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吕华当/文图
斑节对虾新品种(系)养殖示范点通过测产验收
■ 《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吕华当/文图
7月3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对阳江东泰水产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广东省海洋和渔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斑节对虾新品种(系)及鱼虾混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进行现场测产。
专家组先后走访了广州东涌一家斑节对虾个体养殖户和广州市金海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场。东涌个体养殖户采用集约化精养养殖,经测产,斑节对虾“南海1号”成活率达70%,亩均产420公斤;金海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场采用鱼虾混养模式,其中“南海1号”精养池亩均产330公斤,混养鱼类200公斤;“非洲新品系”精养池亩均产220公斤,混养鱼类200公斤。经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
专家组认为,东涌个体养殖户采用高密度养殖,能达到亩均产420公斤,效益较高。该养殖场采用一套“益+”自动发酵系统,在塘头自动发酵生成益生菌,如乳酸菌、EM菌和光合菌,新鲜的益生菌对斑节对虾的养殖有较大帮助;其次,由于是高密度养殖,增氧措施必不可少。养殖场负责人张老板介绍道,4亩水面共设有5台增氧机——2台叶轮、2台水车、1套底氧,斑节对虾苗长至7~8cm,便从水泥塘过土塘养殖,过塘后,底氧和2台水车常开,其中一台水车只在投料(单边投料)时暂停,清料后即开;2台叶轮中午和晚上全开,晚上开至第二天早上投喂清料为止;到了养殖中后期,除投料区投料时暂停水车外,5台增氧机全开。
在金海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场,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建华介绍道,该场使用的鱼虾混养模式不同于其他场,塘里的斑节对虾和鱼类是用渔网分隔开养的,网中的鱼类就无法抢食对虾料,节省了饲料成本;另外,鱼类可以通过摄食多余的蓝藻绿藻和微生物,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记者看到,7亩左右的大塘里用渔网圈了1亩水面,水面一直在冒气泡,养殖场负责人陈桂明解释说,“那是鱼在吃渔网周围的藻类。”陈桂明表示,今年3月10日,平均每亩塘投放了1.5万尾斑节对虾苗,有“南海1号”“非洲新品系”等品种,均是1.5公分左右的虾苗,全程不分塘养殖;另外,鱼池中共投放了150条大头鱼、100条草鱼、70条鲫鱼、70条鲢鱼、70条鳊鱼等,都是两三斤重的大鱼,日常不会给这些鱼投放任何饲料,它们都是靠吃藻类和微生物为生。
测产结果表明,两个养殖场的斑节对虾“南海1号”、“非洲新品系”亩均产量可观,随机抽样的斑节对虾体色正常,肠胃饱满,活动力强,规格均匀,无异常症状。塘头生产益生菌保证了菌类的新鲜度,定期投喂益生菌增强了斑节对虾的免疫力,保证了产量和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