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平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意义重大。2016年9月,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近期在专题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优化发展、融合发展,切实做好这篇大文章。推动跨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系统设计和重大部署,是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凸显着鲜明的“江苏标记”,彰显着光荣的“江苏使命”。作为“两聚一高”示范区、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和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2737.58亿美元,占扬子江城市群的比重分别为25.7%、26.1%和56.7%,成为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将充分发挥综合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的优势,主动作为,全面融合,在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大格局中奋力谱写精彩华章,力争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的苏州力量。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城市群联动发展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群有效运转的“血脉”和“经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促进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让资源要素流通更加顺畅,利用更加集约,配置更加合理。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紧靠长江入海口,东邻上海,南连浙江,西接无锡,北与泰州、南通隔江相望,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区位优势突出。京沪高铁、宁沪城际铁路等国家交通骨干网纵横交错,铁路交通联网成片的格局正加快形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98公里,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长江岸线苏州段长达139.9公里,可用于港口开发的岸线61.7公里,苏州港列入国家一类口岸,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
为更好地支撑城市群联动发展,苏州将全力搭建内畅外联的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与城市群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一是完善更加便捷的交通体系。重点推进南沿江、通苏嘉、沪苏湖铁路和太仓港疏港铁路建设,畅通织密对外运输通道。以国家高速公路通道扩容和加强省际衔接为重点,改扩建524国道常熟段和相城段、锡通过江通道公路南连接线,支持沪鄂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擴建,共筑扬子江城市群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打造更加优质的黄金水道。合理开发长江岸线资源,优化苏州港物流布局,推动扬子江沿线各港口资源整合、错位发展。疏浚整治内河干线航道,突出水运主通道、主网络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主干航道网络。三是搭建更加智能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发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效应,率先布局5G网络,建立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智能办公、智能社区、智能交通体系,共建扬子江智慧城市群。
强化高端要素集聚整合,助推城市群创新发展
整体创新是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着力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带来的对创新要素人为阻隔和创新活动各自为战的局面,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集中高端要素大力推动联合攻关、集成创新,促进城市之间的创新协作,不断增强城市群的整体创新能力。
苏州创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连续多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前三位。2016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7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9%。全市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已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良好局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悉尼大学中国中心等一大批科研载体相继设立。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6件,国际PCT专利申请量950件;截至目前,苏州累计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3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27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为促进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苏州将围绕答好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的“创新四问”战略命题,加快培育发展动能,着力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融合。一是共享创新资源。积极构建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主动打破地区行政保护和垄断,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合理流动,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资金优势,集中力量围绕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大力推动集成创新。强化人才联合培养和人才资源共享,共建城市群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二是共搭创新载体。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围绕城市群经济发展需求,鼓励本土优势企业联合城市群内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若干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三是共建创新生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清除妨碍创业制度规定,共同举办和搭建创业大赛,充分释放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产业经济配套融合,助推城市群协同发展
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的高度一体化,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城市之间产业的配套融合至关重要。扬子江城市群各城市通过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现不同产业间的协调和错位发展,可以有效增强协同发展效应。
苏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更轻、更新、更高。2016年,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5%,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9.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9%。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已经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
苏州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是合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领域,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打造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壮大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积极构筑扬子江城市群现代服务业高地。二是合力提升产业竞争能级。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拓展城市群产业的横向联系。立足城市群产业整体发展需求,优化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城市群产业纵向延伸,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配套体系。以产业园区和项目为主要载体,加速产业集聚,打造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以亩均效益为核心,强化运用差别化税收、资源要素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三是合力完善产业协作机制。鼓励本土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建立多领域科技研发联盟、产业链联盟、市场合作联盟、技术标准联盟等。注重发挥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产业协作中的作用,推动重点行业试点成立区域性行业协会。endprint
强化对内对外互动协作,助推城市群开放发展
加强开放合作,一方面可以清除城市群内分割封闭、恶性竞争的弊端,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抱团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实现城市群整体繁荣发展。
近年来,苏州对内协作稳步推进,与南通、泰州等地合作共建各类工业园区三个,共建园区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对外开放亮点纷呈,2016年出口总额达到1639.41亿美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累计引入外资项目超过3万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200亿美元,150家世界500强公司落户苏州,外资贡献了全市七成的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超四成的GDP;“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境外投资实现全省“十三连冠”,投资地遍布全球五大洲,涉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苏州将充分发挥自身开放优势,坚持对内协作和对外开放双轮驱动、两端发力,合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对外开放窗口,推动城市群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发展。一是探索扬子江城市群内部协作新模式。创新与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大力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先进经验,升级“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苏通等共建园区建设,努力提升共建园区发展水平。二是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与沿江其他城市群合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联合南通、无锡等城市抱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做好接轨上海大文章。深化与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在产业园区、生态治理、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等方面的分工协作,形成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拓展扬子江城市群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区域高端开放载体建设,不断提升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昆山海峡两岸合作和太仓中德合作三大平台功能,努力使其成为扬子江城市群对外开放的样板载体。加大“走出去”步伐,携手将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影响力更大的开放合作标志性区域。支持本土企业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企业组成“联合舰队”,抱团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标型跨国公司。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助推城市群一体发展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使区域内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因所在城市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有效推动人口的自由流动,普遍增进区域民生福祉,加快绘就区域优质生活圈的美好蓝图。
近年来,苏州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44万元和2.78万元,城乡收入比为1.96:1。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城乡养老、医疗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率先实现“三大并轨”。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2.9岁。
为加快推动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苏州将以改善民生、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为重点,全力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流转顺畅、管理科学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一是创新社会保障互通机制。加快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与其他城市共建养老服务设施。构建区域联动的医疗保障体系,推广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努力实现退休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二是创新医疗卫生合作机制。在城市群内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和同级医疗卫生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支持发展医疗保健联合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疗集团等形式跨区域配置。三是创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支持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鼓励共建教学、培训等分支机构以及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四是创新文化旅游协作机制。加大跨区域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参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建设,推动形成全面覆盖、区域共建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城市群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发展新模式。
强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助推城市群永续发展
自然地域单元是生态保护的基础,局部生态小环境只要遭到破坏,就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扬子江城市群沿江八市,水脉相连、文化相亲,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应切实加强生态联防联控,共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家园。
近年来,苏州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太湖和阳澄湖水质总体达到IV类标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6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2.1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成首个国家生态城市群,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绿色发展成为鲜明优势。
面向未来,苏州将坚持“精明增长”的导向,统筹规划主体功能区,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联动机制,共建绿色低碳城市群。一是携手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城市群低碳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二是携手推进环境跨界治理。深入開展“两减六治三提升”和沿江化工整治专项行动,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630”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好水气土“三大战役”,有效防范区域环境风险。三是携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大生态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界定和评估制度、绿色审计制度。完善苏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建立城市群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四是携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功能区管控,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建设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带,共同守好长江生态安全带、太湖生态保护圈以及京杭运河等绿色生态屏障。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苏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