩艳丽,衣料华贵且轻薄,应是以纱式衣料质感进行表现,以泥衣塑造出的这种轻纱效果突出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更能体现出唐王朝当时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之社情。
②双领下垂式。麦积山石窟第67窟佛像衣褶简约、概括,衣裙表现细腻、真实、自然,服饰着色不多,但非常和谐,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佛的慈祥、威严和博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唐王朝对传统造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更进一步体现和反映了魏晋服饰向隋唐造像服饰进行流变的发展趋势。
(二)菩萨造像的服饰艺术
①襦裙半臂坦胸式。麦积山石窟第94窟菩萨头戴花冠,披天衣,长璎珞,佩戴项圈,臂上饰有钏环,上身袒露,两肩有圆形装饰物,腰系长裙,赤足,造像形体丰腴饱满,手指柔软灵活,格外生动。
②裹幞头、圆领袍衫式。麦积山石窟第60窟左面菩萨造像造型特征为:身材的比例匀称,头巾从两肩下垂,裙裾向外面翻卷,衣褶垂直,阴暗分明,整个造像涌动着一种立体腾跃的美学动感。
③宽袖对襟衫式。麦积山石窟第14窟左胁侍菩萨高1.62米,造型丰满、健壮,倚壁而立,眼神中流露出亲切、慈和的微笑,宛如一位站立休息的劳动妇女。这尊造像是圆脸型,额头空阔,鼻梁高而挺直,发辫披于双肩,身上披帔,顺着身体两侧自然下垂,上身及右腿显露,服饰新颖脱俗,可谓齐胞的鼻祖,衣褶阴线流畅,行云流水。
④通肩式。麦积山石窟第12窟内正壁二菩萨均高1.06米,双手托莲花,或捧净瓶,面相方圆,下颌丰满富态,头戴精美花冠,双眼微睁朝下观看,鼻梁高且修直,神态奕奕,身体上部佩戴的饰物有垂坠、项圈,一挂佛珠自然下垂到足部,肩背服饰交叉于腹部,手置胸前,腕饰钏环。
⑤大袖衫式。麦积山石窟第37窟右胁侍菩萨高1.86米,面庞浑圆,形体修长,双手自然地交叉于胸际,头戴花冠,颈戴项圈,腰腹部佩戴饰物,手腕上饰有钏环,上身袒露,腰肢婀娜,披帛自然下垂,轻薄透亮,身躯前倾,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真实。
⑥通肩宽袖对襟衫综合式。麦积山石窟第24窟内右侧菩萨身高1.64米,头发梳理层次奇妙而整齐,眼微睁,嘴角上翘,右手自然垂地,左手举于肩头,项带饰物,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胸口打一漂亮蝴蝶结,腰间短裙衣褶线条动感强烈,人物形象似一民间少女。
(三)佛弟子造像的服饰艺术
麦积山石窟造像服饰艺术体现在佛弟子方面的表现则是平民化,也即世俗化。非但不失华贵之特色,而且基本表现和唐王朝平民生活中服饰穿戴极为相似,更能体现世俗特点,也可以说趋向社会化、普遍化,对我们研究唐王朝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很有参考价值。下面以实证加以论述:
以第12窟为例。此窟内前壁左右侧佛弟子高0.94米,左侧弟子双手合十,塑造出一个虔诚的、持戒寡欲的汉族苦行僧形象。右侧弟子双手抱于胸前,似沉思状。两弟子人物相貌秀气,细眉长眼,表情凝重虔诚,内着僧祇支,身着袈裟,袈裟图案以方框为主,纹饰秀美,色彩鲜艳,艺术成就非同凡响。左侧弟子内着僧祇支,外披帔,服饰贴身下垂;右侧弟子,内穿僧祇支,胸前打小结,袈裟宽博,衣角从左肩绕到右臂处,裹住右臂,衣纹简洁大方,衣裙飘逸。
麦积山石窟隋唐时期佛弟子造像人物相貌秀气,鼻高直而阔大,眼晴微微张开,嘴角微翘,展现出虔诚、聪颖、善良的形象。从其服饰来看,袈裟质感厚重,纹饰图案精美,色彩鲜艳,搭配和谐。
(四)力士造像的服饰艺术。
麦积山石窟艺术中对于力士服饰艺术的表现也相当突出,在款式设计理念上也遵循“秾丽丰肥”的审美标准,在款式形式表现上也存在上述隋唐时期服饰款式样式,有时还在传统上进行革新或改造,并且还有综合表现的形式。
以第五窟为例。麦积山石窟第5窟廊正壁左侧塑一立像,戴宝冠,披甲,髭髯贲张,双拳紧握于脐间,立于牛背上。上身着甲,手臂外露,臂佩饰物;下着战裙,裙短而干练。无论甲衣、战裙,还是身上饰物,色彩非常丰富,尤其是甲衣和战裙上的纹饰图案多样且非常细腻,刻画非常精到,不失为麦积山石窟造像的佳作。可以看出,唐代服饰的精美华丽,其造像艺人高超的审美能力和做工的精细。
麦积山石窟力士造像面部表情丰富、夸张,身体俊健结实,身形变化幅度大,展现出力和美的有机结合。其服饰有的非常简约,肌肉大部分外露,只腰束一短裙,表现了天然的力感;而有的服饰装扮则非常华贵细腻,既表现了力士的高贵地位,又凸现了力士的威严、神圣和勇气。
(五)供养人的服饰艺术。
麦积山石窟供养人主要有彩绘和泥塑两种艺术表现样式,如第160窟顶壁画保存着多组女供养人画像,所有人物排列有序、彬彬有礼,展现了大唐盛世信女礼佛的恢弘景象。图中人物身躯修长丰满,束高发鬓,身穿交领宽袖长袍,下着曳地长裙,裙带于胸间打结,双手合于袖内,宽大的袖口垂到膝部,还有些供养人形象手持鲜花,神态虔诚,脚蹬高头履,双手持莲蒂,虽人物形象众多,但仪表、服饰、姿势各异,动感强烈。
供养人造型有的洗练、单纯,脸型端丽、体态健美;有的身材窈窕,面容秀丽。其衣饰华丽,色彩浓艳,雅致不俗,让人看到了神态可爱而又无比虔诚的艺术形象。
二、麦积山石窟造像隋唐服饰的特征
(一) 肌肤显露。隋唐造像大都体现出造形饱满、肌肤袒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佛、菩萨、佛弟子和力士的造像上,如第67窟坐佛,不仅袒胸露乳,因其穿着轻薄,腹部以下肌肤便可隐可现。第94窟左侧菩萨第67窟菩萨、第14窟菩萨,有的露胸、有的露腹、有的露臂、有的露腿脚。第14窟力士全身只有腰及膝部着一短裙。可以清晰地看到,隋唐时期着装大胆,把女性细腻滑润的肌肤和男性健壮的肌肉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女性的美丽动人和男性的威武雄壮。由此可见,当时多民族的融合以及隋唐时期的开放与包容性。
(二)衣料透薄。从麦积山石窟隋唐时期的各类造像的衣料来看,大都穿着如纱,轻薄透亮,从衣饰外可透视到肌肤,由于衣料透薄。由此可以看出,既反映出民间艺人的巧夺天工、奇思妙想,又体现出隋唐时期纺织业的发展水平。轻薄飘逸的衣料,既活现出女性的风姿绰约、楚楚動人,又体现出女性若隐若现、奇幻无比的美学效果。这充分说明了隋唐时期社会的开放包容和人们的自信率真。
(三)色彩鲜艳。商业的繁荣,财富的富有,社会的稳定,尤其是丝棉织物的丰富、染织技术的发达,都为隋唐服饰富丽华贵、新颖多样的风格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从麦积山石窟造像隋唐时期服饰的色彩来看,有白、黑、黄、粉、朱红、石青、石绿等,无论是雕塑造像服饰、头冠、饰品以及佛、菩萨所在的背景图案和人物服饰上的图案,还是壁画的群体供养人造像,这一时期服饰的色彩虽然丰富鲜艳,但搭配都非常自然和谐,既与人物身份、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又对恰如其分地刻画人物内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表现作用。
(四)造型多样。隋唐时期商业繁荣,而丝绸之路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地处丝绸之路要塞的秦州将这些文化汇集于此,相互渗透和影响,从麦积山造像可以看出,服饰这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丰富体现。麦积山石窟造像隋唐时期的服饰造型多姿多彩,从佛衣和菩萨、弟子、力士、供养人的服饰来看,佛衣样式有袒右式、褒衣博带式、通肩双领下垂式,菩萨服饰有斜披络腋式、X状帔帛相交于膝式和沿身侧下垂式,弟子服饰有双领下垂式和袒右式,力士服饰有甲衣、战裙、短裙等,供养人服饰有交领衣、长裙等。由此可以看出,隋唐时期人们着装既有等级上的贵贱区分,又有随意性的较大差异,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服饰上的集中体现。
(五)配饰丰富。麦积山石窟隋唐时期造像佩饰纷繁,式样新颖,无论菩萨、弟子、力士,还是供养人,大都有佩饰。菩萨头戴花冠、宝冠,项戴项圈和佛珠,手臂佩钏环,肩上、腰间也有饰物装饰;有的力士也项带饰物置于胸前,有的手臂亦佩钏环,有的头戴宝冠。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相当丰富,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