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雄才大略 一腔为民情怀
———试论习近平的执政才能和品格

2017-09-26 01:07◎冬古/文
群文天地 2017年5期

◎冬 古/文

满腹雄才大略 一腔为民情怀
———试论习近平的执政才能和品格

◎冬 古/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作为全党核心,习近平运筹帷幄、勇挑重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以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推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前进,不断取得治国理政新成就,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为民情怀,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极富智慧的哲学思维

习近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非常重视和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哲学新思想。

他在论述物质与精神关系时指出,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他在论述继承与创新关系时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在论述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时指出,现在基层干部的压力比较大,这也要辩证地看,如果在压力面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最终将一事无成;如果在压力下奋发有为,做出成绩,那就能得到组织的认可、群众的拥护。他在论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在论述改革问题时指出,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不仅要突出重点而且要整体推进;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要稳扎稳打;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他在分析党和国家的历史的时候,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提出,要正确认识两个发展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时期来否定改革开放后的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时期来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时期,两者相互联系、一脉相承,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等等。这富有创见性的论断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方法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高屋建瓴的治国方略

习近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紧紧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战略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一条主线、两个百年目标、三个价值引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一条主线,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百年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他用“中国梦”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确定了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三个价值引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五大发展理念即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当前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战略逻辑清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的指向是中国梦;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明确实现目标的价值导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引领之下,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实现这个战略布局,需要理念支撑即五大发展理念。同期,他还提出制定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一带一路思想、进行反腐败的伟大斗争、精准扶贫、成立亚洲投资银行、实行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防和军事改革、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和外交格局等等。习近平在治国理论和治国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创新,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洞察古今的历史眼光

习近平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他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读史明智、知古鉴今。

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他认为,领导干部学点历史知识,有利于自身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他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历史的进程中,领会和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为我们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提供精神动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收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获得精神激励,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身品格,培养浩然正气,经受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史眼光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过程中,在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论述,关于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做好当前的工作的重要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

饱览诗书的魅力领袖

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在讲话和演讲中,旁征博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纵横捭阖,特别是对于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诗词和名句,随手拈来,令人叫绝。

习近平深厚的学养得益于他长年手不释卷的沉淀与积累。博览群书早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幼时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即使身处困难年代和艰苦环境,也始终保持热爱阅读的习惯。1969年初,年仅16岁的他来到陕西省梁家河插队时,随身带了一箱子书。他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乡亲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本。

优秀的作品催人思考,滋养精神,铸就信仰。习近平在对英国进行访问时曾提到,莎士比亚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当知青的时候,他曾苦寻《浮士德》。他曾走30里地,去向另一名知青借一本《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在他访问德国时,把这段经历专门讲给了德国人民听。无论在哪国演讲,他的引用都让人印象深刻,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作家、思想家的话,这些帮助习近平在外交舞台上,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底蕴丰厚的中国形象,同时世界人民也被这位大国领袖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魅力所深深折服。

深植大地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在贫困的陕西农村度过了7年的青春岁月,后又在多个地方多个层级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历练,对党情、国情、社情了然于心,与人民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

对那段珍贵的青春岁月,习近平满怀深情地回忆道: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习近平对改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各项事业,诸如对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都极为重视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解决,真正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他积极领导人民全力打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实现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实现全民小康。

直面挑战的非凡气魄

习近平敢于直面问题,毫不避讳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他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他谈反腐倡廉时指出: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他谈从严治党时指出,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他谈国家安全问题时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他谈国内经济问题时指出: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但也面临着地方政府债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他谈住房保障问题时强调,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他谈环保问题时指出: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这种敢于面对问题,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态度和勇气,正在推动反腐败斗争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具有强烈的忧党忧国忧民意识,他言行中充满了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

例如在谈党建问题时,他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他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又如在谈经济时,他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习近平刚履新之初就到广东调研。在当地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他强调,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他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达到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提高底线思维,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问题想得严重些,把矛盾想得复杂些,做好最坏的准备,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做好,做到心中有数,处事不慌,有条不紊,达到预期目标。

向我看齐的作风标杆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强调,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他强调,作风建设一定要从上头抓起,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把自己摆进去,带头转作风。其身正,不令而行。四年多来,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八项规定,以身作则正官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上任之初,习近平前往广东深圳考察调研时,沿途不封路、不清场,不铺红毯,车队有公交、出租、私家车并行,下车后与群众相伴而行,入住普通酒店普通套房,吃自助餐等,为八项规定做出表率。在河北阜平考察时,他跟陪同人员、工作人员在一起,吃同样简单的饭菜。他住的是县招待所的一个只有16平方米的小套间,家具陈旧,他并不讲究。在武汉考察时,他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集装箱港区,他卷起裤腿,自己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大雨打湿了他的衬衫。在北京庆丰包子铺,他自己买单、端盘子、取包子。一顿午饭,共消费21元,他吃得干干净净。

考察出行如此,改进会风文风,亦是如此。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会务组织、安全警卫、后勤服务、新闻报道等工作都做了调整和简化,领导同志轻车简从,不搞迎送,来了就直奔会场。会议简报突出反映发言中重要的思想观点和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套话全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文风上做出了表率和垂范。他十分善于用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释疑解惑。他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他用“既要养血润燥、化痰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明改革要辩证施治等等。他的讲话既深刻,又实在,既形象,又生动,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感染力,真正起到了入耳入脑入心的作用,为广大老百姓所称道。

勇挑大任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上任以来,反复强调肩担的重大责任,一是对民族的责任。也就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促进人类和世界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是对人民的责任。也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对党的责任。也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执政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建成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党,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为推进各项改革事业的稳步深入开展,习近平肩负起责任,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在深化改革、网络安全、军队改革、经济工作等重要、关键领域,他都亲自“挂帅”,担任多个中央领导小组组长,啃“骨头”,涉“险滩”,带头攻坚克难,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向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出实招、出狠招。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展开反腐败的伟大斗争。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他代表党中央庄重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他以勇敢的政治担当、以身作则的务实作风和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精神感染着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进。

引领世界的大同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习近平大手笔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承前启后的外交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他坚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倡导世界命运共同体,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意义重大。习近平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情况和问题,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关系搞好,维护周边的和平稳定。

习近平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推动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一带”就是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建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并启动项目运营;中欧班列“换挡提速”、增开新开,互联互通正加速推进;从中巴、中蒙俄到孟中印缅,一条条经济走廊正抓紧建设;一大批多边双边重大项目正稳步推进。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犹如两条彩带,将44亿人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的这些战略、思想、理念正不断地拓展中国外交新领域,发展着中国外交新境界,谱写着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相互交织的恢宏篇章。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伟大领袖引领。作为世界最大国家的领袖,习近平同志有深厚的哲学智慧和治国韬略,有胸怀天下的危机意识和历史责任担当,有向我看齐的标杆作风,有行稳致远的执政才能,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领袖魅力,有心系人民的伟大情怀。4年多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效果已经显现,党风政风国风焕然一新,内政外交成绩斐然,为全国人民所衷心拥戴,为世界所普遍赞许。在习近平同志的率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日益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