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化瓷:海峡两岸陶艺文化交流结硕果

2017-09-27 12:55陈海波
沪港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陶艺陶瓷艺术家

陈海波

从奉化雪窦山到崇明寿安寺

2014年,我受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之邀,为该文化节策划了“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的活动。活动包括艺术展览、学术论坛、现场笔绘等板块,通过在寺庙中举办以佛教题材为主的当代艺术陶瓷展览,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瓷”文化和“慈”文化之间的种种联系,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这次活动取得很好成果并获得多方关注。

2015年,受崇明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崇明寿安寺之邀,我将“以慈化瓷”带至上海崇明寿安寺举办。自此,“以慈化瓷”的年度展览计划正式形成。

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最具中华特色的文化标识,并且这一艺术瑰宝在海峡两岸代代相传。内地如景德镇、台湾如莺歌等地,现在都以瓷器而闻名。在活动中,两岸艺术家畅谈关于创作的想法和理念,展示各自的精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演绎东方文明的艺术之美,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和平与博爱的向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追求,流溢于陶瓷之上。

除了两岸间的陶艺交流之外,活动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也具开创性。之所以选择以宗教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是因为这二者之间自古便有着深厚的联系,不仅在禅道与器物之间、更在哲学与精神上相互渗透影响。

慈與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与艺术文化之精髓。以慈化瓷,以艺近道,以陶瓷为纽带联系两岸交流对话,是我们开展这一活动的最终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两岸艺术家一脉相承的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代代相传。由于地域差别,两岸艺术家在专业技术、艺术风格、文化理念上有所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为丰富当代中华艺术做出了互补性的贡献。通过交流,进一步互学互鉴,无疑是为两岸当代陶瓷艺术的共同发展提供养分,也是两岸艺术家心之所往。

近两年来,这一活动始终得到了海峡两岸艺术家们的支持与参与。因此,该活动也成为我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希望这场联系大陆与台湾两岸文化艺术界、联结宗教与艺术对话的开创性展览能够延续下去,将慈与瓷更好、更有机、更深入地融合起来。第三届“以慈化瓷”走进台湾

2015年,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将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身的佛头无偿捐回了大陆。2月28日,星云大师亲自将佛头送回北京,我有幸与他会面,并且向他介绍了2014年以及2015年“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不仅得到了星云大师肯定,他更亲自发出了邀请,希望我们把2016年第三届两岸陶艺交流活动带到台湾佛光山的佛光缘美术馆总馆,从而为两岸交流再次缔结佳缘。

在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总馆的大力支持下,本次“以慈化瓷”展出被安排在该馆2016年11月至次年1月长达3个月的年末大展档期。在中华文化联谊会、上海文化联谊会、上海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等关注和支持下,本次活动也被列为2016国台办对台重点交流项目之一,成为第六届海派文化艺术节的子题活动。

比较上两届,此次活动从主办、承办、协办的参与单位,到活动参与嘉宾人数、参与艺术家、展出作品、活动规模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成为了“5·20”之后两岸最大的民间入台文化交流活动。

11月15日,我预先抵达台湾,并拜会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民族交流协会董事长林中森先生,就两岸民间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艺术设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间的交流进行交谈。他表示,希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广泛交流,更好地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这不仅是他本人,也是绝大部分台湾民众所期望的。

11月17日,展览在佛光缘美术馆总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两岸37位艺术家、89件陶瓷艺术作品。作品融传统派、学院派、画家化瓷三大块系,涉猎陶塑、瓷板、瓷瓶等多种样式,融合高温颜色釉、柴烧、点陶、瓷上汉书等多种装饰手法,以瓷为媒,展示两岸艺术家们对自然法道、佛教人物、朴质内心三大主题的感悟与创作,令人大饱眼福。

开幕式上,包括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缘美术馆总馆长如常法师,两岸商界、艺术界、收藏界、佛教界人士在内的260余人到场见证并庆贺。20位参展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化作善举捐赠馆方,同时我与雪窦寺监院惟祥法师一起将“慈光和乐对瓶”中的“和”瓶捐赠与佛光山。对瓶中的“和”瓶留存佛光山,“乐”瓶陈列于雪窦山,此两瓶不仅展示两岸佛教间的法谊流长,更是“以慈化瓷”从第一届到第三届延续的见证。

当天,中央电视台四套《海峡两岸》、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艺评会、雅昌艺术网、微上海等媒体抵达现场,并在开幕式后对此次展览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得到了包括中新网、网易、新浪、腾讯、和讯网等各大知名媒体的转载及报道,在大陆及台湾各界反响热烈。

而在展览开幕之后的五天内(11月17日至11月21日),我们先后拜访了多位台湾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台湾艺术大学、莺歌陶瓷博物馆、花莲文创园区,得到了包括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系教授刘镇洲、中华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苏正立、莺歌陶瓷博物馆评审林振龙、“文生窑”第二十四代传人吴明仪等热情接待。在走访行程中,不仅增进了两岸艺术家间的相互认知,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台湾陶艺的发展现状,以及台湾看待大陆陶艺及艺术文化发展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莺歌陶瓷博物馆、花莲文化局分别举办了三场艺术交流论坛,每场皆有两岸艺术界80余人参与论坛,从主题汇报、专题介绍到自由发言,讨论十分热烈。亦有许多艺术家参与了现场笔绘。在这些交流中,两岸艺术家们融入了热忱与经验,就各自关心的艺术问题展开讨论,为中华陶瓷艺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进行两岸间的互动。

探索新形势下两岸文化交流新模式

在两岸交流方面,文化交流无疑是最具柔性、最具延展性的板块。比起敏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两岸间敏感程度最低、共识最大、民众最能接受的领域。文化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为两岸交流营造气氛、创造条件、引领民意,集成两岸智慧。因此,在特殊时期,民间文化交流这座桥梁更需要被保留、被重视。不管在何种情境之下,文化当成为联系两岸沟通的无障碍管道。endprint

本次两岸陶艺文化交流活动便是采以民间力量在前,政府力量支持助力的形式。在这次前往台湾的百人团组背后,是由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文广局、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作为指导单位;中华文化联谊会、上海文化联谊会、上海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作为主办单位;三家文化有限公司作为承办单位;上海市知识分子联谊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分子联谊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担任协办单位;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奉化市人民政府、龙泉市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

依托于政府层面的支持,代表团以民间的、艺术的、学术的角色进行沟通交流,不仅能够在当前形势下化解部分尴尬,同时也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向台传递“两岸一家亲”的心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血缘相亲,文缘相承。两岸文化交流,大有文章可做。”

我从事文化产业这些年,对于两岸几次大型文化交流项目记忆犹新。

2009年10月,已将近60年互不来往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台湾合办了“雍正大展”,一共展出246件文物,其中北京故宫提供了37件展品支持。这是一场破冰大展。

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在展品运出时说过这样一番话,令人特别感慨,他说:“今天,我们两岸故宫人一起装箱启运,是赶赴一场久违的约会,是实现一次久别的重逢,是偿还一个久欠的拥抱。我想,这些文物如果有灵性,也会按捺不住最后的期待,焦急盼望着与当时在养心殿、在紫禁城朝夕相处的文物伙伴们再次汇聚一堂的时刻。”这是一场盛事,是让人感到无比欣慰的盛事,来自两岸的文物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饱满的雍正。

两年之后,交流合作再一次升温。2011年,当时由两岸分别保存的、整整361年身首分离、整整63年隔海相望的《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台北故宫合璧展出,台湾岛内外共74万人见证了这次合璧。

这两次来自两岸的博物馆的成功合作,向世界展示了两岸文化合作力量的高度和强度。这种合作对于两岸之间关系的缓和、加强是具影响力的。

当时决定做以慈化瓷两岸陶艺展览,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雍正展和富春山居图的启发,因为我一直做陶瓷方面的展览策划,也十分欣赏许多台湾艺术家的作品。而两岸在艺术文化上的多次合作让人看到了一种希望,期待能够更完整地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促进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

两岸携手复兴中华文化

在这一次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台湾的艺术院校与博物馆、创意园区,感触颇深。在硬件上,大陆的院校从场地、环境、设施设备,都要比台湾的“新”、“大”,但管理上却与台湾有不小的差距。在参观台湾艺术大学时,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多位老师,对其陶艺教室的整洁程度就颇为感慨。做瓷做泥的环境易脏乱,但其教室的工具、操作台都十分整洁,摆放有秩。这些细节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当地学生个人素质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可或缺。在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以及台湾的“黄金十年”的政策中,文化创意产业都始终被强调和重视,成为热点板块。近两年,两岸文创产业的产值都约占全年GDP的百分之五左右,整体发展势头强劲。在实践中,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两地有不少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合作。

此次,我们走访了莺歌陶瓷博物馆、台湾成品、松山烟厂文创园区、花莲文创园区三个项目,感触良多。

台湾的莺歌和江西的景德鎮都是以制造瓷业闻名的,但从产业的发展、环境的营造上,如今这两个地方却截然不同。特别是参观莺歌陶瓷博物馆后,给我的启发很大。这是一个以发展莺歌陶瓷工艺为目标,提供当代陶艺创作展览、陶艺博物馆、陶艺教育教学等功能,打造具有历史、文化认同感和兼具教育性、休闲性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参访期间,莺歌博物馆正在举办2016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虽然近年来国内许多艺术博览会、瓷器博览会也开设国际展厅,但不管从参与程度、作品水准,还是布展能力、运营能力,莺歌陶瓷博物馆的这场国际双年展的精彩程度在大陆难得一见。

而在成品、松山烟厂文创园区、花莲文创园区,“品牌”和“经营模式”也带给我们不小的触动。台湾成品书店知名度的成功打造,已经将这一书店运营为赴台必须抵达的一处景点,除了书籍,各种文创小物品、联合商业餐饮、环境设计也都十分有想法,很吸引人。两个艺术园区其实类似于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由旧厂房进行改造,但不管从平台的水准、开设的活动、游客的数量,都更胜一筹。显然,台湾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创新创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海峡两岸新兴产业的发展点,也是两岸合作发展的下一波主力。在台湾看来,大陆市场大、资金多、传统资源深厚,在大陆看来,台湾的文化创新、创意能力强,两岸的深度合作对彼此都有助力。做强、做大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两岸的共同愿景,进行战略合作也逐步成为双方的共同需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艺陶瓷艺术家
趣图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鉴赏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