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佑德
【摘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75-0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的内容,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的教学设计总思路:创造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分析讨论→总结发现→实际应用。具体如下。
一、引入课题
“问题探讨,铺设悬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为新内容的学习铺设悬念。(1)阅读《孤岛生存》后提问学生,“假设自己面对此境,选择哪条生存策略?”(2)要求学生写出两条策略的食物链,引导学生思考:“食物链改变→能量流动改变→人所获得的能量改变”,而后选择相应的策略;(3)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而是留下悬念——“我们学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后自然能见分晓。”
二、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自主学习,紧扣关键”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关键词,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1)提出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3)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的
、 、 和 (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4)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 (群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三、能量流动的过程
“合作探究,动手构建”
先对能量流动问题进行逐层深入分析和讨论,使“能量流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深入理解,然后让学生动手构建能量流动图示,水到渠成,重点突破。通过交流与分享,合作与共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课件展示 “草原生态系统”图;(2)提问甲(学生)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维持和发展需要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的起点?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能量的传递和散失?提出能量流动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4)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5)提问乙(学生):初级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进三出”;(6)对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与同化的能量进行比较,总结出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7)分组活动,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提(图1)材料:小白板、纸片、小磁铁,构建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图2),巡查、指导学生构建;(8)小组代表展示各组成果,并让其中的一代表丙(学生)讲解能量流动过程,教师进行点评补充;(9)结合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细化能量流动的各个过程,突出重点。
的过程示意图
四、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拨疑难,化繁为简”
充分利用“赛达伯格湖中能量流动定量分析”这一经典的生态学实验,借助图解和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将相关问题一步一步地分解,从中发现规律,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1)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介绍相关数据(图3);(2)观察图解,发现疑难——未固定及未利用,学生交流互动,自主破解问题;(3)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未进入营养级之间流动的能量(未利用、呼吸、分解者),处理无关数据,简化图解(图4);(4)列表将图中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能量传递的效率:A.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B.由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由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营养级?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能量流动的什么规律?由学生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5)讨论能量流动箭头的方向是否可逆,总结出能量流动的另一特点——单向流动;(6)课件凸显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1、單向流动;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7)通过相关练习及时检查和巩固能量流动规律的知识。
五、能量金字塔
“迁移知识,构塔破疑”
结合能量流动的的特点,引导学生把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中的营养级转变成能量金字塔(图5),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1)请丁(学生)用能量金字塔阐述能量流动规律;(2)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破疑一:为什么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破疑二:谚语“一山不容二虎”隐含什么道理?破疑三:“请同学们再回到《孤岛生存》的问题上,那么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做到前后呼应。
六、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实例说明,学以致用”
通过(1)秸杆多级利用(2)“桑基鱼塘”(3)草场放牧量三个具体实例,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七、小结
“总结归纳,构建体系”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知识;(2)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教学设计思路集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分解疑难。通过搭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平台,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方面,完成知识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