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 要:《印象国乐》是中央民族乐团倾六年心血筹划、三年时间磨炼,体现中国民族音乐厚重的文化历史与创新的民族器乐非传统表演剧目。这场创新的音乐剧目的成功面世与广泛积极的传播,是多方面的因素叠加与配合。在此,笔者通过观赏音乐会、了解相关报道、查看相关纪录片,着重分析了其剧目创新改革之处,与其传播方式和观众接受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印象国乐;创新;传播;接受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91-01
陈洪先生在《国乐的定义》一文中指出:在闭关自守的时代,乐便是乐,无所谓中西;海禁开,“西乐”来,才有人给它起个称号,叫做“中乐”,籍以区别于“西乐”;和用“中文”、“中画”、“中医”等名词用以区别于“西方”、“西画”、“西医”等一样……于是、“国文”、“国画”、“国医”、“国术”等名称乃相继出现,“中乐”也便改成了“国乐”。①每个民族都得有自己的根,在音乐领域便是国乐。《印象国乐》不仅颠覆了以往音乐会的演出形式,也在用其表现形式传达民族情怀与民族意識,通过其传播方式让更多层次的观众欣赏民族的精粹,传承音乐遗产与民族精神。
一、创新的剧目形式
《印象·国乐》以颠覆为关键词,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突破了传统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段落式的写作模式,而是以戏剧串联曲目的方式呈现演出。各位演奏家们极具感染力的演奏,让整场演出充满东方元素,中国民族美学和民乐文化被发挥到淋漓尽致。②最为独特的环节是在音乐会上,在剧目开场时,指挥家一段情真意切的致谢词是为拉开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帷幕而奏响的序曲,全场上百位演奏家、艺术家的鞠躬致敬更是向延续了千年的中华民族音乐的一次敬礼。演奏家们直面观众,讲述自己的音乐人生,以真实细腻的口吻和感触拨动观众心底的乐声。此次《印象·国乐》的创作,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倾尽全力,她突破了传统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段落式的写作模式,以戏剧串联的曲目方式,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犹如诗篇,宏伟壮丽。整台音乐会主题鲜明、旋律优美动听,贯穿始终。在音乐会上,演奏家直面观众,讲述自己的音乐人生,和观众一起对自身的精神历程重新评估,从而完成一个人的精神复明。
谈到《印象·国乐》的创作思路时,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说:“音乐是与人通情、通性的一种实际存在。真正的音乐不存于你的耳膜上,它只存在于你心灵的那丝飘缈之间。近距离聆听民族音乐,你听到指尖在琴弦上划过,你听到琴板和你心灵共振,你真的会相信有一种语言叫国乐,有一种生命叫国乐,有一种力量叫国乐。音乐是人格象征,而当你有机会近距离凝视那些演奏者,和他们交谈,你能感受到他们平凡外表中的不平凡,你会相信有一种淡定叫国乐,有一种良心叫国乐,有一种信仰叫国乐。”在这场磅礴澎湃的音乐会中,最值得感动的是其中演奏的乐器都是根据敦煌壁画复制而成的。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珍藏着西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时期的音乐盛况,乐器图像达6000多件,品种有70多种,打击、吹奏、弹拨、拉弦四大类乐器俱全,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乐器荟萃的宝库。而这场音乐会的创作初衷,是对国乐满怀深深爱恋的中央民族音乐团团长席强,为了实现其策划创作一台以敦煌壁画上的复原乐器为核心的大型专场音乐会的愿望。除了乐器与音乐旋律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在服装和舞美设计上,都采用了对撞的色彩,着重突出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山水画的风格,这也是此次音乐会的一大亮点。
在首演前一小时,乐师们就在既定位置上坐好,配合着古老乐器的介绍,投入地演奏着《印象国乐》的主旋律,透过水墨的纱幔,乐师们唯美优雅演奏,隐约响起的主旋之声,观众已经在不经意间被国乐所感染,一段感人至深的道白,伴随着立体情节的画面,拉开了方画卷绚丽的篇章,这样的方式也在处处体现这这场音乐会的创新不同之处。
二、打破单一的传播模式
传统保守的传播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科技影视宣传模式并行。在以往音乐会的后期宣传中,除却大型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音乐会,会有新闻发布会这种实时的大平台传播外,一般的剧目都以新闻采访、海报宣传、重要网站平台发布公告的形式来广而告之,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条件,传播手段越来越多的向信息化媒介靠拢,《印象国乐》也不例外。由于这场革新化的音乐剧目,所包含的不仅有民族呐喊式的中华民族音乐复兴大主张,还有对敦煌壁画乐器复现的检阅,类似于此,上升到民族国家的概念,因此一个宣传力度大、强度高的传播方式是必须的。而对于这场从内到外都改革一新音乐剧目来说,单一的新闻发布会及其他传统传播方式都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与意愿。网站、微博、微信、腾讯等社交工具的使用在这个时代已不足为奇,所以观众会在更多这样的信息发布平台上获知关于这场剧目的信息,当然所获得的关注也是可观的。在这一次传播方式中,最令人感到意外且惊喜的是,会以参加综艺节目来引起更热的议论与更多聚焦。一般严肃高尚的音乐会是不会用这种相对“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关注的,但是不得不说,《印象国乐》的综艺节目录制不但没有引起大众对于国乐这个严肃主题的反感与排斥,或者说对于这种方式的抨击,反而引起了当下最求未来感、时尚新鲜的年轻人的关注。无论怎样的宣传方式,最后都以大众舆论为最终评价。所以在综艺节目中这场剧目的价值精神的释放与引导,无疑都为《印象国乐》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观众接受心理
无论是《印象国乐》的目标主体还是最终的观赏人群,都是一致的。面向全体中华民族的子孙,传递民族情怀与意识,传达国乐精神与意境,表达乐师情感与诉求。在《印象国乐》中,岁感人至深的不是音乐主旋律的动听与主创人员的艰辛创作,而是向整个民族的呐喊,复兴民族音乐精粹的强烈意愿。在逐渐西化现代化的音乐意识形态下,我们亟待了解的不是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知识技巧,而是属于中华民族根基的民族音乐,应该重新举起发展的旗帜向复兴之路进发。在这个民族意愿的呼喊下,关注《印象国乐》或者观赏音乐会的观众都是对中华民族有归属感、强烈的责任感与传承意识的民众,他们都期待民族音乐的再次起航,让世界惊艳,流传万代。在这场音乐剧目里,策划导演的核心之一是著名实景演出导演王潮歌,与一个在新兴领域风生水起的创意导演合作,对于整个中央民族乐团的主创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改变,更不用说普通的观众了。首次演出这场剧目的除了乐师们,还有许多件复制于敦煌石窟壁画的乐器,有与现代传承乐器相似的,还有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完美的造型复制和音乐盛况复现都是这次音乐会引人注目的部分。所以出于对创新的演出形式的瞩目,对传统音乐的喜爱与对其复兴的期待,许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无论是有欣赏概念和传承意识的成年人,还是仅仅觉得新奇的未成年人都欣然往之。
四、结语
来自敦煌壁画上的千年古音,仿佛从亘古的大漠沙丘上随着风沙飘来的悠扬旋律。又似一种呢喃,诉说着千年前音乐绽放的光景,规劝后人珍视这动人柔软的乐音,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凝聚民族魂魄与气节,使之屹立巅峰,流芳百世。作为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后人,不论是国乐或是其他民族精髓,传承发扬是我们肩上不可轻视的责任与义务。即使在当今世界,中国音乐的发展之路有些许崎岖,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与压力,但是作为我们民族音乐根基的国乐,有着阻挡千年风沙的定力,与坚强不可摧的民族气势,带领着中华民族子孙,走向复兴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因为有一种爱叫国乐,有一种力量叫国乐,有一种语言叫国乐,有一种时间叫国乐,有一种生命叫国乐,有一种信仰叫国乐。
注释:
①戴敏.中国近代新国乐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②李澄.《印象·国乐》获赞真正“好声音”[DB/OL].北京晨报,2013-8-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