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启示录

2017-09-28 20:24唐惠忠
求学·素材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时评高考作文信念

唐惠忠

稳中有变,守正出新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观察

高考作文引领着中学语文教学,也聚合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2017年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相比,可谓是稳中有变,守正出新。

先来简单看看“稳”与“正”的具体表现。

其一,就试题材料类型而言,延续了前些年的选材理念。

其二,从价值导向看,和前两年试题的思想内涵大体相同,主要表现为继续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点,突出了高考作文的育人功能。

其三,从能力指向看,基本延续了前两年的测查方向,主要集中在辩证分析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两个方面。

再来重点说说“变”与“新”的四个方面。

一、试题材料:注意将“我”融入材料

2015年各套高考卷中,“感知自然”“显微镜下看蝴蝶”“大树的旅行”“智慧”“公交车等妈妈”的材料以及要求中都找不到“我”;2016年各套高考卷中,“语文素养”“虚拟世界”“我的青春阅读”“神奇的书签”的材料中突出了“我”;2017年全国卷三道题以及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浙江卷“人要读三本大书”等,更是进一步从材料的内在要求上强调了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

二、价值导向: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以往虽也有关注中华优秀文化的高考作文题,但数量有限。2017年则特别注重融通古今、传承文化。如全国Ⅱ卷“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

三、能力指向:对“二元矛盾”即辩证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所淡化,对“多元矛盾”即开放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

以全国Ⅰ卷而言,考题有创造性的要求——选好的关联词要“形成有机的关联”。

那么何为“有机”?简单地说,“有机”就是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或者本是相反的东西,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事实上,考生使关键词形成关联并不难(如“高铁与大熊猫——中国的两张名片”“共享单车与移动支付——低碳时尚的中国”),但要做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则又不那么容易。命题者显然希望考生能在繁芜杂乱中抽丝剥茧,找到彼此间真正的关系和逻辑(像“开放与落后”“成就与反思”“传统与流行”等)。

具体说来,可从长城和“一带一路”入手,把前者看作是守护,把后者看作是开拓;一个代表历史的厚重,但同时也是一种很难逾越的隔离,另一个则代表联通与开放。又如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

全国Ⅱ卷也基本如此:“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需要的是从感性向抽象提升;由感性向抽象提升,最起码的就是分类。例如,《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在“励志”这一点上可以逻辑化地贯通起来:“自强不息”的表现是什么呢?至少应该从“正视”、从“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开始。

由于全国卷在题目命制上有标杆性作用,因此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新的趋势:(1)内容关乎中国的时代发展;(2)文体以议论为主,但不直接提供论点,哪怕是二元对立的思路也不给,而是把原生的、“无条理”的现象摆在考生面前,重点检测考生独立思考的素养,而考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无序的对象中找到其内在联系,才能形成论点,让文脉有序地逻辑化展开。

四、写作要求:下达多重指令,发展了“任务型写作”

有名师概括说,“今年作文最大的‘难就是出题者把之前明的‘审材料转移到现在暗的‘审要求上面”,这一方面有助于考生发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宿构与套作。如全国Ⅰ卷作文,除了规定“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还限定了表达对象是“外国青年”,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必须考虑对话的对象,有表述“得体”的要求。

观往知来,有效应考

——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一、做到“两个关注”

一是关注时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储备素材。高中生平时应多关心和思考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力求临场作文时,能写出富于时代气息且立意较高的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代表十二个主题,它们分别从价值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加以表述。未来数年的高考作文主题,仍将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挂钩,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备考策略:围绕这十二个主题的内涵与外延,针对近期出现的新闻事件,分类进行素材的搜集與整理。

二是关注自我生活,积累独家素材。人们常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要知道,打上个人生活印记的素材,是最独特也最动人的;文中有“我”真实的人生体验,是最值得称道的。同学们不妨做些个人回顾——回顾自我的生命历程(比如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喜怒哀乐的事件),回忆一些细节场景;回顾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走过的生活道路;回顾高中以来所写过的最佳作文(特别要留意那些能激发读者情感的作品),也可升格自己写过的那些“庸文”。

二、强化四种思维能力

想要高考作文获得高分,考生就必须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现场生成思路并梳理资料,将它们转化成文字材料,编织成文章——这也是成熟作者的基本写作技能。

1.审辩式思维,避免片面化。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幼稚思维,学会审辩式思维。

比如“信念”的意思是“坚信不疑的想法”。人生有许多奇迹,有时可做到的缘由就在于非凡的信念。但是,一般人可能没想过“信念可能与成功完全无关”。就如一只老母鸡有了信念,21天不挪窝就能孵出一窝小雏鸡;可是换成一堆石头,就算有十只老母鸡的信念也白搭。最可怕的是荒唐的信念,它只能是一种带着破坏力的力量。事实上,信念的力量首先来源于正确的判断与认知,而不是你有没有信念。你确立的信念如果是错误的,这样的信念越坚决,失败得就越悲惨,即便有力量也是破坏的力量。endprint

2.纵深式思维,避免肤浅化。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

时评《熊孩子怎么“治”》(见本文末的“时评赏读”)颇有借鉴意义:该文先强调“熊孩子不等于坏孩子。正如小狗、小猫格外调皮好动,人类的孩子同样处于探索世界的初期,‘熊是一种本能和天性。如果加上精力旺盛,脑筋灵活,就会显得格外‘熊”,这是运用了审辩式思维;接下来往深处掘进,突出“熊孩子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就难以成长为有理性、有规矩的社会人。管住熊孩子,有一个必须遵守的下限,就是尽最大可能,别让孩子的‘熊干扰别人”,并进一步揭示深层原因——“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熊大人,没有真正的熊孩子”,且顺势亮出了“管好熊孩子,关键看大人能不能因势利导,在孩子‘耍熊之际,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兴奋点,引导其趋利避害,诱导其创新创造”的对策。如此析理,就避免泛泛而论而走向了深刻透辟。

3.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将原因、结果割裂开来看待。有的因果关系是连锁的,更需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论证。

时评《把生命放在征途》中,针砭的弊端是“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何辨析“原因”呢?作者先是否定了归因于“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做法,因其只是客观因素,而非实质所在;接着指出“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且继续追溯根源,强调“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像这样一步步分析连锁的因果关系,必然逻辑严密。

4.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化。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表达自我认知,阐明感受感悟,一定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比如世人大多崇尚“第一”而相对贬抑“第二”,有人却著文《“第二”的价值》另发新见:当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的正能量的“第一”出现后,要有“第二”的跟进才能形成趋势和力量(“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提升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正义之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之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之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当消极丑恶的具有负能量的“第一”出现后,如果“第二”拒绝跟进甚至出面制止,情势就不会恶化。最后以“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二又何妨”作結。这类有创见的文章,自然给人启发、令人受益。

三、常读典范时评,优化作文结构

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社会生活评论,“是紧密结合时事、时局、时政、时弊即时发表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议论性文字”(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兆荣语)。实践证明,跟着时评学写作,不仅能提高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开阔习作者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同学们有效改善“议论浮于浅表,难以逐层推进”等常见弊病。一般地说,一篇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那些时事评论,通常会将其细化为“摆现象—找原因(探本质)—析危害—谈对策”等层次。只要我们常把时评细揣摩,认真借鉴其思路递进与结构布局,努力做到原因找得准、危害析得明、对策想得全,笔下作文自然会备受青睐。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评高考作文信念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围墙的信念
信念而非执念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