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视阈下《实践论》现实价值探析

2017-09-23 11:58吕文龙张丽荣
关键词:实践论群众路线毛泽东

吕文龙++张丽荣

【摘 要】自《实践论》问世至今已有整整80年,文中体现的哲学原理一直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论文基于群众路线思想视角,简单阐述三点毛泽东《实践论》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It has been 80 years since the "On Practice" was published, th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embodied in the article has always provided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Mass Line Thought and briefly expounds the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ree points in “On Practice” by Mao Zedong to today's society.

【关键词】《实践论》;群众路线;毛泽东

【Keywords】“On Practice”; The Mass Line Thought; Mao Zedong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9-0108-02

1 引言

1937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写了《实践论》。文章引用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系统总结了党的经验教训,深刻批判了党内教条主义。80年后的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依然存在数不尽的难题困扰着人们。解铃还须系铃人,社会实践给我們提出了这些难题,我们自然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和军队如果脱离了群众,不要说取得胜利,连生存都不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依然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思想依然闪烁着伟大的智慧光芒,毛泽东所著《实践论》中体现的基本原理也依然没有过时。在群众路线思想视阈下重读毛泽东《实践论》,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认识来源于实践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

2 一切实践高于认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1],“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1]“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亦包含相同的道理。列宁也曾指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因此无论是正确抑或错误的实践,都要高于认识。一些人“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1]有些事情前人没有做过,因此“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弥足珍贵,单凭这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便是一切科学认知所无法企及的。

在“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将群众运动视为实践其群众路线思想的唯一做法,群众运动甚至变成了群众路线的代名词。没有将二者区别开来,致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严重受损,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破坏了一直以来在群众路线思想方面得到的成果,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伤害。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但对于革命战争经验丰富,于是将革命战争经验直接用到我国经济建设事业中去,导致其群众路线思想实践起来遭遇波折。邓小平评价说犯错误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当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未给出指导方法,古今中外也没有人做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党和人民只能在实践中找寻出路。

将群众运动独立出来,践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首先要认清群众运动不能作为群众路线的唯一形式,其次要明白不能将虚张声势、敲锣打鼓看作是群众运动,当然更不能看作是群众路线。我们应该搞群众运动,像土改运动等是可以搞的,但是也不能一年到头光靠搞群众运动解决所有问题。若一味地大搞群众运动而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便会导致“左”的错误。群众运动存在盲目性与自流性,因此共产党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党必须注意群众运动自身的规律,促使群众运动慢慢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不能包办代替进而形成运动群众的局面。邓小平强调说“文化大革命”也是“我们的财富”,有了这个“反面教训”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各种改革。邓小平的话再一次印证了错误实践依然能出真知、即使是错误的实践也要高于一切认识的理念。

3 务必依靠群众的实践活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再次阐明了人民群众于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变真理。科学的认知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终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通过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造就了社会历史,生产和再生产出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依靠人民如鱼得水,远离人民如树断根。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唇齿相依,是我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任何一个阶段永恒的话题。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毛泽东认识到抗日战争若想取得最终胜利,不光要依靠军队之力,还要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动员人民建立统一战线。毛泽东在1938年的《论持久战》中对党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等著名论断,他认为人民群众对敌人嚼齿穿龈,有着战争力量的“最深厚根源”,共产党一定要依靠人民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于解放战争中最终获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陈毅声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群众拿小推车推出来的;毛泽东也主张共产党真正的优势在于“得民心”,因此得了“天下”。和依靠美国支援和先进军事武器的国民党比较来看,共产党只能依靠“小米加步枪”,离开全国民众的支持必然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而共产党如若不是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取利益,全国民众也不会如此拥护共产党。endprint

4 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将认识发展过程形象概括成“两个飞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内涵。毛泽东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思想统一起来,即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到一起,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且为“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于是“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在新的实践中得出的认识依然要回到更新的实践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本质上是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完全相同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于群众工作中的创造性应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到只有在实践经验中才可以产生党的正确的、有益于群众的斗争策略,党员需要时刻做调查以了解基层的情况。毛泽东从实践论的角度阐明必须把官僚主义丢到粪缸里去,且一定要禁止命令主义,不采取深入实际、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党的任何目标都无法实现。毛泽东把人民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是他对待群众的真实写照。1953年6月,毛泽东走进北京安定门一农夫家里,跟农夫从身体状况谈及老婆孩子,从炕头灶台聊到衣食住行,与农夫胜似一家人。[4]但凡接触过毛泽东的农民、工人,都被他平易近人的姿态和豪放坦率的性格所打动。白求恩在日记里曾阐述道:共产党员与敌人势不两立,但与群众情同手足。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能打成一片,人民才會一直跟党走,全国军民才能在战争时期克敌制胜。

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即切实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拓宽和人民沟通交流的路径,广泛吸纳我国人民对党的工作的建议,使党的政策和措施符合人民对共产党的迫切希望与强烈要求。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即党的各项决策变成人民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所申饬的,就要及时改正,反之则必须从始至终坚持。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此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听取人民呼声,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将人民的反馈视为评判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能健康、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论群众路线毛泽东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实践论(节选)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