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颖
摘 要 本研究同时运用外显的问卷测量法和内隐联想测验法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内隐智力增长观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被试普遍持有智力增长观,即表现出了认为“智力是可以改变的,是不断增加的”的偏好。(2)各年级被试内隐智力观与外显测量不相关。(3)内隐智力观与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无关,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青少年 内隐智力观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中图分类号】B848.5
1 问题提出
近20年来,Dewck等在研究智力观对成就动机与成就行为的影响时提出了智力实体观与智力增长观,实体观认为智力本质上是固定不变、无法控制的,聪明的人无论任务难易或是否努力都会成功。增长观认为智力是能够改变、可以训练的,成绩反映了努力程度和策略有效性。在已有研究中,部分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智力观的发展不存在年级差异,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相信智力更稳定。综合现有研究结论发现,青少年智力增长观是否存在年级差异仍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以往大多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外显研究,由于社会赞许效应以及家庭背景因素等原因,可能引起青少年被试对问卷上的问题产生自我掩饰及整饰,而不是客观的反应,造成不同测量的信效度低,结果不一致。叶浩生(2008)等人认为智力观的形成不是通过外显的专门学习、训练获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积累以内隐的方式习得的,所以以问卷的方式很难测量内隐习得的智力观。因此,这就需要采用真正的内隐联想测验来考察。IAT是一种基于反应时的测量方法,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结点上,因而可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两者的联系。结合本研究分析,采用IAT的实验方法,可以排除青少年因为社会赞许效应等因素而在外显问卷上出现的自我整饰或掩饰,能够更为准确、客观地考察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以内隐的方式习得的智力观。
因此,本研究拟采用IAT实验范式来考察不同年级被试内隐智力观是否具有阶段性特征以及与成绩的相关性。由于本研究只涉及一个概念词,因此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即SC-IAT来测量和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结强度。通过考察概念词与不同属性词联结之间的反应时,来分析研究中国学生是否普遍持有内隐智力增长观,内隐、外显智力观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从学习成绩的角度,考察被试的内隐智力观是否受到成绩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选择90名不同学校的学生为被试,其中包括初三学生、高二学生以及大三学生。年龄在15—20岁之间,所有被试均熟悉电脑操作。其中,各年级被试各占三分之一,男性被试为55.6%,女性被试为44.4%。
2.2 工具
(1)外显测量:采用Dweck等人设计的内隐智力观问卷,1—6点计分,其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内隐测量:内隐智力观IAT测验中所包含两个维度的文字材料:概念维度和属性维度。概念维度由8个表示智力的词语组成;属性维度由8个表示增长的词语和8表示稳定的词语组成。材料中出现的词汇均是通过查阅相关内隐智力观资料,并结合其词频来确定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 程序
实验要求被试对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的刺激词进行分类,实验共分为4个步骤:(1)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归类,并分别按不同的键进行反应;(2)正式阶段。任务与(1)相同,实验次数增加为(1)的两倍;(3)练习阶段。仍要求被试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归类,并分别按不同的键进行反应;(4) 正式阶段。任务与(3)相同,实验次数增加为(3)的两倍。
将上述所有测验均程序化,外测验显智力观为纸笔测验,被试先填写外显智力观问卷,然后完成SC-IAT测试,内隐智力观的测量在计算机上进行,每个测验前都有练习部分,每两个测验之间可以休息。SC-IAT的实验数据由程序自动记录。
2.4 数据处理
内隐实验数据由E-Prime程序自动收集。首先剔除反应时大于10000ms的反应;如果被试在一个任务中有10%以上次数的反应时小于300ms,则要剔除该被试。对于每一个任务内错误的反应,其反应时用正确反应的平均反應时加600ms代替,之后再算出该任务的平均反应时。然后用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除以这两个任务所有反应的标准差得到一个商数。将由练习任务得到的商数和由正式任务得到的商数平均就得到D值。D>0表示学生对“智力”—“增长”的反应时大于“智力”—“稳定”的反应时;D<0则表示学生对“智力”—“增长”的反应时小于“智力”—“稳定”的反应时。
本实验中共有90名被试参加IAT,剔除无效数据后,有效被试为74人。数据使用SPSS18.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内隐智力观的IAT效应值
计算内隐智力观测验(SC- IAT)中“智力”—“增长”任务与和“智力”—“稳定”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被试在“智力”—“增长”任务的平均反应时M = 1014.29 , SD = 339.78,“智力”—“稳定”任务的平均反应时M =1105.61 , SD =291.87。说明总体上看,被试表现出了认为“智力是可以改变的,是不断增加的”的偏好,即持智力增长观。
3.2 被试性别和年级对内隐智力观的影响情况
经过T检验的结果表明,性别差异不显著(t = 0.122, p > .05),因此以后的分析中将男生和女生的数据合并使用。对年级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被试内隐智力观的效应值差异不显著(F = 0.070, p > .05),但把不同联结的反应时数据分开分析,发现各年级差异显著(F = 27.58, p < . 000)。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初三被试的反应时与高二和大三被试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而高中与大学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将各年级在两任务上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高二学生两任务的反应时显著(t = -2.456, p < .05),大三学生两任务的反应时显著(t = -2.310, p < .05),即两个年级的被试均倾向于持有智力增长观。endprint
进一步对外显和内隐测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各年级在不同的测量方法上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发现,外显测验与IAT相关分析的系数为0.526,表明被试对内隐智力观在外显问卷测量与内隐IAT测量上反应是不一致的。
3.3 不同学习成绩被试内隐智力观差异性检验
考虑到内隐智力观还可能受被试的学习成绩好坏的影响。因此研究者把被试按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内隐智力观在不同成绩的被试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2,71) = 0.049, p > .05,不同成绩的被试在内隐智力观上没有达到显著效应,因此,说明被试成绩对其所持有的智力观影想不大。
4 讨论
本实验以IAT为测量工具对内隐智力观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显著的IAT效应。下面我们将结合已有的研究,对青少年学生的内隐智力进行进一步探讨。
4.1 各年级被试普遍持有智力增长观
从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内隐智力观广泛存在于各个年级学生中。实验中,无论通过外显还是内隐测量,大多数学生均认为,自己的智力及其聪明程度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提高和改变的,而并非一直保持不变。因此,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大部分被试会做出比较客观的归因,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4.2 各年级被试内隐智力观与外显测量不相关
本研究外显测验和IAT内隐测验结果显示,二者相关性低,结论不一致。之所以外显结果部分被试持智力稳定观,很有可能大部分大三学生由于学业与就业的压力,比较消极地主观认为自己智力水平固定不变,即使通过努力也不能改变。然而,通过客观的内隐联想测验,则证明即使是学业压力比较大的高中生,依然持有智力增长观,认为通过努力是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所以作为大学心理教师,更应该关注班上表面拖沓、悲观、自暴自弃的学生,因为也许在他们内在的潜意识里,还是相信自己的,需要我们外在鼓励与关心的话语和行为,便能激发内在的潜能。
4.3 学习成绩对被试的内隐智力观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还探讨了不同学习成绩的被试所持内隐智力观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成绩的被试在内隐智力观上的表现差异不显著。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要根据成绩的好坏而刻板地定义一个学生,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所想的那样,学习差的学生就是自暴自棄,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永远不可能进步。其实他们也是认为自己的聪明程度是可以改变的,是会增长的。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多鼓励学生,帮助其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 结论
(1)青少年被试普遍持有智力增长观,即表现出了认为“智力是可以改变的,是不断增加的”的偏好。
(2)各年级被试内隐智力观与外显测量不相关。
(3)内隐智力观与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无关,没有显著差异。
6 参考文献
1叶浩生. (2008). 科学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质化研究. [J]南京师大学报. 4: 85–91.
2 陈淑梅,车现楠,徐忠虎.内隐社会认知:从测验方法到作用机制.[J] 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3 刘百里,蔡笑岳.内隐智力:智力研究的新视角 [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齐冰,白学军.学业领域中内隐智力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