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小儿肺炎应用微波治疗仪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评价
李金梅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应用微波治疗仪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80例采用微波治疗仪治疗肺炎的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儿科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微波治疗仪治疗加上综合性护理之后,80例患者的舒适度有显著提升,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已痊愈。结论 微波治疗仪治疗后配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儿肺炎;微波治疗;护理
小儿肺炎常见于婴幼儿时期,多发于冬春时节,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肺部噪音等[1]。其治疗的主要过程包括:抗炎症,抗病毒,止咳嗽,平喘等。在常规的治疗中,常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肺炎进行治疗,但由于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小儿耐药性,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方法并不理想[2]。近年来,有许多的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出现,其中,微波治疗仪配合相应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根据我院门诊收治的80例采用微波治疗仪且配合相应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进行分析,来探讨微波治疗仪及针对性综合护理应用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个月~9岁。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在患儿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指导患儿家属就护理舒适度独立、自主的进行评分,用护理舒适度来判断患儿护理前后舒适度情况。
1.2.1 治疗仪治疗前的护理
在使用治疗仪进行治疗前,医护人员要保持治疗室内的通风,尽量避免治疗室内的人员不断进出走动,因微波治疗仪的特殊性,在治疗前,医护人员也要仔细检查患儿的衣物上是否有金属制品,若有,则通知家属换干燥、表面无金属制品的衣服。确保患儿方面不存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后,医护人员对微波治疗仪进行检查,确定治疗仪的运作正常。
1.2.2 治疗仪治疗中的护理
因治疗仪医治的患者年龄较幼小,不能自主控制行动,所以医护人员要全程保持陪伴看护,防止患儿因治疗过程中的乱动乱爬导致患儿受伤等医疗事故发生。在照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随时观测患儿病情,包括:患儿神志清醒与否、心率是否正常、呼吸频率、体温变化等。患儿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咳嗽,医护人员要帮助患儿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确保患儿呼吸道的畅通。因治疗时间较长,患儿可能出现恐惧、不耐等情绪,医护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患者,消除患儿的不安心态,保证其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配合治疗。
1.2.3 治疗仪治疗后的护理
在微波治疗仪治疗过后,医护人员要告知患儿家属引导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发展情况,指导家属在日常饮食中要避开生冷、辛辣类食物,多让患儿饮用温水。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舒适度体验表进行护理评判,本表以百分制为基础,60分为及格,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舒适度越高,患者家属越满意。医护人员指导患儿家属就护理舒适度独立、自主的进行评分,用护理舒适度来判断患儿护理前后舒适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护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患儿家属都做出了相应舒适度评分,根据本次统计的舒适度评分表可以知道,在护理前,患儿舒适度得分在34~40,综合性护理措施实行中,65名患儿家属给出的舒适度评分为70~80,在护理结束后,根据患儿病情治疗情况,患儿家属给出的舒适度评分为85~90。护理后相较于护理前来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舒适度评分情况
本次研究中的80例患儿,有76例经治疗仪治疗并配合相应综合性护理措施护理后治愈,有4例患儿因病情较为严重,在前者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一周后,身体痊愈。治愈率达100%。
微波治疗仪治疗小儿肺炎的机制是小剂量的超短波可以促使患者局部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升高,改善血流动力学功能,增加患者局部代谢过程,从而增加吞噬细胞数,同时超短波的低功率辐射可以抑制炎症的发展和细菌的合成[2]。
本次研究中的80例患者通过微波治疗仪的治疗,配合综合性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综上,微波治疗配合综合性护理措施治疗小儿肺炎可有效减少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效果比常规抗生素治疗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刘新博.小儿肺炎微波治疗仪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91-92.
[2] 钟郑发.微波治疗仪在小儿肺炎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0):53-54.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14.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