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

2017-09-25 17:58杨曙光王世赋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匈牙利汉语大会

杨曙光 王世赋

之前,有同事曾羡慕地对我们说:“真不错,你们能,以记者的身份参加这样的盛会!”记者心想,牺牲周末的大好休息时光,奔波劳碌地采访,完了还需加班加点写稿、发稿,这可是个苦差事!

可是,待记者真正融人并经历这样一场盛大的如节日般的会议庆典后,就真切地感悟到一切的努力都值得。虽然每天因工作错过饭点很长时间才能吃上冷冰冰的饭菜,但所有的辛劳都有收获,用心的付出终究会化作人生的阳光和养分。

那么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究竟是怎样的一场聚会呢?它会给亲历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跟随记者记忆的脚步,在如下的镜头和文字中,从不同的侧面去重温那些在大会上的人和事。

◎最难忘的“老外”:

匈牙利女教师与汉语的传奇故事

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的汉语教师如意与汉语有一段难舍难分的情缘。

在2016年12月10日的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作为参会代表发言者之一,如意在台上生动地向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等共2 200多人娓娓述说了自己“一把尺子”与圆梦汉语的动人故事。

“很多年以前,匈牙利内地一个小城市有个小女孩,那年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她买了一把尺子,上面刻着挥舞金箍棒的孙悟空,还有些方方正正的符号。这些如梦幻般陌生而神秘的符号,让这个小姑娘一下子就着了迷。”如意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说,台下鸦雀无声,因为所有人都被她的讲述所吸引。

在如意幼年时,中国和匈牙利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还很少,特别是在她家乡这座小城市,更没有人懂汉语,这个匈牙利的小姑娘学中文的机会少之又少。

“后来,看电视的时候,小姑娘发现成龙的功夫片里有这种叫作汉语的语言,她也成了中国功夫的粉丝。但那时在她家乡的这座小城市没人懂汉语,没有学习汉语的机会。然而,她一直没有放弃,对神秘的汉语和遥远的中国充满期望。她常常用画画的方法描画汉字,还会对着尺子上的美猴王说:我要学汉语,我要去中国!”

“大家可能猜到了,当初的那个小女孩就是我,这就是那把尺子。”如意挥舞着尺子,就好像挥舞着金箍棒。瞬间,如潮的掌声在会议大厅里回荡,所有观众都在赞赏如意流利的汉语讲述和她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如意说:“可能是齐天大圣被我的诚心感动,2005年,我终于来到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著名的罗兰大学中文系。”从此,她刻苦学习,先后两次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大学生“汉语桥”比赛,两次获得匈牙利赛区的第三名,也认识了很多热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朋友。“后来,我又去中国黑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进修。至此,我终于来到孙悟空的故乡,走上了实现我童年梦想的路。”

大学毕业后,如意留校工作了几年,一边教汉语,一边和国家汉办派来的教师合作,编译中匈双语版《汉语乐园》《快乐汉语》等教材,还编写过《匈中双语学校汉语教学大纲》,积累了更多的汉语教学经验。两年前,如意申请到孔子学院奖学金,到上海复旦大学留学。“我在中国的学习很顺利,不仅学汉语,还学了太极拳、书法、篆刻和剪纸。中国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就像亲人一样。”如意在复旦大学取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之后,选择再次回到匈中双语学校,继续担任汉语教师。

如意说:“我要把自己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教给匈中双语学校的学生们,帮助那些喜欢学汉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孩子早日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一直认为,外语教学是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汉语很不容易学,但我总觉得在匈牙利的外语教学中,汉语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语言。”

如意的选择确实没有错!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匈牙利积极响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相关合作协议的欧洲国家,匈牙利的汉语热也在继续升温。在匈中双语学校,不仅有小学,还有初中和高中。

而当年那个小女孩如意,如今已经成为孔子学院总部在欧洲招聘的第一位本土汉语教师。

汉语真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语言。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如今汉语学习交流国际化,它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改变着像如意这样的异国“汉语迷”的命运。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老外”坚信不疑——“学好汉语朋友遍天下,学好汉语可以去闯天涯。”而一年一度,被誉为教育“达沃斯”的孔子学院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旨在总结经验,密切交流,加强合作。这样的盛会正是这些国外“汉语迷”梦寐以求不可多得的学习交流机会。2016年的大会是在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发展目标基础上召开的,会议广泛凝聚各国智慧,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努力践行了“创新、合作、包容、共享”的主题。

◎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工作的苦乐中感受东道主的荣耀光彩

从广义上讲,作为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直属的教育媒体的记者,我们也可以算作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的工作人员。在此,记者与大家分享一段自己参会的小插曲。

2016年12月6日上午11點半,大会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

办公室电话急促地响起,不用说,又是有新任务了。领导来电通知,根据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新闻发布会领导讲话写一篇会议报道材料。

不容推卸,任务已沉甸甸地落在肩上,心里有些许不安,倒不是材料本身有多难写,只是觉得这样的盛会的稿子,在言语措辞上要拿捏得恰如其分,不能有丝毫错漏,这确实需要费点功夫推敲推敲。

可是发布会光领导讲话就有6篇,迟迟未能定稿。深夜,修改好的稿子陆陆续续发来,当收完最后一篇稿子抬腕一看手表,此时的时针已指向了12月7日凌晨2点。待报道材料最终修改完成,时间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12月7日上午9点新闻发布会准时召开,记者连夜熬出来的会议报道材料在大会上得以呈现。

记者的经历也许不过是此次大会中一个微乎其微的组成部分,但从中我们不难推想,在这样一个国际性大会的繁重筹备组织工作中,不知多少工作也要经过这样无数次努力才最终得以在台面上瞬间呈现,赢得掌声。而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幕后英雄的无私付出与辛劳。endprint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之一,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早早启动了相关筹备工作,从各处(室)共抽调了精兵强将开展系列工作。

省委高校工委大学生工作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参会的感悟就是加班加班再加班!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可贵。”这句话许多工作人员都感同身受。他们在筹备大会和会务召开到闭幕的每个日日夜夜废寝忘食、披星戴月,自身得到了历练,经受住了考验。

在闭幕式结束的那一刻,省委高校工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杨国良长长地喘了口气。他说:“参与主办是态度、是号召、是决心。办会是集结号、是练兵、是行动!不开放无改革,不包容无朋友,不和谐无发展!云南振兴、追赶跨越,必须打开心扉、转换思维,让世界爱上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

◎最年轻灿烂的笑容:

860名志愿者是放飞在孔院大会上的朵朵“小白云”

天未明,人已动。2016年12月9日拂晓,参加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的来自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和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860名志愿者踏着朦胧的晨雾,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来自云南大学的刘刚同学和其余的10多位志愿者早早搭乘大巴赶往机场迎接与会人员,他们共同的任务是将所接到外宾平安送回酒店,之后引领外宾参加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和海埂会堂举行的会议活动。

“迎接旅客的各位请注意,由XX飞来本站的XX次航班,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准时到达……”长“飞”漫漫,扩音器里传来的消息让刘刚和其他志愿者很是无奈,漫长的等候就此开始。

“机场的广播一遍遍响起让人沮丧的通知,我们接送机引导乘车组的志愿者们举着写着代表名字的牌子在接机大厅已经苦苦等候多时了。笔直的站姿,温暖的笑容,热情的态度,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刻松懈。志愿者小伙伴们守着空空如也的出口,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而此时的昆明却依旧被浓雾掩盖,飞往这里的飞机无法安全降落,大面积的航班延误,迫降它地,看到满屏‘delay的红色字眼,志愿们也开始焦急了。”

将近3小时的等待,出机口出来了第一位嘉宾代表,刘刚和同伴们欢呼起来,顿时感觉士气大涨,他们要开始工作了!大雾散去,信息表上的航班也逐渐抵达,志愿者们仿佛扫去了所有等候的疲惫,目不转睛地盯着出口,将接机牌高高举过头顶,生怕错过任何一位嘉宾。无数次来回穿梭在人流如潮的机场里,引导每一位嘉宾。

刘刚说:“为了做好会议的志愿者工作,我们每位志愿者报名后都要经过考试,面试通过后还进行了礼仪接待方面的专业培训。这次收获挺大的,开阔了视野,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很有帮助。”

来自云南大学的志愿者赵诗琪同学的参会体会是“外国代表很有礼貌,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会议早餐桌上,来自日本、韩国的五六位参会代表和我们两个女同学一起用早餐,我们和他们并不认识。一位日本代表站起身,取了几张餐巾纸,他先发到我们手里,然后微笑着分发给桌上一同就餐的每一个人。”赵诗琪说,“来来回回地指引,反反复复地询问。9日、10日每天早晨7点,我们酒店会务组的志愿者整理好自己的仪表,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厅签到处,静静等候。我们的工作是给每一位住店嘉宾录入各项信息,安排好住房,按照大会给的信息分发材料,细心回答嘉宾的询问。”

面带微笑,热情接待每一位风尘仆仆的嘉宾。碰到有不理解,情绪不稳定的嘉宾,极力安慰,态度温和友善。这就是志愿者们的工作姿态。

眼看着大部分嘉宾已经签到,人住休息了。时钟已经指向凌晨2点了,志愿者们已经工作了一整天,忙碌的工作,琐碎的程序,其间他们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而整整齐齐码在后台的盒饭,早已冰凉。

“再苦再累,听到嘉宾对我们说辛苦了,谢谢你们,就觉得一切都值了。”志愿者们这样说。

来自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倩同学觉得志愿者的这段时光很充实,“为期三天的服务工作,志愿者们相处得很融洽,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关心爱护,一起忙碌地吃饭、一起奔赴在会议现场、迎接外宾……一幕幕奔跑的画卷仿佛停留在眼前,清晰可见。”

“感谢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让我们相遇!感谢带队老师,一直以来的包容,给我们关心和照顾!青春是永不回头的火车,总是来不及道别就已奔赴下一场相遇。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聚到离别,如同海鸥对春城的眷恋,我们一面回望过去一面展望未来。”张倩的这句话说出了每一个志愿者的心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匈牙利汉语大会
学汉语
声讨大会
嗅一嗅
大会选举
追剧宅女教汉语
图说大会
汉语与拼音
图说大会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