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雯,王楠,孙含笑
(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黑龙江省台风特征及影响分析
付雯,王楠,孙含笑
(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使用2001-2016年黑龙江省83个站历史日值资料,应用MESIS历史查询系统和天气业务内网平台,按照台风越过38.92°N(辽宁最南端)、黑龙江日降雨量≥25 mm的站点数不少于5个的标准,统计出近16 a给黑龙江带来较大风雨的台风个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越过38.92°N(辽宁省最南端)的台风路径整体位于日本及日本海附近,2011-2016年路径整体向西移动,导致黑龙江受台风影响增多,灾害严重;台风所致的暴雨频发区域并不出现在离海最近的地方,而是黑龙江中部的两个小区域;从单次台风过程看,风大的地方并不意味着雨也大,大风和暴雨站点的重合率极低;台风沿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一路向北推进,与西风带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东暖西冷”的半暖温压场结构,极易触发暴雨和大风。此外,从台风强度、数量和路径多个角度的印证表明,黑龙江正处于台风北上活动的活跃期,尤其是近两年台风路径在高纬地区发生了罕见西折,更需深入研究。
黑龙江;台风活跃期;路径西折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端的内陆省份,受台风直接影响的情况较少,多为台风登陆后变性为温带气旋致使黑龙江产生暴雨或大雨。例如2012年8月28-29日台风“布拉万”从海上携带充足水汽北上,配合高空槽诱发暴雨,全省27个站点的日降雨量达到暴雨以上量级,27万人受灾,转移安置614人,耕地受灾面积10.7万公顷[1]。
研究发现,与2001-2010年相比,影响黑龙江省的台风在近6 a的时间里明显增多增强,并且台风路径整体向西移动,尤其是近2 a的台风路径还发生了罕见西折,因此,总结台风规律并把台风所致的风雨影响进行数据量化、解构、分类,能为降雨和大风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日降水量运用MESIS软件查询,采用2001-2016年黑龙江省83站的日降水资料(日降水量是指前一天20时-当日20时),最大风速运用天气业务内网平台查询,由于2015和2016年资料缺失,改用黑龙江气候软件查询。台风路径资料来源于中央气象台台风网,台风的选取标准为:2001-2016年越过38.92°N(辽宁省最南端),且黑龙江日降雨量≥25 mm的站点数不少于5个。暴雨标准为日降雨量≥50 mm,大雨标准为日降雨量≥25 mm,大风标准为日最大风速≥6级(10.8 m/s);暴雨、大雨及大风的频次统计,如单次台风个例中连续两天同一站点出现同一量级数据,按一个频次计算。
依年际划分,2001-2016年16 a间对黑龙江造成影响的台风共17次,平均每年1.06个,受影响的年份有11 a,年内发生次数最多为3个。统计发现,一年中有2或3个台风的年份往往相邻,如2002年和2004年、2011年和2012年,且5 a以上才有一个周期;依月际划分,台风出现在7月份共计6次,8月份9次,9月份2次,其中8月份最多,占53%;依台风强度划分,越过38.92°N时台风减弱为热带低压的有8个,减弱为热带风暴的4个、减弱为强热带风暴5个。3.1台风路径整体向西移动
如图1所示,2001-2010年越过38.92°N的台风路径主要集中在日本及日本海附近,位置大多偏东,既使在西侧登陆,台风路径也很短,在辽宁省内减弱消失;2011-2016年台风路径整体向西移动,如图2所示,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直接深入内陆,这也是近年来黑龙江台风增多增强的原因。
图12001 -2010年台风分布图
图22011 -2016年台风分布图
3.2 黑龙江省受台风的影响
2001-2016年,西太平洋海域生成的台风平均每年27个,其中2004年和2013年属于偏多年份,分别为34个和35个,但总体数量偏多并不意味着黑龙江受其影响也多,二者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黑龙江省在西太平洋海域总体生成台风数量越多的年份里,受其影响反而越小,甚至没有影响。与此相反,在西太平洋生成台风数量偏少的年份中,如2010年18个,黑龙江也未受台风影响。由此可见,无论西太平洋海域生成的台风数量偏多或偏少,黑龙江受台风的影响均较小。
3.3 藤原效应可能加重黑龙江的台风灾害
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初,日本气象学家Fujiwhara[2-3]发现了双涡旋相互作用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后来被称作“藤原效应”,也称“双台风效应”。Brand[4]发现当两个TC的中心位置小于750海里(1389 km)时,就会产生相互影响。本文研究了对黑龙江产生影响的17个台风个例,其中2次发生了“藤原效应”,分别为2009年的“莫拉克”和“天鹅”、2012年的“布拉万”和“天秤”。
徐洪雄[5]采用耦合模式模拟“质点群”轨迹,结果显示,2009年处于消亡阶段的台风“天鹅”其水汽、能量均向台风“莫拉克”输送,台风“莫拉克”在吃掉“天鹅”之后吸取到更多能量,先后经历四次登陆:首先在台湾登陆给当地带来重创,后又历经三次登陆能量不断衰减,最后登陆日本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且距离黑龙江省较远,所以并未对黑龙江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年台风“布拉万”给黑龙江省造成重创,朱智慧[6]对台风进行受力分析表明,虽然“布拉万”与“天秤”相比,强度更强、个头更大,但总压力对“布拉万”的移动路径影响显著。此外,“布拉万”从海上长驱直入朝鲜,没有多次登陆的经历,能量衰减缓慢,致使到达黑龙江时依然产生较大降水。由此可见,“藤原效应”下的双台风往往能量更强,破坏力更大,但如果在登陆东北地区之前已有登陆经历,能量势必衰减。
4.1 暴雨及大雨落区分布特征
调取全省83站日降水资料发现,台风所致的暴雨和大雨集中分布区域不尽相同。暴雨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中部和三江平原西部,大雨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形成的狭长地带。其中,七台河的勃利是降雨最频繁的地方,2001年以来台风所致的大雨及以上量级降雨共计9次。研究还发现,强台风(暴雨不少于15个站或大雨不少于25个站)到来时佳木斯必有暴雨。
4.2 大风分布特征
图3 大风分布图
如图3所示,台风所致的大风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和牡丹江地区,其中抚远和同江最容易出现大风,风最大的地方出现在鸡西,2006年的台风“艾云尼”曾在当地留下了19.3 m/s(相当于8级风)的记录,其次是抚远和同江,均出现过16.7 m/s(相当于7级风)的记录。此外,研究还发现强台风(大风不少于9个站)到来时同江必有大风。
对比风和雨的落区发现,风大的地方和雨大的地方往往不重合,就单次台风而言,风最大的地方没有一次和雨最大的地方重合,大风很少出现在暴雨区域,甚至和大雨区域重合率也很低,但在台风强(如2012年“布拉万”和2016年“狮子山”)的时候因为出现大风大雨的站点数量特别多,重合率也高,而且重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西部。
从越过38.92°N的台风强度来看,2001-2016年间依次经历了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演变,这个由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过程表明,黑龙江正处于台风北上活动的活跃期。
从台风的数量和路径上看,2001-2010年10 a间黑龙江省共受到9个台风影响,但没有一个直击东北地区,都是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而2011-2016年仅6 a时间就已经有8个台风,而且4次直击黑龙江省或吉林省,近6 a台风越过38.92°N后路径整体向西移动,导致黑龙江省遭受台风侵袭的概率大大提高,破坏力增强:2012年台风“布拉万”暴雨站点27个、大风站点10个,紧随其后的台风“三巴”暴雨站点17个,2016年的台风“狮子山”大雨站点29个、大风站点9个,如此大面积的暴雨、大雨和大风,在2001-2010年10 a间从未有过。
放眼全国,2016年台风活跃还受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拉尼娜。2017年5-6月,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由偏暖转向偏冷,从而进入了拉尼娜状态,使得台风出现“前少后多、登陆偏多、偏强”的特点。
钱传海[7]分析指出,2016上半年,由于厄尔尼诺不断衰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盛行下沉气流,抑制该地区台风生成,导致整个上半年都没有台风生成。到了下半年,随着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西太平洋地区和南海地区海温偏暖,台风生成和发展的条件逐渐有利。如果拉尼娜事件维持较长时间,2017年的台风可能会偏多。根据拉尼娜的特点,台风生成地将偏西偏北,对我国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因此,黑龙江省受台风的影响也或将增多增强,但如果从之前分析出的“台风偏多或偏少年份黑龙江受台风影响均较小”规律来看,黑龙江省受台风影响也可能较小,台风的强度、路径、登陆次数和能量衰减情况将直接决定黑龙江的风雨大小。2016年为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过渡、转化阶段,所以2017年黑龙江暂无历史数据可供参考推测,但待2017年的实况出来之后就可供2018甚至更远年份做参考依据。
给黑龙江省带来影响的台风大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台风沿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向北方推进,进入到东北地区后,和西风带系统共同作用,减弱变性为温带气旋。
台风本身是暖湿空气,台风中心比周围温度要高,这在台风的中高层更加明显。但如果此时低空有冷空气入侵,中低层的暖心结构会首先遭到破坏,导致其逐步“变性”[8]。冷空气入侵初期,台风的能量会得到最大规模释放,导致风雨最强。即便是热带风暴的强度遇上冷空气,有时制造的风雨不亚于超强台风。
而冷空气继续侵入,其所占比重会逐渐加大,冷暖缠斗中,冷空气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时,台风原先的暖湿空气基本都被转化为降水,最终会变成冷心结构,成为温带气旋。暖湿空气消耗殆尽后,风雨天气也会明显减弱。如2012年的“布拉万”、2015年“天鹅”和2016年的“狮子山”都是如此。
从台风的移动路径来看,台风在高纬度地区发生西折极为少见,而2015年的台风“天鹅”和2016年的台风“狮子山”连续两年西折,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剖析发现了共性特征,它们都先受到过强冷空气的南下打压,后又受到强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东阻。
“天鹅”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原本朝西偏北方向移动,而此时我国北部地区有高空低涡活动,并伴随冷空气东移南下,这种作用使得“天鹅”北侧的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南落,如图4所示,同时在“天鹅”和台风“艾莎尼”的南侧向西伸展,与赤道附近北上的赤道缓冲带相连通,这样就在“天鹅”和“艾莎尼”的南侧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高压带,从而使得引导“天鹅”的环境气流由东南气流转变为西南气流,导致“天鹅”在台湾东南部洋面发生近90°的直角转向[9]。“天鹅”一路北上到达日本海,遇到东北侧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维持不崩溃,但此时“天鹅”已变性为温带气旋,带给东北三省的只是雨。
图4 台风“天鹅”和“艾莎尼”
图5 台风“狮子山”和“圆规”
“狮子山”和另一台风“圆规”产生了藤原效应,“圆规”个头比狮子山大,在相互作用中占主导,将“狮子山”推向西南方(图5),而此时高纬度的西风带有强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中东部大面积降温,“狮子山”受冷空气影响改为向东北方向移动,之后遇到东边强大的副热带高压,迫使其又一次转向,走出了一条罕见的高纬西折之路。
综观两次台风,北部都是先有冷空气大举南下,促使路径发生改变,开始曲折北上,后又遭遇东部副高的强力东阻,台风只能再度转向发生西折。从500 hPa数据来看,往年此时日本以南附近存在一个副高单体,但2016年日本海附近被一个异常槽位代替,这个异常深的槽配合鄂海异常脊位,异常脊位叠加副高,导致副高偏东偏北,迫使台风无法东移或直行,继而发生西折。
[1]隋红艳.黑龙江曾遭受台风打击最严重事件回顾——2012年第15号台风“布拉万”[J/OL],2015-08-27.
[2]FUJIWHARA S.The tendency symmetry of mo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principle in meteorology[J]. Quart J Roy Met Soc,1921,47:287-293.464.
[3]FUJIWHARA S.On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vorti cal systems[J].Quart J Roy Met Soc,1923,49:75-104.
[4]BRAND S.Interaction of binary tropical cyclone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J].J Appl Meteor, 1970,9:433-441.
[5]徐洪雄,徐祥德,等双台风生消过程涡旋能量、水汽输送相互影响的三维物理图像[J].气象学报,71(5): 825-838.
[6]朱智慧.双台风“天秤”和“布拉万”相互作用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15,43,(3):506-511.
[7]钱传海.拉尼娜快速接棒厄尔尼诺“二人转”轮流上演[J/OL].2016-11-04.
[8]孙倩倩.信欣.数据帝:台风跑到大东北变性后果很严重[J/OL].2016-08-30.
[9]许映龙.专家解析台风“天鹅”为何变换路径北上[J/ OL].2015-08-25.
P458.1+24
A
1002-252X(2017)02-0012-03
2017-3-1
付雯(198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