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艳
摘 要: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傳承和提升,而潇贺古道是丝绸之路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潇贺古道的历史回顾以及对潇贺古道和丝绸之路对接的线路介绍,对潇贺古道的现状和应被挖掘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其次,通过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发展和海外传播进行梳理,从而证实在中国陶瓷艺术的海外传播中潇贺古道的作用,例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等。最后,通过分析潇贺古道的发展趋势,引发更多人对潇贺古道的关注。
关健词:潇贺古道;陶瓷艺术;海外传播;文化交流
1 引言
潇贺古道散发着浓烈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想象古时丝绸之路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更可以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播魅力与影响力。因为,中国的陶瓷艺术海外传播与潇贺古道有着如血脉一样不可分割的亲情关系与历史关系。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陶瓷就是中国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不管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被人们赞不绝口,记忆深刻。中国的陶瓷艺术之所以这样备受瞩目和关注,主要是因为在历史文化与经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陶瓷的传播较频繁并与海外运输非常密切,潇贺古道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于人们家喻户晓的丝绸之路,更多人并不知道潇贺古道。今天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政策领导下,曾经作为连接山水之间的陶瓷艺术传播运输纽带的潇贺古道,应该是值得更多人去探索和发现的。
2 潇贺古道的历史
潇贺古道历经了时间的积累与人文事故的变迁,先后成为军事、贸易、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通道。在这期间,潇贺古道最值得称颂的就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如果了解了潇贺古道的历史起源、路线还有其现在的状态,人们应该会更多的关注潇贺古道的文明传承和发展。它在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同样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播以及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1潇贺古道的起源
潇贺古道,历史上分为东西两条干道,其中西道又被称为秦建新道,最早建成于秦始皇年间,当时为了方便统治和管理,嬴政在岭南地域扩建了从秦代的国都咸阳到广州的道,并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东道,是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修建此道途经于今天广州、贺州与桂岭河相连。两条道路经过水路并与中国的合浦港相连接在一起。潇贺古道,自古便是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战略要道,到隋唐以后,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潇贺古道也由最初的军事之路逐渐转变成发展经济的重要之路,由于途径贺州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接地,大部分的中国产品经过潇贺古道由中原开始运往南粤,之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送到世界其他国家。其中,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输的产品中瓷器较多,潇贺古道的开通和使用,为瓷器易摔碎难运输提供了便捷方式。经过潇贺古道运送的陶瓷中最早出名的便是“长沙窑”,是中国向世界最早出口的瓷窑。
潇贺古道,作为中国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与中原道路的必经通道,对中国的丝绸、陶瓷艺术对外发展做出了积极有力的贡献。如今,中央提出构建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在这个大时代政策背景下,研究潇贺古道文化,对中国陶瓷文化和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潇贺古道的线路
潇贺古道,顾名思义就是指古代连接起潇水和贺江的古道。主要是潇水从永州道县流至广西贺州富川,其途中有一段陆路,然后连接贺州,一直流到现在的广州封开江口,最终流入西江。也就是说它位于湖南道县双淳亭与广西贺州市的富川葛坡镇之间。这条古道穿越了岭南的两个山岭,连接起潇水,其中运输方式包括水运和陆运两种方式结合。潇贺古道作为古代贯穿南北的一条重要交通运输线,始建于秦始皇年间。虽然,秦始皇年间,此道修建还是不具规模,但是到了唐朝,逐渐扩修,并承担相当重要的水陆运输任务,是中国古代南北地区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
除此之外,在古代,潇贺古道还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一条对接线,实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虽然它的修建时间不是最早的,但是却发挥出了更为关键和有意义的历史作用。根据历史记载,中国西汉时期南方与北方的经济交流主要就是通过潇贺古道完成。除此之外,汉武帝时期的黄门驿长被推测也可能是经过潇贺古道到广信,再到南江、到北流江、到南流江、再到徐闻、合浦,同时,从西安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是通过潇贺古道延伸出去的;从广信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以潇贺古道为纽带,让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可以成功交汇,实现对接。所以,尽管潇贺古道没有被人们广为传颂,但历史事实证明其对海陆丝绸之路相互对接和进行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同寻常的历史作用。
2.3潇贺古道的现状
不少文人墨客这样感叹潇贺古道:古道风姿虽不在,陌上总有暗香来。可见,潇贺古道作为历史文化和文明古迹遗存至今,让人依旧铭记并感叹,依然能呈现出当时雄伟的不可抵挡的气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年代的变迁,人们已经无法找到当时古代完成的古道遗迹了,当时的繁荣景象至今令人们心驰神往,是潇贺古道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串联起来,如今,中国开始实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通过今天 “一带一路”的新方针给潇贺古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历史面纱。潇贺古道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人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值得人们继续关注和深究下去。
作为炎黄子孙的接班人,虽然已经没有机会重返古代并亲自感受潇贺古道的繁华和意义,当时的古道建设痕迹也许已经不那么清晰,甚至遭到毁坏、破损,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去挖掘潇贺古道遗迹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争取让昔日的潇贺古道在今天人们的新推力下,又见光芒和风采,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endprint
3 认识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发展
“传世的青花瓷在独自美丽,涩白花青的景已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这样美轮美奂的青花瓷歌词,相信不是作词者空赞空叹,而是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在世人眼里的精美绝伦。中国的陶瓷艺术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了不同的辉煌成就和繁荣景象,中国陶瓷在造型、纹样、装饰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工艺成就。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来看,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文明艺术文化中光彩夺目,是一颗闪耀永恒魅力的星。
3.1中国陶瓷业的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制陶业发展较快,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殷商时代早期,就已经有了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到了东汉时期,浙江开始出现较为完美的青瓷,并逐渐由陶向瓷发展改变,中国的陶瓷业在慢慢地过度中日渐成熟并繁荣发展下去。例如宋朝时就有“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的著名说法。后来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上陶瓷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而独特的精神气质,同时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创造精神,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艺术灵感和文化色彩。
中国制作陶瓷的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塑造和对美、对艺术的孜孜不倦地完美追求。中国陶瓷艺术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开始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大量西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与中国的艺术火花互相碰撞和交流,中国的陶瓷艺术被带到海外,西方的陶瓷艺术形式和风格也被传播到中国,其中潇贺古道在其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3.2中国陶瓷艺术海外传播的现象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来受到国外人们的青睐和仰慕,因为中国古代的陶瓷作品能够融合中华民族无比精湛的手工艺技术,能够体现不同时期和年代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同向往及追求。追溯历史,早在唐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随处可见瓷器了,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日益接触,中国的瓷器开始受到海外人们的欣赏并以商品交换的崭新方式被传播出去。唐朝时期的长安西市,就是当时中外商品交换与买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中外交换买卖商品成为中国陶瓷传播和引进新技术的重要渠道。宋朝时期,中国的景德镇影青瓷、定窑白瓷和磁州窑被中外广为赞赏,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尤其让海外同胞叹为观止。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陶瓷艺术在唐宋时期,被广泛传播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中国的陶瓷一大部分出售给朝鲜、日本、印度、埃及、伊朗等不同的多个海外国家,此后,又逐渐被传播到欧洲、美洲的不同的海外国家。
以历史考究为证,中国陶瓷在海外不断的传播过程中,中国的陶瓷纹样以及制瓷工艺不断受到海外的影响,中国的瓷器上出现过许多海外不同国家的图案纹样,此外,中国陶瓷的外海传播,也影响到周边一些海外国家,例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这些国家通过参考中国的瓷器艺术制作和纹样来源,把自己国家的陶瓷艺术更加进一步完善并增加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3.3中国陶瓷艺术海外传播路线与潇贺古道的关系
潇贺古道是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中国主要通过此路运输丝绸、漆器、瓷器、铁器等等,最终换来别的国家的棉花、羊毛制品、钻石、珍珠等货物,其中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过这条交通路线运送到其他国家,经考古研究,在潇贺古道的沿途发现了精美的铜器、骨器、陶器、石器等,所以中国的丝绸之路又被称之为“陶瓷之路”。从中国历史上来看,秦始皇时期,灵渠的修建沟通了南北交通,但是运输功能不够强大,时常会堵塞。可见,在唐朝以前,南北通道不是仅仅通过灵渠,而潇贺古道的建立早在灵渠之前,其交通功能远远比灵渠要大得多,成为沟通潇水和贺江的水陆通用古道,是南北沟通的主干道。
潇贺古道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线也应该是最古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因为它的修建早于桂林灵渠的修建,汉朝时,南北经济往来主要经过潇贺古道,沿贺江抵达广信,此外,可以证实从西安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由潇贺古道开始向岭南引申。陆上丝绸之路也正是因为有了潇贺古道的沟通,成功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既然海陆丝绸之路是通过潇贺古道连接起来的,而中国的陶瓷艺术又是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播的,可见,中国陶瓷艺术的海外传播路线就是经过潇贺古道,潇贺古道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中外的陶瓷艺术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和繁荣下来。
4 潇贺古道对中国陶瓷艺术海外传播的作用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出口的商品中瓷器占有很大的比例,而瓷器的运输又是瓷器贸易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潇贺古道的畅通促使了中国陶瓷的海外传播。潇贺古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具有不可被人忽视的关键作用,应有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历史地位。
4.1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对外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潇贺古道的传播,途径中国的不同地域传到海外的不同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不断融合创新的新局面。中国陶瓷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底蕴的结合物,融合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各类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风貌,因为有了潇贺古道的传播,得到海外人们的喜爱,同时受到了海外技术及艺术的影响。例如,清朝时期,中国的陶瓷装饰画中静物像、人物画,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一些客户的需要,經过交流以后,这些中西方相结合的陶瓷艺术形式表现深深体现了不同的艺术与追求。所以,今天人们看到的无与伦比的陶瓷艺术其中一部分就是经过潇贺古道走出来的,潇贺古道就像一条康庄大道指引着人们去发现、深思,有着不可估计的魅力价值。潇贺古道,让中国的陶瓷艺术走出去的同时,也展示出了陶瓷自身的设计特色和艺术魅力。
4.2以陶瓷贸易开创了大陆和海外的经济来往
陶瓷艺术通过潇贺古道路线的运输传播,带动了大陆与海外经济贸易的密切往来。早在商州时期,中原和岭南通过潇贺古道进行陶瓷品的买卖,活跃了南北地区的经济贸易,使得双方地域在此基础上都有明显的经济水平提高。到了秦汉时期,岭南成为中国的领地,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南北双方对于陶瓷的生产技术进行了交流和借鉴,使得岭南的陶瓷技术得到发展,经济得到提高。到了汉朝,广州和合浦成为中国南方与海外贸易最大的港口之一,其中以陶瓷商品交易最为盛行。endprint
4.3通过陶瓷艺术促进了大陆与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学习
中国的英文单词是“China”,而“china”在国外就是被译为“陶瓷”。可见,中国的陶瓷艺术深远可以代表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风格特征,同时也证明了外国人对于中国陶瓷的欣赏和喜爱。中国的陶瓷文化对世界文化影响甚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而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播又离不开潇贺古道的运输路线,所以间接而言,中国的潇贺古道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日本,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元代的青花陶瓷,同时,中国的陶瓷在当时的日本被称为“国宝”,是当时作为奖赏的最高赐品,在传播过程中,日本还专门派人学习中国陶瓷的彩繪艺术手法,开始慢慢模仿和生产一些中国风格的工艺手段的陶瓷制品。
今天的潇贺古道,虽然只能看到时间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墙、雨桥,码头、商铺等建筑,已并没有古时候潇贺古道陶瓷运输和陶瓷贸易的繁荣,但依然给世世代代留下了如此重要的历史遗迹,在增强了中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大陆与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
5 分析对潇贺古道的发展规划
今天,安静而祥和的潇贺古道已经退去了国家重要交通运输道路的位置,正如有人到潇贺古道后感慨:“从古道去,此地空余古道风。”作为曾经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向海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潇贺古道,值得人们不断挖掘和传承。但是,潇贺古道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知晓丝绸之路,但是不一定会知晓潇贺古道,所以更没有意识去发现和研究潇贺古道的价值和发展规划。面对潇贺古道的发展现状,积极研究发展计划,应该不弃之,并继承之,保护之。
首先,抓住机遇,深化潇贺古道文化研究。“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战略决策,是临近地区共发展、共繁荣的有利机遇,是本着扩大中外各国的利益,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有利机遇,同时也是深入研究潇贺古道的文明文化传承的有利机遇。潇贺古道,它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它虽然只是一条道路,却承载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沟通。现潇贺古道大部分的村落、庙宇、桥、路等依然存在,但历史上真正记载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并不多见,甚至寥寥无几。人们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潇贺古道的文化价值,对其做更为深入的文化研究。
其次,追古思源,应对潇贺古道的历史作用进行有力度的宣传。潇贺古道应该被深入的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现实存在及开发的意义所在。以带动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经济开发战略并给予实现。相信,在中国与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达的现在,今天的“丝绸之路”不受任何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世界各国可以互通有无,互相交流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方向,力争让潇贺古道在今天的“丝绸之路”以及其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枢纽作用与更深入人心的文化传播作用。相信,潇贺古道同时也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石云涛. 中国陶瓷源流及域外传播[M]. 商务印书馆, 2015.
[2] 方李莉,王洪勋,范墨贤.中国陶瓷(西班牙文版)[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年.
[3] 冯先铭. 中国陶瓷.修订本[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4] 冯艺. 桂海苍茫:广西人文地理笔记[J]. 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