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舟
摘 要:书法创作以线条为载体,线的运用为书法的丰富性提供了很多可能。本文对孙沔《题名碑》进行研究,手工书写是书法中徒手线的使用,让书法更贴近生活。
关键词:桂海碑林;手工书写;徒手线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21-01
广西的桂林摩崖石刻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碑刻专家称:“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又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孙沔、朱寿隆、胡揆、陈钦明同游,皇佑癸己二月》(下文称为孙沔《题名碑》)刻在龙隐岩内螺蛳洞的左上方。孙沔《题名碑》的内容为孙沔等人于皇佑五年(1053年)游玩龙隐岩。皇佑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贵族侬智高母子起兵反宋,自立为王。朝廷派兵镇压,孙沔随枢密副使狄青统率三军前来广西。次年二月狄青班师回朝,在桂林休整庆功期间,于龙隐洞口摹刻《平蛮三将题名》功绩碑,孙沔作为功臣之一而碑上留名。
这块碑记录的内容,类似今天看到的“到此一游”,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从书法的艺术表现来说,孙沔《题名碑》的文字书写庙堂气不重,从碑上的结字和刻划可以看出这块碑“很民间”,即民间手工艺人所书所刻。它所处的年代宋代书法是在经历唐代书法“尚法”之后,转为“尚意”。古代书法分品评等级,如“神、逸、妙、能”四種。“逸品”自从五代提出,到了宋代被苏东坡等文人所推崇,逐渐变为宋代文人最高审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生导师王镛教授对“逸品”的判断:“(逸品)是有想象力的,有独创性得到,富于主观表现的,简洁生动不拘形似的,重笔之意蕴而浪漫写意的,无人工斧凿之迹又自然天成的,高雅不俗又出人意表的,强调即兴发挥的,因此不可事先设计又能重复模仿的。”文人的审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但是民间审美的丰富性、厚度、力量感是文人所不能到达的。
孙沔《题名碑》出于民间,有许多手工的痕迹,从碑用线来看与唐代法度严谨的用线不同,唐代楷书法度严谨,有“起、承、转、合”在里面,但是这块孙沔《题名碑》看出作者也在努力的作“起、承、转、合”但是始终做不到位。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民间所喜爱的“手工”出来了,这是一套民间的审美系统。它可能觉得这根线不需要太直,这个线不需要到这个位置但是也能表达出这个字的意思,或者是这根线要到达所需要的位置太费工夫,也就省略掉这根线,这套审美系统完全是从实用出发。在民间艺术最辉煌的汉代,出土的帛画、画像砖、彩陶、漆器以及书法作品等绝大多数在描绘生活。民间艺术讲究传承,一个技艺有可能传承千年,例如今天我们所能看到金工(做金属工艺的艺人)、漆工、拉胚师傅等。这些艺人做的东西都讲究实用性,因为他们要生活,生活可能就是民间“手工”的内涵所在。
在书法中的“手工”是徒手线的表现。西方美学提出了两种线:“一种是几何线;一种是徒手线。几何线是指在绘图工具帮助下做出符合一定几何规律的线条,徒手线则是只使用书写工具而不使用其他辅助工具做出的线条。它们的名称、定义已然明确了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古代书法中几何线可能代表了受过一定的书法训练,能够用来考科举、非常有法度、非常严格的线条。而徒手线代表了民间工匠的随手书写,讲究实用。当今书法对古代经典研究、临摹、提取时,对古代笔迹的研究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笔迹,无论文人还是民间艺人,徒手线是主要的部分。孙沔《题名碑》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笔迹的保留,小小的一块碑、寥寥几个字,里面的徒手线的信息却很大。
当今书法创作大都以古代经典碑帖临摹再总结出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局固泥化于传统中,这样的创作越来越远离生活。随着艺术展览的普及,对于书法的欣赏也越来越大众化。人总是离不开生活,艺术创作更应该反映当下的生活。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随意的地方,就如早上起来后,头发乱糟糟地在刷牙或者一个夏日的午后,懒散的坐在窗台发呆。我考察桂海碑林时,看到了历代前贤的书法刻划,我感觉这是非常严肃的书法,讲究法度,讲究用笔,好像穿上工作服去上班永远不会脱下来、一直在加班。当看到孙沔《题名碑》时,发觉这块碑上歪歪扭扭又不失法度的楷书,徒手线似的刻划让人一下子回到了生活中,生活的柴米油盐、生活中的一些慵懒完全在这块碑上体现了。在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尝试,使用比较随意的徒手线去书写平时严格训练的汉字造型,总结出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的书法。这样的书法创作贴近生活表现了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它可能不是很严肃,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传统,但是我把它看成了生活压力的一种放松,一根拧不紧的弦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如陈国斌先生在《一庐陶印》自序中所说的:“传统毕竟不是一种认知”。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青年项目成果(项目编号:QN01619)。
参考文献:
[1]蒋勋.写给大家的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刘玲双.桂海碑林[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