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禅剧是个人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剧生动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关键词:禅剧;禅宗;《彼岸》
高行健写作《彼岸》是在一九八六年,正值我国文坛“寻根文学”兴起不久,方兴未艾之际。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之交,“寻根文学”的说法提出,当时,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寻找文学的民族文化之根,将中国当代文学中现代派文学中的个人自我意识上升到民族自我意识的高度,借此纠正中国当代文学对西方文学观念的过度迷恋,试图通过文学想象來完善民族想象和文化超越。
一、禅剧,探寻个人自我意识的文化之根
高行健在《彼岸》中,通过人这一主人公实现的也正是个人自我意识的民族超越,用到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密切相关,最后人的个人结局采用了禅宗的“直指人心”的方法,一颗心直接呈现在舞台上,说明了作者的主旨意图。
关于禅宗,因为在高行健中后期的戏剧作品中一再出现,我们有必要做一些了解。
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禅宗又名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摩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摩宗;唐中叶以降,达摩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摩宗而言。
二、禅宗,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禅的创始者是慧能,使慧能成为中国禅宗真正创始者的主要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慧能,禅才达到自觉状态。
当菩提达摩把禅从印度带到中国时,禅还没有完全了解它在当时所担负的特殊使命。直到慧能手上,才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禅宗,根据慧能的看法,禅是“自见本性”。这是禅学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句话。现在,禅就是以这个名词为中心形成的。其基本的教义是“见性成佛”,“世界”即“我”即“佛”。
禅宗主张自性真空论。慧能主张无相,无往及无念。人们若要成佛,不要有任何思维,要听而不闻(无念);不有任何的感性认识,视而不见(无相);以及不要受客观世界影响和束缚(无往)。慧能提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结合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思想。
其次,这个观念的必然结果是产生南宗的“顿教”。
禅宗认为,“众生成佛的根本途径在于把握‘自性,而把握‘自性又必须依赖于破除妄见,识得‘本心。于是,顿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内心世界中顿见真如本性。”
所谓见性的“见”,是心眼一下子抓住整个真理时的刹那间的活动——这里所谓真理是超越二法对立的,是顿悟的,因为它没有任何的等级程度,也没有任何连续的展开。
禅宗认为“顿悟”就可以成佛。慧能主张人的本性原来清净,具有般若的智慧,只因被妄念浮云覆盖而不能自悟。假如得到善的知识指示,一旦妄念俱灭,内外明澈,顿见真如本性,自然能够成佛,这就是所谓“一悟即至佛地”。禅宗讲顿悟成佛和德性,这种主张继承了儒家的性善论,切合中国传统注重直觉和顿悟的思维方式。
再次、强调见性并以直悟来反对学问和哲学推理活动。
慧能认为意念是后于一切究竟实在的,而觉悟是不应该被看作思维作用、静观真理的。而且不是依靠文字和经典,逐步理解和把握佛性。我们应该在活动或发生作用时去体会心或自性。禅定的目的不是中止自性的活动,而是使我们投入自性的流泉并在活动中抓住它。
慧能认为经书只是引导自悟成佛的工具,不能执着经典,不能靠诵读经典成佛,解脱要靠自己的本心。因为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在于个人的心中,不必外求,外在的文字没有用处,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慧能以后的禅宗大师反对念经,并反对一切语言文字。结合道家废除知识的观念。
最后、禅宗完全是中国式的。
禅宗是在印度禅学与中国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纯粹中国式的佛教。
禅宗是以心传心,认为人皆有佛性,不需向外寻求,佛性就在人的内心。人要成佛,只要明心见性。其中,结合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人人皆可为尧舜”学说。
三、禅剧《彼岸》对禅宗的体现
禅剧《彼岸》的最后“人”与他的影子出现,众人纷纷在找着自己人生的目标,“人”只想离开这边,到那边去,但大家却不让他走,看圈子的人只不过众人的代表,不让“人”走开,既使“人”没有妨碍他人也不行,最后“人”受看圈子的人胯下之辱,众人才消失。“人”开始造人体模特,想象自己是基督救世主,作为“人”的精神的影子知道,“人”早已丧失了对人的信任。接着众人又一次出现,他们慕名前来跟从“人”,“人”早已衰弱不堪,交给众人的只有自己的心。这是一种直喻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禅宗思想的核心。在《彼岸》中人们都想寻找那彼岸的理想世界,“人”寻来寻去,不断地吃苦受难,最后“人”觉醒了,其实彼岸的美好世界不在别处,只在自己的内心。
参考文献:
[1]黎红雷.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30.
[2](唐)慧能著,郭明校译.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赵毅衡.建立一种现代禅剧——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M].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7.
基金项目:“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时期儿童戏剧研究”,基金编号:SZ20161162630。
作者简介:雷丽平(1971-),女,博士,副教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传播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