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华情绪”透视印度媒体生态

2017-09-25 13:31文朱汪淼邢晓婧
环球时报 2017-09-25
关键词:反华时报环球时报

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文朱 汪淼 本报记者 邢晓婧

因边界问题,中印媒体前段时间打了一场舆论仗,很多中国读者由此认识了一家印度媒体——《今日印度》。这是家什么背景的媒体?为何有那么突出的反华表现?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环球时报》记者常驻印度,对印度媒体生态多有观察了解,与印度记者也常打交道,整体感知在印度的舆论环境之下,“中国”往往处于被批评的位置。其实,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报业大国,尽管其舆论自诩多元,但其报道往往充斥着印度特色的民族主义和自豪感,特别是面对中国之时。

《今日印度》是家什么媒体?

“印度根本无法承受抵制‘中国制造的代价。”针对印度国内一些人和组织频频发起抵制“中国货”运动,印度“Scroll”网9月中旬的一篇文章列出抵制行动发起者的各种理由,比如“中国是敌人”“若印度停止购买中国商品,中国将损失更多”等,然后一一驳斥。

在涉及中国的话题上,这样理性的文章出现在印度媒体上很难得。很多人还记得,前段时间印度国内除抵制“中国制造”的声音此起彼伏外,印度媒体更是大打对华舆论战,为印军侵入中国领土正名,对中国大泼脏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日印度》。

该杂志的一期封面上用了一张缺少西藏和台湾的中国地图,下面是巴基斯坦地图。该封面新闻一经出版,立即引发国际社会议论,也煽动起印度民间反华情绪,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广泛转载与评论,一些印度网友的对华评论已经难以用“激进”与“爱国主义”形容。而该杂志宣称这期封面被美国出版设计师协会评选为“今日最佳封面”。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今日印度》号称印度最大的杂志品牌,隶属“今日印度”集团,1975年创立,以“了解印度”的理念发行英文版杂志,此外还以印地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与泰卢固语发行。2015年,“今日印度”集团开通电视频道。目前,该媒体在中国有一名常驻记者。

一名曾常驻新德里的资深中国媒体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之前大家对《今日印度》这个媒体没有太多关注,而它也确实没有像某些印度媒体那样赤裸裸地反华,而是相对平和。“就我所接触的印度期刊里,它称得上最正规、影响最大。我在印度时经常买这本期刊看”,这名资深中国媒体人说,“如果报道内容不涉及中国,它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但一跟中国沾边,它的立场就决定了它的报道基调和内容。”

《环球时报》记者查阅《今日印度》最近的涉华报道,9月22日有其驻华记者所写的“中国在联合国冷落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抗印度,你得靠自己”,竟将中国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问题上的一贯表态总结为“中国拒绝支持它的‘全天候盟友”。该记者9月21日的一篇报道则是“三人行,中国龙的威胁让印美日关系更紧密”。

除《今日印度》外,印度各大英语媒体几乎都是前段时间发起反华炒作的排头兵,《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时报》《经济时报》等主流媒体竭力将中国打造成“和平崛起不和平”的霸权。

那些没到过中国的反华媒体人

《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工作,对印度媒体的第一感受是报纸的广告形势真好。尤其是这两年,中国品牌手机、移动支付产品几乎垄断主流报刊的头版广告页,足见印度社会对报纸的接纳度。

据统计,截止到去年,印度拥有超过1.6万家报纸、9.4万家杂志。《印度时报》日发行量超过300万份,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当前年广告收入增长超过10%。据《印度时报》国际政治版资深编辑英迪拉尼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印度时报》的主要读者群是印度精英及中产阶层,另外还有大学生群体,这些人在印度约有3000万,而国际报道是印度中上层阶级的重要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舆论环境总体可分为英语和地方语两大阵营,前者倾向时政,后者关注民生。印度地方语媒体所隶属的媒体集团近年来有聚合倾向,《印度时报》、新德里电视台等旗下都有数十个跨媒介多语种传播平台,它们通过向底层渗透信息来影响地方选举。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印度时报》虽然有近1/4的美资控股,而且其报道立场也自诩西方式的客观公正,但它的参照系多是走更偏激路线的《印度斯坦时报》《印度快报》等,相比有国大党背景的《印度教徒报》而言,《印度时报》的报道立场、角度并不中立、开放。

遗憾的是,作为《印度时报》国际报道的资深编辑,英迪拉尼竟然没有到过中国,而她对中国问题的判断、写的涉华文章更多是基于当时印度整体舆论环境下对华报道的论调。这种“论调”在印度媒体语境下的措辞多集中于“侵略”“扩张”“强悍”和“不讲道理”等,印度则总是“被骚扰”“被迫反抗”和“获得国际社会认同”的一方。比如她最新一篇涉华文章(9月5日)是:“(印度)前外长希亚姆·萨兰:我们从洞朗对峙看到一种中国扩张模式”。

更令人遗憾的是,像英迪拉尼这样对中国缺乏真实感受和了解的印度媒体人是大多数。前述那名资深中国媒体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英迪拉尼的丈夫也是一名媒体人,在《印度斯坦时报》负责国际政治和外交报道,“这对夫妻在对华报道上都比较极端,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所在的报纸会怎么报。”

靠语言优势与西方无缝衔接?

在国际版“知乎”Quora上,一些印度网友大发议论,称在前段时间的中印争端中,相较于中国,印度的语言优势让印度更好地向世界表达印度政府的立场,印度英文媒体高密度的报道有效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事件原委,印方的“正义”与“合法”赢得国际支持。

印度网友的这些说法不值一驳,但的确点到了印度媒体的一些优势。受同一语言影响,印媒与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共享上确有较大优势,《印度斯坦时报》等主流媒体习惯于转发路透社、美联社的文章,甚至一些西方学者的专栏文章也被印媒直接署名刊登,包括涉华报道。同时,许多西方媒体也援引“印度报业托拉斯”等的报道。

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民间往来增多,印度记者对中国的了解也在加深。这些记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知华派”,足迹遍布中国大小城市,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着迷,对中国政府的治理与发展模式赞赏,不少人崇尚中印友好、合作。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在中印关系走入低谷时,也能看到许多记者发出理智、和平的声音。另一类是“顽固反华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常造访中国,但喜欢将镜头对准腐败、灾害等新闻,同时密切关注中国军事外交,动辄将“中国威胁论”诉诸笔端。

其实,在印度还有一批对中国有较为细致的认知、通晓中文的印度人,他们大多供职于外交系统,不方便直接在媒体上说话,于是形成印度舆论场某种程度上与政府相关机构的脱节。《环球时报》记者在基本每周都举行的印度外交部记者会上发现,无论印度记者如何踊跃,记者会基本少有实质性信息发布。在得不到可靠信息源的情况下,印媒播发的消息就多来自主观判断和“消息人士说”,这使得其媒体环境多元,但整体反华,消息渠道众多,但缺少权威发布。

“我在印度三年,很少看到印度媒体正面报道中国”

可以看到,在印度媒体的行文中,“世界最大民主国家”是其天然标榜的对象。虽然印度社会矛盾丛生,印度媒体却相信印度的社会基础是良好的,社会文化是丰富的,社会问题有待更良性的政府去着手解决。莫迪政府2014年上台后,印度社会的整体形态从多元转向集中,这在印度媒体上则反映为“被控制”越来越多,反抗之声越来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国内问题衍生的对抗与妥协转化为国际问题上的“同仇敌忾”,似乎成为印度政府、媒体与社会协调一致的一剂良药。这在对巴、对华等问题上屡试不爽。

印度媒体迎合并塑造着印度大众的对华态度,即“中国是潜在威胁”。中国的经济成就可以报道,但未必学习;中国的军事发展备受关注,但值得警惕;中国的政治动态成为焦点,但分析总是很离谱。而中国文化、教育、社会等则沦为报道边缘。

“我在印度三年,很少看到印度媒体正面报道中国,当地中国企业做的软文除外。当然,中国的高铁也算是一个例外。”前述那名资深中国媒体人感叹道。

这让记者想起,在中国媒体披露《今日印度》那期争议封面后,其驻华记者找到《环球时报》记者做了一番辩解。他坚称封面上所画的不是地图,而是创意设计:大家看不出那是一只鸡吗?

记者还想起,前不久印度时隔20年再次迎来“贱民”总统后,《环球时报》记者就印度“贱民”群体做了一篇报道,并采访了一名印度学者。但在文章见报次日,记者收到这名学者的邮件,里面质问道:为何使用我平衡、客观的采访内容写了一篇印度的负面报道?

记者大感愕然,不但意外他反应之快,也疑惑是谁告诉他这是一篇“负面”报道,因为他不会汉语。好在记者回复邮件向他解释后,他表示:“在表达客观事实并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互相理解方面,我们都有责任……如果需要评论或写文章,无论何时都欢迎你联系我。”▲

猜你喜欢
反华时报环球时报
本期导读
老飞人
《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休刊
潮流时报
尼警方逮捕9名“藏独”分子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 期 导 读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