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尤其高等学校的教师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四有青年人才。其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具备高尚道德的学生,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素质成果。具体就是:教师需要具备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应持有的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道德;人才;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23-01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面,在民族素质的提高方面,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教师就是上述责任与使命的实践者与引导者。所以高校教师需要紧跟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科研水平,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大部分教师都能兢兢兢业业工作,恪守职业道德,奉献在我国教育事业的最前线。但在新时代多变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重名重利、极端利己主义等观念正腐蚀着学校,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正在高校蔓延。有的教师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师怀着按酬付劳的观念,缺乏奉献精神;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懈怠,转而从事其他职业,颠倒主次;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其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很少,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不能给予及时纠正以及正确引导。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高校教育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稳定也极为不利。究其原因,就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合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1]。
做“四有”教师,其中“要有道德情操”就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学生受教师的影响,与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密不可分,与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应持有的价值观紧密相连。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我应为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教师为人处世方面,要讲善良,讲诚信
(一)善良,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对教师而言,善良是一种品格,一种德性,一种修养。善良中蕴含着宽容与大度,蕴含着理解与尊重,包含着仁爱友善,包含着慈悲为怀。
为什么教师要有善良的心灵,要充满善良的情怀,要与人为善?因为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人。现在人们口中的“95后”、“00后”,很多学生的心灵脆弱、思想极端、经验缺乏,如果教师能给予他们精心呵护与正确引导,那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最有益的陪伴。但有些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随意批评、责备,乃至人格侮辱,这些都会使得学生反感和逃避,并针锋相对,将问题严重化。“问题学生”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问题学生”不都是学生自己导致的,教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善良是作为人师的底线,简而言之就是善待学生。善待学生,即对待学生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认真负责,不对学生敷衍塞责;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把理解与宽容放在第一位,时刻谨记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有理、有节、有度、有益。当然,善待学生不是放任学生、不闻不问,而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大局,用信任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二)诚信,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师道德规范的基本操守。现代社会诚信缺失,有许多事令人骇然:假烟酒、假药、假文凭、假职称、假论文等不胜枚举。诚信缺失与信用危机,着实给构建现代文明社会、诚信社会带来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必需抓源头,从学校教育开始,从教师自身做起,用教师的诚信重构学生的诚信,用学生的诚信构建诚信社会!
二、教师于国于公方面,要讲责任,讲奉献
(一)责任,是教师应该时刻铭记的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每个独立个体与真实社会的依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其决定着角色责任和道德义务。每个社会成员,离开社会去求生存、谋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是社会对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大学是传知育人的沃土,是文化散播的阵地,是思想再造的渊薮。而高校教师则是大学的主体,是一所高校的象征,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也因此成為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社会道义的承担者和社会思想的风向标。高校教师生活在阳光与阴暗并存的多元复杂社会中,要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奉献,也是教师应该时刻铭记的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是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他告诫人们:一个人的一生要不断奉献,要把不断的奉献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手段,而不能贪图索取和享受。无私的奉献,是人生的主旋律。
教师要奉献。在奉献的同时,你帮助了别人,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国家需要我们奉献,学生需要我们奉献,奉献热血、辛劳和汗水。教师要备好并上好每一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正所谓:选择阳光,高山会拥有绿色;选择奉献,我们会拥有辉煌的明天。
三、教师于民于私方面,要讲热爱,讲原则
(一)热爱,是教师必须秉承的情怀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使得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大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有丰富感情,甚至有些叛逆的青年学生。
(二)原则,是教师必须要坚持的
作为高校教师,要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要与严结合起来的。当学生犯错时,出现缺点时,我们要不迁就、不放任、不溺爱学生。严中有理、有力、有恒,这样才能让学生被教师的智慧和道理所感染,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四、结束语
只要做到“为人处世讲善良与诚信、于国于公讲责任与奉献、于民于私讲热爱与原则”这三个方面,那么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可以且必须真正在实践中践行的。
作为高校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称得上“人民教师”,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和教书育人的教育风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作者简介:刘红霞(1991-)女,山西朔州人,武昌理工学院教师,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