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制现代化看我国学制改革

2017-09-27 20:12杨帆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改革

杨帆

[摘 要]我国现行学制由于其本身的某些缺陷,已不能满足多变的时代的需求。新时期的学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我国学制的现代化历程出发,为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求推动我国学制的科学化进程。

[关键词]学制现代化,现行学制,改革

· 【中图分类号】G521

我国自清末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学校教育制度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學制的现代化历程

我国学制现代化的开始,可追溯清末。而历经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学制,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清末现代学制的建立

清末,中国正式开始近现代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近现代化思想盛行、现代学校设立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的建立,无疑是这一时期教育变革的直接代表。

1.壬寅学制

1862年至1895年,清政府设立一系列现代学堂,我国现代学制初具雏形。1902年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参照日本学制,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系统。它明确划分教育为三段七级,重视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学制体系,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不仅对中国学制的建设影响巨大,而且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意义深远。[1]

2.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三人共同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正规化、体系化。癸卯学制是中国现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备的学制,是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的[2]。癸卯学制教育阶段的划分和修业年限,与壬寅学制大体相同。

(二)民国时期主要教育制度

1.壬戌学制

在五四运动响下,教育思想活跃,出现了新的教育思潮,新的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尤其是对学制的改革势在必行。1922年(壬戌年)教育部专门召开学制会议,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它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为向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在高中开设职业科,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分科制和选科制的实行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三)新中国教育制度改革

1.1951年学制的建立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它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初步实现了我国学只有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代教育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生教育的萌芽。[4]

2.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从以上内容可看出,“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是系统性的教育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

1999年和2001年,我国分别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两者分别从推进素质教育和规范义务教育方面,对全国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指导,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普及的进程。[5]

2010年7月29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大教育改革目标,为我国21世纪上叶乃至整个21世纪的教育,进行了明确清晰的指导与规划。

二、我国学制现代化对学制改革的启示

回顾、总结和反思我国学制现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学制的发展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适时变革,同时学制改革既要借鉴外国又要适应本国,学制的制定要争取多方面的参与。由此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开始。

(一)普教职教一体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或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的教育。二战后,各国在增加综合中学比例的同时,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我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适时适量的增加职业教育的科技文化课程量,同时将普通教育的实践应用锻炼提升到一定程度,以此来增强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对时代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将学前教育或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学校和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目前世界上将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的国家已有13个[ ]。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应当在我国经济能够承担延长义务教育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的条件下进行。

(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进行精英化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阶段的一个概念。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毛入学率达到34.5%,在校人数为2468万人。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如此之大,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严入松出”,即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和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的条件相当高,但是对于取得本科、研究生学位的条件却存在着很大的可变性。以精英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来进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虽然在目前来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以此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培养方向,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安娜.中国学制百年变迁[J].教育研究,2004,(11).

[3]朱有,王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刘奕婷,许家尧.从终身教育视角看中国高等教育学制.[J].时代教育,2013(1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年6月13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