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宁 姚 斌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0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期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
冯晓宁 姚 斌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07)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唯一信仰。然而,信仰可以获得,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抛弃。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在受到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的冲击。笔者正视当前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问题,充分分析国内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借鉴其可取经验,从优化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法、推进互联网信仰阵地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应对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策略。
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1.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普遍存在感性多过理性的情况
理性是一种思辨能力,感性是一种感受能力。最高的人格,是理性和感性的均衡发展。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能理性地认真思考自己的信仰,但也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对信仰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对自己的信仰缺乏理性的认知,还不能做到理性地解释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概念。
2.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又普遍高于群众
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知和理解明显高于普通群众。我们选取少数民族地区有代表性的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瑶族、壮族和其他各族群众为参照对比样本,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与信仰情况,最后得出以下统计结果。图1和图2是对“您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
图1 瑶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情况
图2 壮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情况
从图1和图2两个图表的对照情况来看,两个少数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都较少。这说明,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仍然缺乏了解,我们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还存在一定的盲点和薄弱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教育还有待在群众中深入开展,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得不到改变,势必会影响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功利化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要素日趋多样化,社会群体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多元价值观间的激烈碰撞,使新旧价值观的矛盾突显,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感到茫然,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甚至部分党员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一切从利益出发,一切向钱看,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和功利化的现象。[1]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利化具体表现为“入党的是为了好升职、好升官、好位子”,把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视为人生终极奋斗目标,成为判断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严重迷失了自我。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缘由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及未及时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形式,使得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信仰缺失严重、信仰世俗化明显、信仰呈多元化趋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对党员领导干部信仰问题重视度不够
从深层次上讲,改革开放36年来,党建主体的责任长期缺位。党组织没有重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没有切实承担起党建主体的责任,这是党员干部出现信仰缺失的根本原因。
2.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宣传体系不完善
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宣传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相互衔接、从上而下的联动宣传体系,且在以往的宣传中,我们多是宣传我们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等等,而对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宣传较少,信仰教育远没有形成社会舆论氛围,致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表现为:入党之初重视信仰教育,入党之后忽视信仰教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我们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宣传体系。当今,要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转变,一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宣传体系。
3.党内腐败现象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官僚主义、腐化堕落等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使部分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党感到失望,对党的前途感到担忧,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号召力和正义性,弱化了信仰。
4.部分党员的理论学习淡化
当下,多数党员干部虽对理论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也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理论热情”,一些同志醉心于吃喝玩乐,理论学习不积极、不主动。[2]同时,党组织安排的集体学习形式主要以听、读为主,采用单向式照本宣科,导致党员干部产生厌学情绪,学习质量不高;学习的内容不能联系实际,不接地气,单一乏味,学习效果不佳。
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较多。新时期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一致的,都是强化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和追随,只是受教育对象在年龄、职业上有所差别。研究总结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和教育手段对我们研究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在此,我们先探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校内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所做的尝试
1.注重理论教育
高校为了破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偏见,使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理论,普遍开始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力促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校认为信仰教育应重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通交融,培养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对理论的思考,着重强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方法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和引导,从而打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偏见,使大学生意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肩负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信仰。[3]领导干部也同样需要引导、破除倦怠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领导干部的志向和需求结合起来。
2.打造名师教,增强教学能力
授课教师必须拥有坚实的马克主义理论功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唯有如此才能担负起教授学生的职责。从学校方面来讲,高校要努力打造名师,树立教师品牌,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4]名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授中具有引领作用,品牌效应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名师可通过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使学生主动亲近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最终内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名师的带动作用不可低估,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也需要打造名师队伍,通过名师队伍的建设塑造品牌,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提升领导干部的培训期望值,激发学习欲望。
3.内容联系当下社会实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入时代气息
说教式的教育已不符合社会的要求,不能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于心。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将理论与当下的实际相连,将社会案例引入教学,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时代气息。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应该把理论同领导干部在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或疑惑结合起来,做到从实际问题中来,回到理论中去,理论联系实际要讲的开,收得回。
(二)校外创建有利的社会环境
1.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已实施了三十多年,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还没做到尽善尽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较易使得人民群众和在校大学生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有很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备的过程,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如此。[5]我们要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妥善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使其相信发展中的问题必定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归咎于马克思主义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全面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注重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在理论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为主导,统领理想信念、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是我们全党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刻体现着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力。[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党和人民前进的方向,更向大学和领导干部明确了增强判断力的途径,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对大学生及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人们的引导作用,从而从内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
(一)通过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领导干部健康成长
1.用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教育人
我们党和政府要运用综合手段引导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完善相关的党纪法规,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并通过严格执行党纪法规,消除干扰主旋律的“噪音”,弘扬“官场”风清气正的精神。譬如,加强办公文化建设,通过建设一系列廉政清明的从政文化专项提升工程,努力营造导向正确、理念先进、纪律意识强的政治生态氛围,促进领导干部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
2.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媒体环境
领导干部的社会价值理念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重点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挖掘新兴媒体的潜力,力争做到宣传教育“无死角”。还可以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引导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信仰舆论环境,为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媒体传播环境。
3.党校要创新教育理念
党校作为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党校要以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授课形式为抓手,主动适应新形式下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与要求,用新的教学理念唤起学员的求知欲。要创新党校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课教学的理念,坚持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领导干部,从解决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困惑下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把对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当作把他们关在“笼子”里就能完成的事,要注重将党员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将信仰真正注入领导干部的内心,提升信仰教育的效果。
(二)综合运用三种方法,力求提升实效性
1.尝试构建单位、党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单位教育最为便利,党校教育最为直接,家庭教育最为深远。构建这种教育模式,需要以单位教育为主,党校和家庭教育为辅,由单位牵头制定相关制度、细则,由上级组织部门或单位来具体实施,利用信息化平台把单位、党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成信息互通,记录过程并形成终身受教育的档案。三者互通后,单位或上级组织可对领导干部本人进行量化和考核,以便及时掌握进展,在科学评估成效后制定下阶段的教育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不仅是组织、单位、党校的职责,家庭也有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三者应互补形成教育领导干部的合力,以大大提升领导干部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2.坚持组织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目前,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多停留在组织培训层面上,自我要求不高,自我学习基本上是对组织培训进行的一种松散的补充和延伸,导致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校内部把理论学了一遍又一遍,走出校门又将所学知识都“还给了马克思”,很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信仰教育首先要把信仰内容和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化”这个内容和观念,然后把这些“外化”为行为习惯。我们可在单位办公楼的每一层设置“阅读室”“党员之家”“时政学习室”“书吧”等场所,摆上领导干部喜欢阅读的党政理论书籍和影像资料,鼓励领导干部针对自身特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学习,让自我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再者,我们的单位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年机关党建目标让个人制定自己半年或全年的学习计划,组织收到个人提交的学习计划后,应帮其核对,做出筛选调整,并在计划冻结后付诸实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个人也要按时间节点主动向组织汇报学习情况,强化领导干部自我学习的意识,引导其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3.当前要更加侧重隐形教育
隐型教育的特点是教育意图的隐蔽性,其不同于明确并公开教育目标的显性教育。在领导干部信仰教育中,显性教育可以开诚布公地把道理、观点和要求告诉领导干部,让领导干部直接感受到信仰教育的意图,但隐型教育更加灵活多样,效果也更好。譬如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有效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抵触心理,使信仰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7]我们的信仰教育要更加侧重于隐形教育,改变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借助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或比赛,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将“信仰教育内容”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人生信仰”,使信仰真正被注入到领导干部的“灵魂”中。
(三)将互联网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阵地
当下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每一个组织的运作,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对于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而言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领导干部获取知识与讯息提供了便利,也为各种腐朽文化、“西化”思想侵蚀领导干部的思想提供了路径,对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8]因此,我们要争夺发声的主阵地,牢牢掌握主动权,消除互联网中有害的信息源,旗帜鲜明地筑撑起宣传阵地,变不利为有利。
1.建设“红色”教育网站
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的网站总量已超过420万个*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但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站却极其稀少。我们不仅要建设“红色”教育网站,还要提高“红色”网站的数量,更要提高内容的质量,建立统一的交流平台,交流红色资源,捣毁违法网站,切断危害源,积极引导领导干部多上“红网”,还可以用配套制度规定辅助以技术手段统计领导干部上红网的时间和次数,甚至可以尝试将其纳入个人思想政治考评中。[9]
2.培养一批专研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互联网红色信仰大咖”
通过开设培训班,主动培养一批既能专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精通互联网和传媒知识的人,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国内媒体网站、微博、各大BBS论坛、网上讲座、网络聊天室、手机APP软件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反动的声音作斗争,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和民众在互联网上处处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3.促使领导干部在网络上敢于亮明身份为“红色信仰”呐喊助阵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敢于在互联网上亮明身份,明确态度,坚持在第一时间发声,公开在网上发表有利于我们意识形态的观点和评论,帮助广大网民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决不能让谎言、谣言等负面舆论有生存的空间,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唱响主旋律的重要平台。
[1]周新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马克思主义的几种主要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14-23.
[2]许征帆.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9.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7.
[4]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
[5]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3.
[6]朱兆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接受[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4):12-21.
[7]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3-5.
[8]李向平.中国信仰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86.
[9]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7.
【责任编辑:王崇】
D261
A
1673-7725(2017)08-0080-06
2017-06-05
冯晓宁(1982-),男,河南扶沟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