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消费已逐渐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消费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加以引导和监管,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消费观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现状
近年来,网络消费己经广泛进入大学校园,网络消费己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尤其是随着移动网络终端发展,网络消费更是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是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互联网经济为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搭建了新的平台,拓宽了已有的消费领域,赋予了电子商务新的生命力,改变了消费原有的面貌,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当前对“互联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却忽视了“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发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因此,如何抓住网络消费发展的机遇,积极地应对风险和挑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1]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1.网络消费法制观念匮乏
对于己有的网络消费相关法规制度不够了解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手段,在大学校园中得到迅速普及,然而相关部口对于网络消费的管理尚未制定出完善的体系,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得不到相应的制度保障。[2]我国尚未出台一整套有关网络交易的针对性法规,很多商家便会选择钻一些法律法规的漏洞,这就很难保证网络交易产品的质量。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已经建立的网络消费相关法规制度了解确实不够,这才是大学生网络消费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存在过度超前的网络消费
大学生超前消费是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消费金额超过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网络消费群体,在校期间经济来源单一,网络消费能力有限。但是在近期以来,由于难以控制自己的购买欲,很多大学生都会透支自己的生活费,也就是超前消费。近年来各类网络贷款软件的出现带动了大学生贷款付款的热潮,在这个考验自律性的挑战面前,有的同学能够保持理性,有的同学不断进行过度超前消费,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3.存在盲目攀比的网络消费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我国的网络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大学生群体正处在心智成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淋漓满目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难以自控。[3]尤其是个别学生总是追求一些有个性的消费选择,甚至出现了宁可把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费节省出来去购买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奢侈品或者电子产品的现象,往往受到网络商家和促销信息的诱惑,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消费时盲目冲动没有考虑到产品的实用性以及自身的消费水平。
三、“互联网+”时代下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新型消费生活方式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高消费、炫耀消费、符号消费都是非伦理性消费的表现,应该使学生意识到美好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不是对物质极度追求的高消费。因此,对他们提倡理性的消费,首先是指要理性的“量入为出”,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合理的安排消费结构; 其次,在消费的时候既要符合代内公正又要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在消费时要以不影响他人消费和整个社会消费权益的实现为前提,同时,社会和他人的消费权益的实现也要为个人的实现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消费公正的实现。最后,必须让大学生从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误区中走出来,促进大学生从片面的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和谐。[4]
2.家庭要协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消费
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父母需要合理转变家庭消费理念。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消费氛围,父母应认识到网络消费的复杂性,以及子女对于网络消费的依赖程度。家长的消费理念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消费观,家长要以身作则,不盲目追求高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把对子女的消费观教育放到重要位置,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网络消费过程中自身的问题,认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的合理消费和不合理消费。
3.学校要加强网络消费伦理教育
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应加强对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视,把网络消费伦理的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在给学生讲授消费的内容时,加入网络消费伦理的内容,在讲法律的内容时,加入网络消费中的法律问题,把网络消费伦理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建构网络消费伦理教育体系。同时,高校也可以借助校园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利用其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以及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来进行正确的消费倫理观的传播和引导。
4.社会要净化网络消费环境
“互联网+ ”时代下,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广泛的普及并商业化,从而导致了一些常见的网络消费问题和消费冲突。比如,卖家侵犯买家隐私,发布虚假广告、欺诈等现象也逐渐涌现出来。因此,社会应首先加强对网络商家的监督和对网络消费管理的立法工作,改善在网络经营中无序管理的状况,使网络环境实现从“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的转变。同时,社会还须对一些愚昧的消费观念加以肃清,并采取有力措施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进行积极地引导。[5]
四、引语
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互联网+ ”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误区,因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当中,应当抓住对“互联网+”的机遇,消除错误的经济理念、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误导,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付金权.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西南大学,2016.
[2]张一平.消费主义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
[3]唐克冰.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5,(04):167.
[4]解南.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5]林晓珊.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J].青年探索,2011,(02):5-10.
作者简介:
张志强(1996.09~),男,江西赣州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大学第16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C208)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