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光
摘 要:纪念性建筑是一个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的的大型公共艺术品,是一个地域乃至全国比较重要的建筑。广场中的纪念性建筑主要包含了纪念堂、纪念碑、宗教建筑等形式,这类广场上的纪念性建筑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追求,通过建筑表达对过去的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纪念性质的场所。本文结合纪念性建筑的实例,依据纪念性建筑的具象和意向的特征,从建筑的空间、体量、色彩、材料、质感、光影以及建筑的背景等方面分析了纪念性建筑基本要素的特征,对建筑创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场;纪念性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170-01
一、纪念性建筑的作用
纪念性建筑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一方面纪念性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同时, 许多历史悠久的纪念性建筑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标志, 其文化内涵铸成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碑等。广场中的纪念性建筑在组成城市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遗存的历史文物建筑极多, 有利于纪念性建筑的研究, 也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二、纪念性建筑的表现形式
1.象征性。“纪念碑”(monument)一词源于拉丁文“monumentum”,本意为“提醒”、“告诫”和“建议”、“指示”之意。它可以是一座碑,也可以是一个雕像、一个柱子、一座建筑。“象征”在《辞海》中解释为: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象征是一种升华,它超越了实际生活的意义。
2.独特性。独特性是作为艺术形象能否为大众所认知,并能够使之与其他相近形式区分的特性。因为其独特,即具有鲜明特点,能够为人记忆并成为别物的参照物,才能够具有生命力。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纪念碑因为其目的明确,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存在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安放的场地特殊,具有典型性,一般为事件的发生地、人物的出身地或特定的纪念空间等;体量特殊,以室外环境氛围的营造为最终目标,以较大体量表现,与架上雕塑有着根本的区别;表达方式特殊,在特定的年代,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程式化特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3.识别性。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看,识别性最初源于决策者的符码编写,用于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言说的某种东西,纪念碑同样采用了其特有的符号来表达。识别性,作为某种信号是表达一个不在意指的某种事物,如五角星并非单纯地表示星星,在革命战争年代,指代革命精神,是进步的象征,它在纪念碑中的应用,如同战士衣帽上的徽章,有很强的识别功能。
三、广场中纪念性建筑的主要特征
1.建筑的空间。建筑空间的美学质量与空间的形状、比例、尺度、界面……以及空间的连接方式都有很大关系。
2.体量。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广场中的纪念性建筑应该是巨大的。给人以崇高的、肃然起敬的感觉。然而,我们知道,大与小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以人为标准的话,那么任何一幢建筑都比人要大的多,到底以什么作为衡量的标准。
3.色彩。色彩在长期的审美过程中,人的审美习惯、审美态度与联想给色彩披上了感情的外衣。因此,不同的色彩对于不同审美形态的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白色意味着纯洁与高雅、黑色意味着绝望和悲哀、灰色则意味着坚强不屈和隐忍等等。纪念性建筑的主要色彩就集中于黑、白、灰三色之间。唐山抗震纪念碑体现的非常明显。 从色彩的性格来看,明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色彩更加具有重量感,因此,同一幢建筑选择明度高的颜色比明度低的颜色显得更加轻巧。优美的建筑多选用洁净明快的色彩,而崇高的建筑更钟情于深色调。深色调能显得建筑坚固、稳定、深沉、神秘。例如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整个碑身以黑色大理石覆盖。所以我认为纪念性建筑本身的色彩不能太丰富,太多太杂的色彩会造成不稳定、不庄重的感觉。
4.材料。材料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材料,会给观赏者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感受,建筑师不但要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能,文化特征,还必须了解材料的造型特点。对于纪念性建筑来讲,石材是最常用的一种,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崇高的结构特征,给人坚固、笨重、凹凸不平的感觉。石材能表现建筑所希望表现的“永恒”的主题。当然这不是说只有石材才可以应用到纪念性的建筑中,除了石材,还有木、砖、混凝土等同样可以产生崇高的效果。
5.質感。质感就是人对材料的质地与肌理的触觉、视觉感受而形成的整体感受。由于质感具有视觉和触觉联合作用的性质能造成深刻入微的知觉体验,软硬、粗细、滑涩,都是通过接触获得的感觉。
四、结语
广场中纪念性建筑的基本要素有自己强烈的特点和符号,把握这些特点对我们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所以在建筑的审美形态理论中,相对于一般建筑优美的审美形态,纪念性建筑属于高的审美形态,崇高的审美形态以震撼为基础,具有神秘莫测和深邃的境界。总体说来, 纪念性建筑的设计要从无形到有形, 最后达到无形的效果, 通过有形的东西表达出无形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96.
[3]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