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慧
左良辅,字台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岁贡。莱阳左氏七世祖,左懋第从弟。明末“复社”和“山左大社”成员。著有《折桂梯引》一书。此人才华横溢,极富盛名,可惜一生没有做官,堪称遗贤。
雍正版《莱阳县志》(万邦维、张重润、卫元爵等1723年编修)卷八《人物·世贤》篇有《左明经传》一文:左良辅,号台平,博学能文,知人善诱,性刚负,气凌?时髦。试辄先人,裒首者屡。教授生徒,尽竭心力。泰山嶽嶽,望惕包老。而引講弹艺,蔼若家人、父子,由是生徒畏之、爱之。初训徒展玠,继授经张重润,得公余绪,皆十五列学宫,每试师弟三人迭为首次,时人艳之严朴。子其人卒成进士。公不褻赠官,至老以明经赴试,入棘一十五次,卒不得捷。寿七十余终,惜高才终不售云。
文中说到此人非常博学,善于作文,性情刚负、气度超凡,当时的人都学他做派。善于教学,而且严肃和蔼并重,学生们都敬爱他。凡是稍微跟他学点或者是跟他学生学点的人参加考试都能考到前两名,这在当时很受人赞叹。早期教训出的有名徒弟有展玠,后来又教授张重润,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可是他自己却一直没有考中。
他的徒弟展玠也是很有才气,远近闻名。但是他为人洒脱,无拘无束,这种性格估计影响了他的考试。顺治四年(1647丁亥年)被选为贡生,授阳信县训导,后来升淄川教谕。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鬼令》(注1)一文提到展玠,说他洒脱,有名士风,在其他人把能说到的字都说完了,轮到他的时候实在是没有符合要求的汉字了,他还能顺口成句的就坡下驴,他的才华和机智可见一斑。
张重润,是雍正版莱阳县志主要编修者,是廷尉张梦鲤曾孙,俭宪张嗣诚之孙,其父亲是癸未守莱阳城的总指挥——尚寶司丞张载徵,有重修城隍庙并寝宫碑记传世。张氏家族一直是家教严谨学风鼎盛,然张重润还跟左良辅继续学习经学,可见左良辅治学之高超。张重润的才华在当时也是令人叹服,很难有望其项背者,其诗文自成一家,风格优异。可惜癸未之变导致他不恋功名。清廷两次派到莱阳选拔人才的官员催促其进京,他以父母同时遇难,不能只守孝三年的理由坚持不走,守孝6年。以示对清军杀戮家人的不满。他参加考试都是轻松上阵、毫不重视,随意发挥,曾经接连“玩考”九次乡试。后以岁贡授陈留县令,敕授文林郎,万事无执,恬淡一生,享年86岁。
展玠和张重润皆有大才,但都差点成了遗贤。究其原因,本人分析,因其受教于左良辅,他们三人的诗文都受左良辅影响,不墨守成规,自成一格,而且自恃才高,奔放发挥,与当时乡试严格的八股要求不符,是否出现类似蒲松龄的“越幅”也未可知。另外,明亡和癸未之变也是影响他们考取功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左良辅的儿子左其人(字舆叅,号青邱)在他的教授下,早于崇祯癸酉(1633年)考中举人,丁丑(1637年)考中进士。后授魏县知县,居官刑部主事、平阳府知府,封中宪大夫等职。左其人青年才俊,为官清廉持躬,爱惜百姓,政绩优异。匪首李志成攻进北京后回归莱阳故里,因为忧愁于大明亡国忧郁而卒,乡人尊称为“贞孝先生”。著有《青邱诗集》《浙游草》。
左良辅能训导出优秀的学生,但是自己却没有为官。原因是他对于赠官不屑一顾,想自己去考取功名。晚年又以岁贡的身份参加考试,一共考了一十五次,一直到七十多岁去世前,竟然都没有考中。经历像蒲松龄一样,才高八斗最终没有卖于帝王家。在当时明朝将亡、官场昏暗的情况下人才被埋没也不难想象。可叹高才终不售、鸿儒成遗贤。
历经文革,左良辅生平其他事迹再无可考。
注1 《鬼令》:教谕展先生,洒脱有名士风。然酒狂不持仪节,每醉归,辄驰马殿阶。阶上多古柏。一日纵马入,触树头裂,自言:“子路怒我无礼,击脑破矣!”中夜遂卒。
邑中某乙者,负贩其乡,夜宿古刹。更静人稀,忽见四五人携酒入饮,展亦在焉。酒数行,或以字为令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锺。”一人曰:“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锺。”一人曰:“囹字不透风,令字在当中;令字推上去,含字赢一锺。”又一人曰:“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赢一锺。”末至展,凝思不得。众笑曰:“既不能令,须当受命。”飞一觥来。展即云:“我得之矣:曰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众又笑曰:“推作何物?”展吸尽曰:“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锺!”相与大笑,未几出门去。某不知展死,窃疑其罢官归也。及归问之,则展死已久,始悟所遇者鬼耳。 ——蒲松龄《聊斋志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