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与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

2017-09-22 11:34岑孝清
文化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系统工程文化产业人才

岑孝清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与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

岑孝清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文化产业是继农业、工业之后人类社会又一新的经济活动系统,它的管理需要专门人才。根据产业的人才需求,设立相应的专业,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教育机构在举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所遵循的规律。依据文化管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结合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已稳定的诸多课程,往后一段时期,可以逐步构建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文化系统工程

管理是组织通过高效行为来实现目标的一种实践。将管理施行于文化产业,便是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机构创设的,它解决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问题,专业服务于产业。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至今三十多年,尤其在2004年到2013年间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就提上了国家教育的日程。2004年,教育部开始设置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授予管理学位。至今,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院校本科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已逾100所。然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文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对现在中国文化产业有着显著影响的管理知识与学科,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从国外引进的。几乎同时,基于中国实际的,并已在若干重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先进的组织管理科学,于上世纪80年代也在中国产生了,它就是钱学森院士所开创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该理论指导下的管理实践,以系统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着眼于整体,称之为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技术,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就是文化系统工程。遗憾的是,这一崭新的科学成果并未被文化管理学术界充分重视。事实上,这一理论及其组织管理技术,开辟了有中国特色文化管理及其文化治理的方向,指明了文化产业管理及其专业建设的科学途径。2015年,教育部等部委提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文化系统工程理论及其组织管理技术,正是创建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基础。当然,这需要深入研

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专门人才、广电媒体的专门人才、研究型专门人才等各种提法。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作为新兴学科,其内在本质还未暴露出来,还未为人们所认识,因此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还难说就与文管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一致。从现状看,无论是哪一个培养目标,在高校中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表现就是,各高校都还只能结合自身已有优势学科,利用已有优势专业资源来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因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都显得杂乱和模糊。因此,确立文管专业的主体性,促进文管专业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讨论和共识。

(一)文管专业培养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文管专业培养什么人才?是文化的人才?是经济的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人才?是一般管理的人才?人们议论纷纷。通过讨论,问题又聚焦到培养“通才”还是“专才”上面来。目前,赞同“专才”的要多一些,因为作为四年制的大学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需要十多年才能培养出来的全才。即便如此,持此观点的人们也强调,对那些具有培养“通才”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但不能削弱,相反还要加强才行。学科理论未建立,人才模式的科学体系难以建成,相应课程设置芜杂,争论是必然的。从产业的要求看,文管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不是培养文化人才,不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不是培养一般管理人才,不是培养创意人才。因为,虽然这些人才与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但它们各自有相应的专业去培养。而且,文管专业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以及文管专业具有交叉和综合性特征,都不应当成为否定文管专业所具有的规定自身之为自身的属性,即便这一属性还未被揭示。

本质还未暴露和被揭示,但在现象上,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别是可以初步分辨的。从产业分类看,它有影视业管理人才、出版业管理人才、演艺业管理人才、广告业管理人才、会展业管理人才、文化电商管理人才等等。从文化产业管理对象层次上看,它有宏观管理人才、微观管理人才。这里,宏观的人才主要指产业整体活动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如基于公共管理、公益管理的文化行政管理人才等;微观的人才主要指构成产业的各个具体领域的人才,如文化企业管理人才、文化市场营销人才、文化创意的组织人才等。从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看,它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这里,高级人才以掌握学科和专业理论基础及其创造能力为特征,中级人才以掌握和转化文化产业管理技术知识为特征,初级人才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组织问题和熟练应用文化产业管理技能为特征。

无论培养哪个层次哪个方面的管理人才,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产业—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文管专业人才培养是基于文化产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其相应的课程设置是为培养管理人才而创建的。因此,三者的关系无论如何复杂,都是围绕着人才这个轴心联系起来的。形象地说,专业是培育人才的营养器,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营养液。三者之中,产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2004年以来,文管专业之所以作为一个专业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承认和不断为各高校所创建,是由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不是由学科也不是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

(二)文管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确定了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这一性质,紧随其后的问题是,文管专业是培养管理的“专业人才”还是培养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讨论其实是“通才”讨论的延伸。对此,如果说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文化,又懂经济,还懂经营管理,这是可能的,它可由文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来承担。但是,如果说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掌握文化创造的本领,又可进行经济运作,还要会各种具体经营之术和熟练应用管理方法,这是做不到的,难以成为文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如果照此执行,甚至使专业核心课和方向课上在课程体系中占了很大比重,则只会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虚、大、空,因为单纯就专业核心课程及方向课程来说,它们承担不了这样的培养目标。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所以呈现杂乱局面,原因之一在此。总之,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基础可以是博而多的,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只能是文化产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

这一人才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呢?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由管理的性质决定的。管理是一种技术应用的组织活动,因此其专业也应当是技术应用型专业,其所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也就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能不能成为高校的职能?答案是肯定的。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才”。这个观点太笼统了,所有专业,有哪一个不是“培养人”的呢?有的观点认为,应当是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个观点把构成文化产业管理知识的三个基本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机械的,照此去做,结果只是在做“1+1+1”的工作,不会升华到“1+1+1>3”的整体效果,这其实是目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又有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文化产业管理的思维和方法,这其实是套用了哲学学科的特点,过于抽象了,也反映了传统大学教育的不足,认为“技工”不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观点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学科知识,其产生的根基就在于这些技术活动之中,而管理是一种工程技术,它是要实践的。*钱学森说:“我不想在系统工程后面加一个‘学’字,也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想强调系统工程是要改造客观世界的,是要实践的。”详见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A],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4.近两年来,国家提倡并致力于建立技术应用型大学就是为了走出大学教育的这一误区。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指出,“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的学校类型”要“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师等技术技能人才”。相关文件还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发展,分别探索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2]这为文管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文管专业定位为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这可以由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教育机构的功能给予确定。

(三)目前可重点培养文化企业管理人才

产业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文化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当代经济社会,企业是产业最基本也是主导性的经济活动组织。目前发展着的文化企业规模和相应人才资源需求的状况表明,可以将文化企业管理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对象。

据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1.8万户,从业人员873万人;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1.8万户,从业人员(不含个体户)1760万人,其中,出版、影视、演艺、广电节目传输和出版物发行等行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户均资产均过亿元,分别为2.69亿元、2.89亿元、1.86亿元、4.44亿元和1.03亿元。可以看出,十年间,法人单位增加了近2倍,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3]。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成倍增长的态势,还可以从文化产业类别的从业人员数字上反映出来。2013年,除文化装备制造外,其余五个类别的从业人员均已超过百万人。其中,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生产性文化服务增幅最大,接近5倍,而文化生产服务从业人员最多,达到420.52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1.19倍。(表1:文化产业各类别从业人员发展状况)这一势头表明,各类文化企业繁荣发展是必然趋势,文化企业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尤其是生产性文化服务和文化生产服务的管理人才最为紧缺。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企业管理人才的大规模的迫切需求,已经为国家宏观文化管理政策所反映,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4月)以及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8月)等政策的密集发布就可窥一斑。

表1 文化产业各类别从业人员发展状况

据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文化产业10年发展对比分析报告》(2015年2月)编制

总之,重点培养文化企业管理人才,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目前发展的规模决定的。当然,这一点具有特殊性,因此,是否选择文化企业管理人才为重点培养对象,各个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决定。

二、构建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和条件

如何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培养目标,这是培养模式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只有一个,但培养模式却可以多样。文管专业的发展,如何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而不偏离其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出现“种他人田、荒自家地”情况,这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机构最为关注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多视角多途径,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此模式的宗旨为何?创建的条件如何?

(一)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

从实际出发,这一模式的宗旨可概括为“文理工建基、工作学习结合、学校企业合作”。“文理工建基”是指文管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文科、理科和工科的特点,专业基础知识建设的主体是教研人员;“工学结合”是指实行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主体是学生;“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进行协作,创造双赢的协作空间,其主体是教育机构与企业。其中,“文理工”中的“文”,是指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化学;“理”是指基于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的技术科学,尤其是系统学;“工”是指工程所需要的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也就是系统学的各种分支学科,如运筹学、博弈学、系统动力学等。因此,这一模式称为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文化企业合作,也就是课堂教学与文化生产的各种实践的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也就是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构成了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并须占一定的比重。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是交互的开放的

(二)借鉴和发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文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集中表现于课程体系上。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核心和方向课的知识性传授与实践性学习,以及实践课程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实验、见习、实习、实训、竞赛等。这些其实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它实际上还是未能使学生真正与校外产业环境的具体业务相接触,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全面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仍然会偏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期间甚至有曲折。但是,创新思路和方法,朝着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前行,这一趋势已经明朗起来了。对此,不少专家已经意识到了,他们甚至提出了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治理结构。例如,在实践课方面提出,要建立一种新校企合作治理框架,即建立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新型管理体制。

要突破原有模式建立新模式,就得对文化产业管理有新的认识。对此,人们普遍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要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就得化解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文化产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不过,还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文化产业管理是在文化产业组织活动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高效率组织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其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在文化产业组织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目前我国大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好形势,就可以围绕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特征,构建文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了。当然,这不应当白手起家。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历史看,在高职高专中职等教育机构中,它已经有成熟的模式,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一直是很受重视的,尤其是“工学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深刻的教育哲学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可以说,通过六十多年来的探索,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天,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已经启动,业已成熟的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成为举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础。

三、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目前,文管专业业已存在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都还难以反映文管专业发展的本质。总体上,目前的状况可概括为:或是呈现经济特征而文化特征遮蔽,或是反之;或是有呈现产业特征而管理特征遮蔽,或是反之;或是呈现创意特征而企业特征遮蔽,或是反之;或是博士师资突显而专职师资遮蔽;或是有教学特色而无专业特色;等等。要走出这一现状,还需要时间。构建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走出这一局面的一种途径。这一模式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思路是:文化是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的管理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结构来建设相应的课程,培养社会主义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因此,有其自身特征。

(一)这一模式建立在研究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化学基础上

文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至今仍众说纷纭。钱学森院士认为,文化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创造的学问。虽然这一观点学未被大多数人认同和重视,但它确实是对人类科学知识发展性质和规律的洞见,现今日益繁荣发展的文化产业就是证明。就目前中国经济新常态阶段来说,精神财富的创造就是指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创造,它可以是文化事业,也可以是文化产业。无论是文学艺术的创作、书刊和报纸的编辑出版,还是体育事业、电影业、广播业,都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化,按以前钱学森院士的话来说,这些事业是党和国家的大事业、大任务,要有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他说,“党和国家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事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所以要研究创造精神财富的全部学问。”[5]该学问就是文化学,“文化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学问。”[6]并且,钱学森院士那时就强调,“文化应是哲学为统帅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这个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样的文化,就应是文化学。又因为这是将来的文化,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学。”[7]这一文化学说,不但有着鲜明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而且从外延上也与现在流行的众多文化学说不同。今天应当肯定,该文化学最有资格成为包括文化产业管理在内的文化管理的科学基础,据此建立一个精神财富创造的专业,它一定是科学的,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长远的具有根本的意义,即: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文化的组织、建设、领导等各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这一模式将管理放在工程技术层次上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四个层次[8]:一是工程技术,二是技术科学,三是基础科学,四是综合提炼而成的最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产业的管理属于四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即工程技术。在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工程技术至少包括文化系统工程和文化系统自动化技术,这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文化工程的人才,以及能掌握文化管理自动化技术的人才;在文化系统工程中,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是其自动化技术的显著特征,文化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能够与定量相匹配的“定性”这一人才,例如,可以进行软件开发和应用的人才。如果从培养规格看,则高级人才要具有开发文化产业管理专门软件的能力和进行艺术管理高素质人才,中级人才要具有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专门软件的研发和进行管理基本技能,初级人才发具有熟练应用专门软件和管理执行能力。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其实质是创造社会主义的精神财富。除了文化产业系统,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创造还有其它部门,而“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其他部门也都可以运用现代的组织管理技术,要有它自己的系统工程。”[9]这就是说,包括文化产业管理在内的文化管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整体上看,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组织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在高校,这些人才是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承担的,其目标应当清晰定位为,培养在文化产业领域运用现代文化组织管理技术的人才。

(三)这一模式更契合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功能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就肯定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不只是高职学校的功能,也是普通高校的功能。这是目前面临重重困境的文管专业如何科学定位的一个契机,也是相关高校在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新兴专业所应当考量的。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中,文管专业的学生不但拥有受教育者这一基本身份,他同时还是这一专业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一定意义上,他们还是这个专业发展前途的决定者,因为他们的口碑以及就业的状况对此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科学严密的文化管理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忽视学生这一基本的对象。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对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诸多问题的一个回应。实际调查发现,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掌握管理组织技术有着强烈渴望。因此,在学习主体意愿基础上,根据文化系统组织管理的工程技术属性,遵循管理工程技术发展规律,建构一个培养从事文化产业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投融资,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组织管理等专门人才,这是可能的。可以说,区别于学术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这一模式,从专业性这一高度上契合了国家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发展方向。因为,该模式不但发扬了职业教育的“理工结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成熟模式,而且在与技术应用型大学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相完全吻合。例如,吸收行业、产业、企业界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组建董事会,以董事会体制机制治理与管理学校等,这些都是符合文化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容的。

第二,从教师的角度考量。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中,文管专业这一子系统的智慧动力源将得到充分保障,亦即通过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的师资力量,还可以有效储备专业性教学内容。

近年来,文管专业教师队伍的来源,大都来自其他专业,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如果基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来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和专业性知识建构,则可以解决综合性大学和研究性大学在这两个方面的不足,即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以及教师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因为,对于综合性大学和研究性大学来说,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来说,教师可以将力量集中在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方面,而不是基础方面。一般来就,本科教学、高等职业院校举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应用研究的定位是主要的,中专或中职院校举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发展研究是主要的,而这两者可以在技术应用型大学中得到综合。在应用技术型大学里,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项目,为文管专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的方式,直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因为,文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研究能将文化系统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术,产生相应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成果;文化系统工程的发展研究能将相应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成果再次转化为文化产品。

四、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层次建构课程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层次,也是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管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其理想的结构如图(表2: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表2 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第一个层次是工程技术,它理想的课程应当是各种文化管理的自动化技术、各类文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实践类的课程,或属于方向类的课程。第二个层次是技术科学,是可以直接指导工程技术的科学,它的理想课程应当是文化信息学、文化运筹学、文化控制学、文化博弈学和文化事理学等;在培养方案中,这些课程既有理论性亦有实践性。第三个层次是基础科学,这是理论性的课程,它直接指导技术科学,间接影响着工程技术,它的理想课程应当是文化系统学,和处于哲学与基础科学之间的桥梁-系统论。第四个层次,即最高层次是哲学,它是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纯粹理论的课程,一般是由学校里的通识课承担的。这里,由于学校的通识课不开设系统论,因此,系统论放在基础科学给予安排。一般情况下,前三个层次都是由专业的课程来承担的,第四个层次是由学校的通识课承担的。

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未在实践中出现,更未有上述严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现在高校常见的文管专业课程结构,一般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层次;此外,还单独设有实践性课程,这又分为见习课、实习课、学科实践课等。这四个层次和实践课类别中,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是理论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常常为实践课。这种结构,与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在构建的初步阶段,可先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四个层次,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层层之间有指导关系的原则,对目前各高校中文管专业的较稳定的共识性的课程进行设置。这样,与第一个层次对应的一些课程,就是各类具体的方向课程、各种具体的实践类课程,如社会调查方法、决策方法、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商务谈判、文案写作,以及各行业文化的管理类课程和文化管理各职能分类课程等。与第二个层次对应的一些课程就有产业经济学、决策理论、传播学等有一定实践性特征的课程。与第三个层次对应的一些课程就有文化学、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外文化史、艺术概论、美术概论、汉语言文学、高等数学等理论课程。与第四个层次对应的一些课程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学校的通识课程。

虽然现在建立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困难的,因为目前投入到这个体系的研究动力还不足,相关知识的专业性较强,相关硬件建设也还难以跟上。但是人们都承认,独立、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决定着专业的学科归属、学科规范、人才培养目标等。因此,无论构建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都要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是由全国性的专业知识发展水平确定的,而专业方向课中的核心课程是由该高校或地区性的文化产业管理特色确定的,两者同等重要。换句话说,专业基础课应当有全国性的一般性的规定,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有文化产业管理的特征,亦无法适应整个中国文化产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强和明确专业方向课,否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落空,各个地区或高校的专业特色也会失去。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2015-10-23.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4-06-22.

[3]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文化产业10年发展对比分析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http://wzb.mof.gov.cn/pdlb/yjbg/201503/t20150306_1198919.html.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5]钱学森.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95.

[6]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5.

[7][8]<钱学森书信选>编辑组.钱学森书信选[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322. 789.

[9]钱学森.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005.92.

【责任编辑:董丽娟】

G124

A

1673-7725(2017)08-0086-09

2017-05-18

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文化企业决策方法》课程模块的创设与初建”(2015年)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文化管理学》(2015-2017)建设”的理论成果。

岑孝清(1973-),男,贵州晴隆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化管理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系统工程文化产业人才
京德智慧高速信息化系统工程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系统工程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