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炜 副主任医师
老年人坠床的家庭防范
□文/孙 炜 副主任医师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人跌倒、噎食同样让人听之心悸的坠床事件也屡有发生。老年人坠床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老年人这些原因可能导致发生头昏眩晕、肢体羁绊等容易使他们从床上坠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等,而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有些坠床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 能导致老年人坠床的环境影响因素莫过于所卧之床,概括不适合老年人睡卧的床栏:一是目前城市流行的新式床,其特点是虽简洁美观,但既无床沿、也无床档,意识不清的老年人变换体位时因无遮挡、也无处着力,容易滚落地面;二是破旧之床,常见于独居的老年人,因无人帮助购置新床,只能沿用破旧床,稍有不慎即有坍塌之危;三是高低宽窄不合身的床,如过高、过低及过窄的床都易发生坠床;四是处置不当的床,如床脚有轮的,使用时未锁轮,充气过度的气垫床。另外,居室光线不足、床上物品杂乱等都存在坠床的隐患。
病理因素与突发疾病因素 老年人大多患有白内障、青光眼、耳聋、帕金森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后遗症等,眼疾和耳疾分别影响视力、听力,间接影响人体平衡而引发坠床;而帕金森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后遗症,都可直接导致人体失衡能力而发生坠床,其中发病率较高的脑梗死后遗症多有偏瘫,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发生坠床的更多。另外,还存在一些突发疾病的因素,如老年人常在起床等突然变换体位活动时发生的体位性低血压、一过性脑缺血、因饥饿产生低血糖等由于出现眩晕而坠床。
生理与心理情绪因素 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肌肉力量减弱,判断能力下降,肢体协调能力不足,关节活动不灵活,久卧床榻时,在一定的外力条件下身体失去平衡,容易发生坠床。个性较强的老年人常具有不服老、不服输,不愿麻烦别人、固执、易焦虑等心理情绪,并经常强迫自己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发生坠床的隐患。
药物因素 多种药物可引起头晕、眩晕、疲劳、视物模糊,可使坠床的危险成倍增加。老年人常患有睡眠障碍、老年性精神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较多老年人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麻醉药、抗高血压药等,都是发生坠床的危险因素。
家庭及陪护人员因素 目前的老年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子女在外地工作的,往往家中长期无人照顾老年人,有的老年人甚至长年独居;有的虽有家人或陪护人员,但是关心不够,照顾不周,产生坠床的隐患。
除上述之外,还有不可预测的因素,如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噩梦、烦躁、激动等,也可能导致坠床。
第一,要改变睡卧环境。老年人睡卧的床要坚固牢靠,高低、宽窄合宜,铺垫柔软不滑,配有床挡、护栏。床脚有轮的,睡卧时要锁固四轮。床面配气垫的,气垫充气不能太足,以免睡卧时滑落。另外,保持卧室光线充足,夜间最好打开地灯。
第二,增进交流沟通。家属或陪护人员要有风险意识,要多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尊重老年人,掌握其生活习惯。要反复交待易发生坠床的时段、部位、事项、身体状况等,提醒老年人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
第三,做好预见性生活帮助。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人或陪护人员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做好预见性生活帮助,提前帮助打洗脸水、协助洗脸、刷牙、洗碗,送饭到床旁,夜间放置便器,倾倒粪便,整理衣被,扶助起床。老年人卧床后应拉起扶栏等消除坠床隐患。
第四,床边床上物品的固定摆放。很多老年人久病卧床,无力拿取离床较远的物品,勉强拿取容易发生坠床,家人或陪护人员要 将常用物品如茶杯、眼镜、餐巾纸、手机等放在老年人容易取放的固定位置。久病卧床的老年人,床上杂物较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坠床,要经常清理,必要的物品要固定放置。
第五,重点时段的关心和巡视。
据调查统计,老人坠床常发生在清晨3点半至7点半之间,此时段经常是老年人夜间小便、起床的时间,特别是卧床超过2周的老年人,由于身体虚弱,突然起床容易发生一过性脑缺血而晕厥坠床。因此,在此时间家人或陪护人员要多关心、常巡视。
第六,合理用药、合理营养、适当锻炼。很多药物可以影响老年人的感觉和平衡功能,因此要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尽量避免使用有头晕、影响视力及平衡功能等的药物。合理营养、适当锻炼可以增进体力和平衡功能。
第七,实施保护性约束。对躁动的老年人,在正确使用床档、床栏的基础上,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戴无指手套、四肢宽布带约束等。
第八,防坠床健康教育。老年人的家人应主动接受防范坠床的健康教育,并将防范坠床的知识告诉老年人,使老年人自觉地应用这些知识防范坠床,更好地配合家人或陪护人员做好坠床防范。
亲情是难以替代的,对老年人的亲情关怀永远是防范坠床的最佳良药。
编辑/赵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