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房
【中图分类号】G633.51
历史是人们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今天,我们强调历史的社会功能和存在价值,讨论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笔者在长期历史教学实践中认为:现代历史教学应张扬人文大旗。
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它肩负着人文教育的重任,肩负着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任,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因为学校历史教育在遵循人文学科的一般法则,利用其特有的认知工具外,必须树立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科教育目标与内容,并在其中形成一套旨在培养国民素质,符合人类发展愿望,适合民众接受水准的历史学科体系。张扬人文大旗这不仅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建立和谐社会呼唤人文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人文精神必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历史以它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维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養。
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爱国主义。历史学科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课,它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是不争事实。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培养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心和国格人格意识,是更为超越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其伟大的凝聚力,来增强公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幸福作出努力。我们理应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这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3.人的发展渴求人文关怀。人的自身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增强人的气质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等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观念。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应着眼于以下方面:
1. 在历史人物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诸如秦皇汉武一统天下、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抗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还有林则徐、郑成功御侮自强的民族气节等。教育学生学习他们,这对高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必能产生积极影响。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古代箴言,对于新一代青年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2. 在政治史和文化史教学中,发掘民族精神,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依靠科技实力,还要依靠人文实力,而且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往往还有赖于人文环境。因此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就是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历史学科要使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了解本民族的仁人志士,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生动形象教学语言,再现历史生动魅力,重现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历史,并努力使历史与现实,历史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历史教学浸没在人文氛围中,抹上感情色彩,给予学生精神上磨砺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与感情教育合一的效果。
4.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历史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要张扬学生个性,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服务。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参与互动互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绝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在价值引导上的神圣职责,主导作用的发挥仍然很重要。
5. 历史教育要敢于直面丰富变化的社会生活,注意结合现实和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在我国建设社会注意过程中,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倾向和“坑蒙拐骗”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借助丰厚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们为生存而奋斗的发展史,为追求物质利益失去信仰理想和仁爱精神,是人类社会精神危机,教育学生应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仁者爱人、成人之美”的友爱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等。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时间上纵观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但以德育人,以史育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