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娅兰++潘尚++谢金志++董义
不同于大城市条块分明的高档社区带给人的“格格不入”感,走进孝感市孝南区的社区,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小城景象,居民比邻而居,商铺与居民小区融为一体,并不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
像孝感等尚处在发展扩张期的中小城市,人口扩张与资源配套不匹配,居民需求多元化与服务管理精细化有差距,如何在这样的小城市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孝南区给出了带有小城特色的答案——将城市党的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组织资源、人才资源、服务力量下沉,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人员、有能力为群众服务,从而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开闸放水——组织资源涌入
“以前河边没人纳凉,现在早晚都可以看到人;以前那里是个垃圾场,现在成了活动场所。”提起澴河河岸发生的变化,沿河社区的老人们十分感慨。
沿河社区背靠澴河,河岸常年堆积着大量的生活垃圾。整治老澴河,一直是个老大难。今年初,沿河社区党委组织党员成立了社区环境自治服务队,十几人的党员团队戴着印有“环保先锋”字样的鸭舌帽,每天在河边清理垃圾。慢慢的,河岸越来越干净,环境也越来越好。
社区里的居民和商户看到党员坚持不懈每天在河边捡垃圾,都坐不住了。在社区的组织下,居民们成立了“澴河人家”服务队,商户们成立了“十米河长”服务队,自发地參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如今,河岸已经成为了居民休闲散步的活动场所。
沿河社区的变化,是孝南网罗动员各类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的一个缩影。2013年来,孝南区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为配套、社会组织为重点、结对共建单位为补充的“1+X”组织体系建设。横向上,把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活动、主动服务。纵向上,突出延伸党组织触角,把党组织建在网格、商户小区、楼栋。目前,40个城市社区设立大党委24个,网格党支部90个,商户小区、楼栋党小组2300多个,发动组建社会组织156个,推动形成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的“服务链”。
疏道引流——人才流入社区
今年母亲节,一家奶制品生产企业找到了孝感市义工联合会会长鲁锋。他们想为经济困难的家庭捐献一批奶粉,可是却不知道从哪开始。
鲁锋立刻联系社区网格员,调查登记的居民信息,入户走访,了解到社区居民徐志鹏因为车祸肇事被拘留,儿子才7个月,爱人要照顾儿子无法出去工作,家里因此陷入困境。鲁锋马上将情况告知企业,并组织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对徐志鹏家进行帮扶,为他“雪中送炭”。
这次成功的帮助源于鲁锋的双重身份,他既是孝感市义工联合会会长,同时也是鸿城社区的副书记,双重身份让他服务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在这之前,鲁锋联合其他义工开展志愿服务,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候义工们开会只能借用他家的家具店作为场所。
近几年来,孝南区按照“干部带领、党员带头、社会力量带动”的要求,强化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班子队伍建设,打通社会各类优秀人才进入社区干部队伍渠道,发挥党员队伍、志愿者等骨干作用,努力营造“我为人人服务、人人相互服务”的互助氛围。如,从2013年起,村改社区主职比照街道副职经济待遇标准落实工作报酬,居改社区干部从街道事业单位下派,一批80后、90后进入社区干部队伍。
2015年,孝感区委将鲁锋纳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聘请他为鸿城社区的党委副书记。有了社区做依托,志愿服务开展起来更方便了。在他的带领下,鸿城社区成立了十来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队,开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如周末陪伴独居老人共进晚餐,每个星期为困难家庭送菜,组织单亲家庭孩子夏令营……如今,不仅是在鸿城社区,孝南区40个社区都成立了“鲁锋志愿服务工作室”,网罗了3.6万余名志愿者。
以石投水——服务激发活力
端午节这天,家住沙沟社区的老奶奶李四毛穿过南门桥,走了几里路,来到澴河北岸的中山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定要将自己亲手包的几十个粽子送给社区工作人员。
李奶奶今年90多岁,之前住在中山社区,因为得了乳腺癌,一直在领低保和大病救助。以前在街道才能办理的手续,后来在家门口,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帮她办好,省了不少力气。她一直心存感激:“他们总是关照我,我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就送了点粽子过来。”
三必到、五必访,关爱服务到人头。2015年7月,孝南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孝南以服务组织、服务队伍、服务平台3个“1+X”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在社区实行关爱服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并将五项服务的服务范围、服务主体、服务职责和风险防控进行明确,推动社区服务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满足了居民个性化、细微化、差异化的需求。
居民不用出社区,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窗口就可以办理劳保、计生、救助等业务。来中山社区办事的一位老奶奶说:“儿子在外地工作,以前给他缴纳医疗保险,要在这开单子再跑银行去,现在直接交给网格员就可以了。”
“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必须从机制上解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支撑问题。”孝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叶剑韬说,从2007年起,孝南区为每个社区落实工作经费4个3(市区街三级各3万,民政、计生、人社各1万)机制。从2013年起,为每个社区落实20万元的惠民资金,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有手段服务、有能力服务。
如果把党的建设比作一湾流水,社区就是一片洼地。在党建的引领之下,越来越多的组织、人才、资金、服务不断流入,为孝感城市社区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