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在法国读书时认识了一位“奇才”。2012年春日巴黎,塞纳河畔,我们坐在咖啡馆聊天,說到蓬皮杜艺术中心时他眼神泛着光,细数着里面曾展览过的建筑大师真迹。
他的父亲是国内一位银行家,为他规划了一条本科就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巴黎商学院完成MBA的子承父业道路。硕士毕业典礼上,他告诉父亲其实自己一直喜欢的是设计,打算在巴黎高等建筑学院读建筑学……用了四年的时间,他完成了别人需要用六年修完的课程。喜欢高迪和梵高的他还在巴黎遇到了崇尚莫扎特和肖邦的她。
她的母亲很小就把她送到美国读书,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新闻传播学本科后,本该工作的她,选择去奥地利研读音乐学。因从小喜欢钢琴,一直与音符为伴,不甘心就这样步入不喜欢的领域,追随着心的指引,给了她一次救赎的机会。
他们的“重生”让彼此收获7美好未来和甜美爱情。
或许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电影里。人的一生能这样“随心所欲”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还得因人而异,不但牵涉到个人的天分资质,还和家庭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是一个出身于贫困山区,肩负着改变家族命运的贫寒学子,恐怕不太有机会顾得上自己的爱好,生存才是第一位。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的问题是生存,是有一份能让自己安生立命的职业。尤其对并不具备某一方面特殊才能的人来说,积极地适应可能比改变更契合实际。
市场经济催生不少“投机取巧”的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哪样实用,能带来实际利益,就会对哪样感兴趣,并且乐此不疲,全力以赴,最终总能混出点名堂来;
国内应试教育盛产“墨守成规”的人,天性在其成长过程已被消磨,他们现在是好学生,无论学什么。将来也会是好员工,按部就班、波澜不惊,不大可能想到去改变什么:
大多数资质平平的人,考虑的不外乎是既然好不容易苦读十载,有了自己的专业和可以预见的去向,在想要改变之前,该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能否承担这种改变。
“喜欢的、追求的,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专业取向,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当下高中生的迷惘所在。很多学生在做出选择之时都是如此的草率与不加思考,或凭一时感觉,或凭“媒妁之言”。
本期“专业那些事儿”合刊中学长想为同学们展现一种价值观:你的专业选择对于未来而言将被赋予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喜欢玩游戏的人,真的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在“电竞”领域里就能如鱼得水吗?一个喜欢穿衣打扮的人,就真的适合服装造型类专业吗?
“喜欢”一词的分量太重,对于专业延伸的职场,能供给你生活基本需求,满足本能欲望是前提;你愿意进一步了解其涉及的多层领域,名为兴趣;当你了解它之后,并一如既往地保持对它的热情,称为爱好;以它为一种职业理想,或绑定名利促使你去奋斗,或与实现自我价值融合不计功名地追求。
你对备选专业的认知度,修炼到了哪一级?
调查结果,95%的高中生在专业的定义域里是空集。只能懵懵懂懂,被家长们催赶着,被世俗熏陶着,人云亦云地走进某所高校的某个院系。不管后来喜欢还是不喜欢,擅长还是不擅长,基本上就得听天由命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碰对了,你之幸;没碰对,你之命。当然特立独行的人总是有的,他们不对命运妥协,包括开始提到我的两位朋友,以及学长自己。
还记得那位“奇才”告诉我:“不顾一切投入建筑设计领域后,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让他意识到,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样逆转人生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你,可以从一开始就选择正确的道路,把误差成本降到最低。当发现自己从小就有的秉性、特长,把专业和职业要求同自身独一无二的品质完美配对后,大学里或许会少些选错专业的TA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