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荟萃
最近,美国社交媒体脸书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与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激辩人工智能。后者称人工智能为人类文明的威胁。不过,在脸书开发的聊天机器人自创出人类无法理解的语言后,或许扎克伯格也得同意马斯克的观点了。
据报道,近日脸书不得不关闭其人工智能系统,原因是聊天机器人开始用自创语言对话,全然无视程序员下达的指令。 “由于情况失控”,研究人员只得终止人工智能系统的全部活动。研究人员发现,机器人其实是在用一种更复杂的方式来处理手头任务。
脸书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认为,就像有时人们会 “抄近道”用行话对话、以便快速解决问题一样,人工智能机器人也会自创语言,做类似的事。人工智能可自创语言构成新威胁,因为这将使研发人员在创造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时遭遇更大困难。目前尚不清楚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否推翻操作人员的指令。 (见新华社8.2,文/海洋)
谈到房子,人们常常一声叹息。我特别讨厌那种 “什么都拿一套房子去比较”的思维,把房子作为度量其他价值的标准,这就是心理房奴。所谓科学家奋斗一辈子买不起一套房,是科学家出了问题吗?奋斗出了问题吗?当然不是,可那种将一切用 “买不买得起一套
房子”去衡量的心理房奴思维消解着科学和奋斗的意义。心理房奴思维消解着很多意义,是反智的——知识有什么用,学历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还买不起一套房;是反奋斗的——奋斗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买一套房;是反艺术、反文学、反诗和远方的,因为无法兑换成房子,在房子面前缺乏价值兑换力。
前段时间跟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房子问题,很多学生都说,他们身在大学,并不理解社会中人在房子面前那么疯狂,并没有觉得房子有那么重要。我听了感到很欣慰,原来还是有一块免于被房子话题干扰的净土的,让他们可以安心读诗,平静做学问,研究科学与艺术。但我知道,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也许立刻会成为 “心理房奴”,失去这份淡定和自信,只关心房市的涨跌,每月每天把自己的收入在心理上兑换成多少平方米房子,为房喜、为房悲、为房忧、为房焦虑。(见金羊网,文/曹林)
今年21岁,来自唐山的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杨海北,因想念家乡菜,创办了全国首个高校 “共享厨房”。运行模式是,学生提前预约,带上自己的食材,交10块钱使用费,就能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亲自烹饪菜肴。 (见 《新京报》)
“共享经济”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实际效果却不一而足, “共享雨伞” “共享衣橱”“共享睡眠舱”等更是举步维艰,备受质疑。究其原因,无外乎脱离实际、利益至上、管理艰难、安全卫生易失控等。
而湖北大学学生杨海北创办的“共享厨房”,虽然同样显得 “另类”,却有其充分的可行性和深远的存在意义,因而我要赞一个,支持其办下去。
首先,市场有需求。和杨海北一样,太多的大学生想吃家乡菜或心仪的特色菜了,然而在校园食堂难以得到满足, “共享厨房”的出现,不正弥补了遗憾吗?而这样的情况,各个高校都存在,因此 “共享厨房”很有可能在更多的地方被复制。
其次,措施有保障。和“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睡眠舱”等面向社会不同,“共享厨房”立足于高校校园,不但得到了学校在手续、场所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在食品卫生和安全等问题上,学校也安排后勤部门负责监督把关,共用的油、调料等是统一招标采购,包括学生自己带的菜,也会帮忙查看,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样的 “共享厨房”对创办者及租用者来说均无后顾之忧,岂有办不好之理?
此外,学生有锻炼。 “共享厨房”对创办者来说是带有创业性质的锻炼,对租用者来说同样是一种锻炼。尤其是作为租用者的大学生,如果能通过经常出入 “共享厨房”而掌握做饭的本领,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陶资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