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17-09-27 15:16叶安珊左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模式构建

叶安珊++左莉

【摘要】高校转型政策的实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现状,进而提出构建以“以生为本”和“知行统一”为原则,以专题为板块的“师生良性互动”式的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转型 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4.2

一、现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现状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鲜明,难以适应高校转型潮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无论专科还是本科均采用一本教材。采用统编教材虽有很强的普遍性,但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和社会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要求。倒致各高校在课程目标定位方面一律机械地沿用一统的“国家标准”: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于课程目标定位针对性和职业性不强,无法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对自身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分裂。

(二)简单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趋势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停留在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没有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且无论专业相同与否均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基本相似,基本一致的考核方式。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专业实训挤占课时教学计划被打乱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简化处理,中止原来的教学进程。简单的教学模式加大了学生对思政课认识的误区,认为思政课仅是中国特色的一门课程,对于专业技能的提高没什么作用,高中学是为了高考,大学学是为了拿学分,顺利毕业而已。因而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

(三)“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学实效性不高

由于教学模式简单、封闭,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方法上大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式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单纯地希望通过外界的压力来实现学生本身教育的内化,而不是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趋动力,激发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自我需求。完全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于是学生便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消极对待,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的教学目标显然背道而弛。

(四)“知行分離”的考核方式亟待完善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方式大部分还是采用“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虽然有的高校在这一模式上增加了诸如:开卷、闭卷,平时成绩、课后小论文之类形式,但都没有摆脱“重学术,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的困境。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唯一目标,至于是否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是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否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均不在教育教学监控的范围之内,难以承载其所承担的任务和使命。

二、构建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的措施

(一)课程目标设置既要重视国家需要,也要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高校转型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矛盾。为此,国家提出要让高校通过改革,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设置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有所区别。首先,既要考虑为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共性需要,又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增强针对性和职业性的个性需要。其次,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的使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考核等方面,要融入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要素。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依据不同层次的主体需求来予以定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建立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上。

(二)转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转变,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意识增强,趋同意识减弱,对某种思想结论不会盲目趋同,而是希望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论和碰撞中形成结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提供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也不会内化为信仰、情感和意识,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依托知识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成为可能。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通过各种思想碰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作出结论的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真正有效。

(三)建立科学合理、知行统一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于高校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过去的考核形式只注重对课本知识层面和教师课堂所授理论方面的考核,基本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表现的考核,反映了考核重考“智”不考“德”的弊端。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容易造成学生知行分离,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当前环境下,建立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评价模式基础之上的发展性评价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发展性评价强调以评价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目标着眼未来发展”。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地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发现并选择一切可能的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一个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发展性评价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记忆为重点的缺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建立发展性评价考核体系,坚持“以生为本”和“知行统一”的原则,以专题为板块,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良性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适应高校转型带来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彭明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改革策略,湖南农机,2010年3月

[2]王晚英等,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研究,2012年第8期

[3]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据分析,教育探索,2008年第4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模式构建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永续债券探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