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强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专业建设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影响,说明了专业评估在现阶段对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及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接着介绍了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其特点,同时还简要介绍了专业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整改几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专业定位、人才质量观、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评估对日常工作的促进作用四个方面报告了作者的研究及工作心得。
关键词:专业评估;评估指标体系;专业定位;人才质量观;高校分类发展
为了摸清专业建设家底,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及学校全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湖南文理学院于2015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工作。评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专家等的充分肯定。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初发出的有关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做好本科专业评估的准备工作,作者从立意、操作、研究及感想几个方面报告有关开展校内专业评估的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选择开展校内专业评估
1.明确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方向,把握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潘懋元教授等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于推动高校分层分类、合理定位。他们的“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应当由不同的教育机构来实施”的观点,成为促进高校分类发展的一个理论依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既发出了引导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明确信号,也从顶层设计高度明确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分类发展将促使部分高校转型发展,并把专业结构优化及专业内涵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校工作的目标,也是政府与社会的期盼。专业连接了高校与社会,“招工难、就业难”既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给高校施加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出现“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专业人才的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深层次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就是人才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曾经期望借助行政手段(热门专业审批等措施)调控专业结构及专业人才结构来促进人才质量提升,但效果并不理想。国内部分省市正积极试点的“按专业(类)招生”,是一种以近市场化手段迫使高校主动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办学实力进而促进人才质量提升的有效举措。
增强专业竞争实力、培育专业特色成为高校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在教育部已部署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情况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还确定在近年开展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加压力而是突出紧迫性,要求并督促各高校以专业评估为抓手,强化专业建设,以促进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合格评估、水平评估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使用最多的评估方式,都是针对办学机构的,能够对办学机构的教学水平进行评测并给出整体性评估结论。但是,这类评估一方面会因难以避免功利性操作导致结论失真,另一方面因数据的统计特性使得结果无法反映不同专业在同一指标上的差异,指标观测值“被平均”的可能性大。根据这样的评估结论,很难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评估整改的直接指导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目的在于强化教学院(系)以专业实力及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校内专业评估所使用的指标体系,既能体现学校的专业建设思想,又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实情具有良好的针对性。评估指标体系中融入专业认证理念,通过专业评估就能促进专业建设更规范,并显著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通过评估,能摸清每个专业建设的家底,查找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并通过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激发专业建设的内动力。校内实施专业评估,还能最大可能回避多种因素对评估结论的准确性的影响,自然而然,评估结果能为专业调整与退出提供重要依据。
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1.专业评估指标设计
2.指标设计特点
(1)兼容并蓄,理念为先。具体表现为:
一是人才质量观与时俱进。人才质量观是开放的质量观,因为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都可以接纳社会有关资源(师资、设备等)助力人才培养,人才质量自然也要接受社会各方的评价。基于这样的思考,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以内容更丰富的“培养过程”“培养效果”替代了其他类似指标体系体系中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正因为关注人才培养效果,指标把社会人士、校友近5年对人才质量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校外学习的质量评价方式及成效等作为观测重点内容。
二是专业建设理念实际可观测。专业定位及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造是否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是否具体可操作?是否具有持续改进与成长的机制?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是否到位、有效?考查这些指标时,都要求提供充足的佐证材料。
三是检测课程体系优化是否到位。对专业课程体系考查时,重点关注课程体系设计或重构是否贯彻“供给侧结构改革”思想?该取消的课程是否取消?实践教学体系是否清晰?能以实践课开的是否做到位了?各类课程比例关系是否更合理?等等。
四是集思广益。指标体系中兼容了水平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的思想与观念,兼顾学校深度转型实际需求,考虑了不同类专业的差异,基于中等偏上的要求来统一设定指标评估等级与权重,既体现学校的引导也表明学校的要求。
(2)植根实际,彰显个性。专业评估的评估指标对地方本科学院的专业建设实际(含细节)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校内评估不同于外来评估,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指标的选择、指标的权重都必须综合多方因素考虑后确定,对指标等级要求偏高或偏低都不合适。偏低不利于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偏高就脱离了地方本科学校专业建设的实际。为准确反映专业建设实际,对有关共享性教学资源(师资、教学设备等)的指标都有特别的考虑。原则是支持资源共享,但不能因为资源共享影响教学质量,有关指标强调了专业对资源的真实需求和实际使用量。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能定量考查的尽量采取定量比较,为减少工作量,有的指标以重点指标为依据对相关的一些指标进行定性评价。
(3)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各重点指标中,对“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考查专业每年两次的常态化调研情况、企业或行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给出的修订建议、确定专业建设目标的依据,以及“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执行情况。对“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强调了两个重要考查点,其一是每个专业对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否满足,其二是强调“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其占比不应低于30%。对“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侧重于对实验实训条件的保障度以及执行情况的考查。对“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重点考查课程体系的适时优化与重构情况,考查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比例关系,考查课程教学的分阶段、多方式考核与最终验收情况,考查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案例式、研究性、项目式等教学模式的比例是否达到50%以上。对“实践教学”,侧重对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情况、实践类课程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践教学的内容重构和优化及时性、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考查,尤其关注对校外实训基地运作成效及考核方式的评价。对“质量监控”,重点考查教学院(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有效状况以及教学检查与评价的信息反馈和改进机制。对“学习质量”主要以不同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可类比指标(省级学科竞赛)考核专业人才质量。
三、校内专业评估的实操过程
1.评估准备
首先,结合学校实际并考虑专业评估与其他类评估的差异拟定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专业机构评审指标体系,证实其科学、合理、實用、可信。其次,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以便人们准确把握每个评估指标的内涵、观测点及注意事项。最后,学校、学院(系)要指导各专业评估负责人认真组织实施专业自评、准备迎评支撑材料、撰写专业自评报告。在此过程中,学校还要组织校内专家对自评报告进行客观性审查。
2.评估实施
第一步是遴选专家。为了使专业评估结论客观、公正、准确、权威,根据省教育厅的推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先后聘请了20位专家,其中多数是教育部聘任的评估专家,而且主要是外省的专家,专家组长由国内知名专家担任。
第二步是函审自评报告。根据学科分类,各专业的自评报告电子版要发送给预聘专家进行函审。函审意见暂不公开,作为最终评审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步是专家组进校现场考查。现场考查专家组共分成文、理、工、艺体四组。专家组根据指标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考查各专业建设情况,专家组综合函评意见形成评估最终结论。
第四步是意见反馈。在考查现场,专家组对每个专业考查情况进行初步反馈,尤其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召开评估意见反馈大会上,各组专家主要针对组内每个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揭示,并提出整改意见与建议。
3.评估整改
根据专家指出的问题,结合专业实际,各专业负责人列出专业问题清单,提交整改方案。学校分类整理出学校层面的问题总清单和整改责任清单,责令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系)专业制定或修订整改实施方案。学校通过专题会议明确整改措施、目标、责任单位及时间要求。
四、有关专业建设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专业建设最首要的工作是搞好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前提,也是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专业特色的关键。从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专业定位工作不扎实的情况还很普遍。主要反映在专业定位及发展规划模糊,比较宏观笼统,而且专业定位缺少对社会需求的准确预测与跟踪。在确定专业定位时,要坚持比较性优势与功能效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利用自身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建设优势专业(群),也要找到专业与行业、企业在人才供需方面的良好结合点,促进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与社会的多赢发展。在确定专业定位前,认真做好专业发展的全面调研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广泛听取校友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定期邀请行业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评议与论证等。这些措施有利于避免专业建设的盲目性。学校定位影响校内专业定位,学校的多数专业或主要专业必须紧扣学校办学定位来明确专业定位。
2.构造开放、多样的专业人才质量观
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常态”下,我们既要重构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又必须接纳开放、多样的人才质量观。学校通过提升教学质量来保障人才质量,但人才质量不等同于教学质量,也不是完全由学校说了算。由于社会资源(师资、设备、项目等)已进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评估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观测,除常规观测点外,还注重校友、地方用人单位、省内外典型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校外教学场所的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充实原有的质量评价内容,对学生在这些场合的培养质量也要有确定的检测方法、手段,从而确保学生在任何场所的培养质量测量都有规可依。专业越贴近经济社会的需求,专业人才的质量观的开放性、多样性就越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3.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是最重要的教学导向文件,也是教学资源对学生供给的内容清单。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时,不仅要考虑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还要考虑其素质结构。考虑知识结构而设定课程时,不仅要优化不同类型、性质的课程的结构比例问题,还要考虑课程内不同教学方式的课时比例问题。课程体系既要结合行业产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又要突出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导向。既要认真考虑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确定必修课程,又要能结合行业企业需求,给开发新课程留有空间。既要按有关规定设计好公共课程的总课时量,又要合理设定课堂内、课堂外的课时比例。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有益创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增实践课程,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如对有些实践性很突出的课程,要么改为实践课程,要么大比例减少理论讲授的课时,通过在实践现场讲学、实践,真正做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4.校内专业评估是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有效措施,应常态化
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是地方高校努力要做的工作,而专业内涵发展是重要基础。校内专业评估,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全面审视,既重视专业建设过程,也重视专业建设效果,有利于不断改进专业建设。校内专业评估,功利性很小,能真正发现专业建设中被掩饰、忽视、潜在的问题。校内专业评估,既能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又能表现出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导向,既客观、公正,又权威、可行、可信。
五、结语
校内专业评估启动之初,无论是中层干部还是教师,大都不以为然。其原因既有对评估的成见,也有对校内评估必要性、可行性、客观性、权威性的怀疑。通过认真组织,评估结果使大家有“不评不知道、一评吓一跳”感觉,最突出的是学校根据评估结论而大张旗鼓进行的专业整改,彻底感动了每位教职工。
通过评估的组织与实施,无论是学校还是专家普遍感到,如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一个有待认真落实的问题。大家认为,无论是办学还是评估,我们都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入学后的实际变化、收获与感受。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