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红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关于如何提升写作的核心素养,先从一节课说起,主题是“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上,两个学生为一个句子争辩起来,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要论述的是这个观点,自然我就只需说这个观点的好,其他的例外情况都不用考虑。”授课的教师站在一旁微笑,丝毫没有发现这个学生说理思维中存在的谬误。这就是目前我们部分语文课堂上议论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在教学生如何去拟一个漂亮的标题,如何去写一段文采斐然的开头或结尾,如何引用名言,却唯独没有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说理。
回过头来参看近两年的全国卷高考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出现恰恰向学生的说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就事说理,如何展开论证,文章逻辑如何推进,这都涉及学生说理思维的发展与完善。语文核心素养涉及到四大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发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我觉得当下的语文教学在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上用力颇多,但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完善上却存在明显不足,而辩证思维的培养及在写作中的自由运用,恰恰是提升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的关键。
下面,我将以自己在本届高三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摸索与实践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发展学生的说理思维。
一、培养正确的说理意识
什么是正确的说理意识呢?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辩术”发明人的芝诺曾经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说理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理是摊开的手掌,表示欢迎,表示接纳,欢迎别人加入对话,而不是限定别人有自己的想法,更不是威胁别人不准有自己的想法。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常常看见作文中的学生面目狰狞,似乎握紧双拳,随时准备跟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大干一场,说话绝对,表达过于肯定,仿佛自己说的话就是一锤定音,这种武断的、片面强调的语言比比皆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理思维,必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說理意识。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说理意识,其实它关乎一个人多元、理性、温和的人格特征的培养:允许别人有跟自己不同的看法、能够理性地思辨、了解世界的不同,但温和地对待。正确的说理意识可以让我们温柔地看待世界,也能保护我们最终被世界温柔以待。因此,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的学生讲什么是正确的说理意识,让他们知道不必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变得面目可憎,让大家放过 自己。
二、理清说理的基本构成
有了正确的说理意识,接下来就要理清说理的基本构成。在这里,我借用了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六个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说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主张”“理由”和作为中介的“保证”。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提出了一种非形式逻辑的论证模式,即主张、保证、论据、支持、语气、反驳。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我对这六个部分做了一个界定:主张即观点,保证即理由,支持即保证的支持论据,语气是对主张进行限定作用的,反驳是针对对方观点的理由或论据进行驳 斥的。
以2017年湖北省七市州三月联考的作文题 为例:
最近,某自媒体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自上午8时起,将一万本书投放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车厢内,而“捡”到这些书的乘客,可以将之带走进行阅读,并持续传递。活动发起者称,其宗旨是推动阅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一活动赢得了不少赞许,有人喜欢这种新颖的方式,觉得“读书也可以很好玩”;但也有人认为随意丢书,影响出行,也不见得能捡回阅读习惯;也有人说,“丢书大作战”不过是山寨英国演员艾玛沃森在伦敦的“地铁藏书”创意的营销手段;也有人认为……
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主张是“我赞同丢书大作战行动”;保证是“因为它有助于营造读书氛围,推动人的精神建设”;支持是为了说明“营造读书氛围很重要,人的精神建设很重要”,因此既可以从“读书的意义”上做道理论述,也可以从“中国读书现状”上做事实论述;语气起限定作用,比如“丢书大作战也需要和地铁部门相互配合,不能仅凭热情”;反驳是这个材料本身就含有对立的观点,如“认为是山寨英国演员艾玛沃森在伦敦的‘地铁藏书创意的营销手段”,可以针对这个观点进行反驳。
在我们学生常见的说理中,一般都可以提出主张,有保证,有时也有支持,但不会做语气的限定与假想的反驳。于是,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点上。我把语气的限定称为“限定段”,在文中一般用“诚然”这个词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限定说明,以达到论证严密的目的;把反驳对方观点称为“反驳段”,在文中一般用“也许有人会说”来作为反驳段的标志:这两个段落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论证的严密,亦即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说理结构:开头段即引述材料提观点段;第二段为道理论述段,即主要论述“支持”;第三段为联系材料段,即主要论述“保证”,第四段为“限定段”或“反驳段”,可两者都写,也可两者取其一;最后一段回扣论点。在具体操作时,“诚然段”与“反驳段”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放在正面说理之前,也可以放在正面说理之后。这样训练了几次作文下来,感觉学生说理有了明显的进步,说理思维有了很大的提升。
下面是一篇湖北省七市州三月联考的学生考场习作,学生很好地运用了这种说理结构。
推行全民阅读,丢书堪当表率
秉承“全民阅读、唤醒书心”宗旨的全民丢书活动,在赢得口碑的同时也激起万千争议齐飞。可细索其行,“丢书”活动对促进民众阅读贡献颇大,无可置疑。(开头段: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质疑会蒙蔽双眼,为“丢书”平反实为重要。“丢书”受到攻击之处,无非是盈利、作秀、水土不服三点。且不说断言本次活动以盈利为目的是否有依据,即使有确凿的证据又如何呢?只要不是昧着良心非法盈利,单以盈利与否作为褒贬出发点似乎有一点道德绑架的嫌疑。前不久,海南某矿泉水厂在瓶上印失踪儿童照片的公益做法,不就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么?至于“作秀”之说,若此类倡导正能量的行为被称为“秀”,那也许这样的“秀”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只有更多既有轰动效应又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才能让阅读走向民众,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水土不服”更是莫须有的指责,舶来品只要有合理的内核,就有生长的空间。更何况,“最是书香能致远”,热爱阅读的习惯本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承,岂有“水土不服”之理?(第二段:反驳段,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声音进行评价)endprint
诚然,以“丢书”形式为包装开始的一场公益活动,在遇到没有阅读经历的群体与缺乏文化底蕴的市民时,受到些许质疑也无可厚非。这就告诉我们,“丢书”活动需进一步引导与规范,不能书籍满天飞,给公众交通带来新的治理难题,但我们仍要为“丢书”活动点赞。“丢书”倡导城市阅读,戳中了时代的痛点,把握了时代脉搏。(第三段:限 定段)
中国人的人均阅读率低似乎成了国人心中的痛。生存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成为浮躁心态的保护伞,成为懒于阅读的借口。也正因为此,“阅读病”已悄然成为侵蚀民族灵魂、制约未来发展的顽症:或拒绝书本阅读,沉溺于网络游戏;或以流行阅读冲击经典阅读,碎片化、享乐化的浅阅读挤占渐进化、系统化的深阅读;或以信息萃取取代情感体验,诸如此类已不再是对个人精神单方面的拷问,而是信息时代内外力交织对全社会的共同作用和严重扭曲。回溯歷史,中华民族曾无比珍视阅读的价值。《论语》即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朱熹也在岳麓书院明言读书的意义“非官爵功名之需,仅求知立身之道”。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的故事,更为每一个学龄孩童所熟知。阅读,绝非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为你的人生多打开一个窗口,让你拥有多一些的朋友,并跨越时空的界限,拓宽你认识世界的新角度,延伸你前进的新路途。(第四段:支持段——国民读书现状与读书的意义)
而“丢书大作战”的形式,正是在阅读成为痛点的中国,唤醒阅读灵性,改善阅读环境的有益尝试。在人人呼唤阅读却迟缓于行动的今天,它把阅读的渴望贯穿千年,植根在中华儿女心中,用随手可得的书籍唤醒国人沉睡的阅读因子,让阅读从认同走向实践,这亦是丢书的意义所在。“丢书大作战”的发起,可能只是源于某一自媒体一时兴起的灵感,可它叩响的却是中国的阅读困境、未曾泯灭的阅读心理、时代发展的刚性需求,声声相击,奏出了时代最强音。(第五段:保证段)
倡导全民阅读的活动,以丢书拉开序幕却绝不会仅以此结尾。这个勇敢的开端,代表的阅读新气象的浪潮,正在向我们奔涌而来。(第六段:收 束段)
三、深度解析
在作文训练的实训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 问题。
问题之一:面对不同的作文材料反驳段与限定段如何调整。
正当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训练小有成效时,接连两次考试的学生作文出现了问题。一次是元月调考,作文题关于郭川的。因为是正向材料,里面可供挖掘分析的内容就不多,学生为了达成基本结构,就出现了为“限定”而“限定”、为“反驳”而“反驳”的情况,读起来让人啼笑皆非。比如:诚然,郭川是为了挑战自我,但他只顾自己不顾家人,那就不应该结婚等等。对照学生作文出现的情况以及联考优秀作文展示,我在思考:学生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不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道理。所以,我又专门上了一节作文课“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帮助学生分辨作文材料,并提出了三点看法:判断材料的性质是单一价值还是多元价值的,单一价值的材料(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以阐述为主,多元价值的则以分析说理为主;判断材料的类别是现实材料还是比喻性材料,现实材料一般需要比较分析,比喻性材料一般需要阐述;判断材料的关系是同一指向还是不同指向,同一指向就需要整合归纳,不同指向就要明确反驳。帮助学生明确如果是单一价值的正向材料,就要学会用拓展段来代替反驳段或限定段,拓展段的标志性句子是“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
问题之二:关于作文的基本结构。
两次联考,在仔细分析了联考优秀作文之后,我发现原来的分论点式的作文结构仍然很有市场,在考场上分数也比较漂亮。那么,分论点式的结构与我给学生拟定的基本说理结构可不可以齐头并进呢?在三月调考之前,我清理了从去年9月以来所有写过的作文,每个作文逐一附上两种基本结构示例,帮助学生调整思路,有更多的选择,当然也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判断能力。示例如下:
近日,3部片名改编自成语的电影纷纷上映,《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除了3部影片的质量引发网友吐槽外,片名更是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电影拍不好也就算了,误导孩子写错成语怎么办?更有网友调侃,这3部电影应该叫“成语挑错字”系列或者“改编成语杀手”系列。之前,被篡改的成语不时出现在广告语中,为此广电总局发布相关规定,禁止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词语,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这不禁让我们对当代青少年的语言文化环境表示担忧。
基本结构一:
开头:提出论点——成语不可篡改,文化尚需留存。
第二段:分析说理——成语是汉语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语言使用中留下的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传递着华夏儿女的精神。
第三段:联系材料——电影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承担着传递文化的责任。篡改成语容易误导人群,尤其是正在吸收知识的青少年,此举甚为不妥。
第四段:拓展——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现象还在上演,文化名人的忧虑从未断绝,所幸,今年的综艺出现了清流,《中华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温了美丽的诗词,建立了更为稳固的文化自信。
第五段:收束。
基本结构二:
开头:提出论点——成语不可篡改,文化尚需留存。
从“为什么”角度进入,分成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一:成语不可篡改,因为它是统一的整体。(从本身来看)
分论点二:成语不可篡改,因为它是文化的结晶。(从历史来看)
分论点三:成语不可篡改,因为它是沟通古今的桥梁。(从发展的观念来看)
四、思考
大半年下来,围绕如何让学生能够理性地说理,我先后阅读了《明亮的对话》《学点基本的逻辑学》《论证是一门学问》等书籍,并以“思辨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为题申报了市级课题,现已正式立项,但进行到现在,还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比如:学生对逻辑学缺乏常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常见的“摆事实——论实质——明危害——提办法”的论述结构,该如何与我的思考相结合;如何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说理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但又不要囿于套路、过于呆板等等。希望能请教于大方之家,帮助我在培养学生的说理思维上有更大的进步。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44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