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益强小学 乐蕾
修炼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能力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益强小学 乐蕾
当今,青年语文教师的学历都比较高,但学历不等于教学水平。能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关键还要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怎样锻造自己。在专业成长的磨合期和发展期,青年语文教师要自觉着力培养文本细读、教学设计、引导点拨、感染学生的能力。
陈钟樑先生曾说: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离开了文本。不走进文本,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架空的。现在很多语文课是架空的人文讨论。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紧密的关联。当无法进入文本内部,揭示深层的艺术奥秘,那就只能在文本以外“打游击”,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肤浅地“举一反三”。
“文本细读”基础是“读”,不读文本连基本的感受都谈不上,怎么能奢谈个性化的深入解读呢?对于语文教师不读课文的毛病,王荣生先生入木三分地反问:“为什么明‘知道’要关注文本,备课的时候却不去读一读课文呢?我确认:教师们是要求学生‘读’的……但教师们自己在备课时真的读过课文吗?”
“文本细读”关键是“细”。钱理群先生的《解读语文》,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解读范式。我们可以在系统了解“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参照他们的分析思路、过程,有意识地抛开参考书进行文本细读,有意识地积累和使用第一手材料,有意识地以教材为原点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循序渐进走下去,我们会习得并逐渐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
如《少年闰土》一文,细读可发现:文中四次出现“说”,四次用省略号。初看无奇细读有味,这能显出少年闰土的话语方式。他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的事,说话无拘无束,语言自然充盈,也充分表现出少年闰土的童真开朗。教学过程中,如果顺势一推,指引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故乡》,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话语方式进行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对整篇阅读的兴趣。
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不能面面俱到,这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甄选合宜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青年语文教师要练“眼力”,练就抓取最佳切入点的“火眼金睛”。一篇好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词句。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在文本细读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抓住其内涵,提出主问题,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和品读。如《我最好的老师》就可以抓住文眼“最好的”,提出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他最好的老师”?用这个主问题提纲挈领,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青年语文教师要博采众长,通过学习名家的教学案例去接触、了解、习得教学设计的好方法。在阅读课例时更需要反复揣摩:怎样考虑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强弱发生变化;怎样处理教学进程的起落变化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怎样在课堂上形成高潮,在哪些地方形成。只有这样深入研读,才不会生搬硬套,“为设计而设计”,才会避免强分环节、肢解课文等损毁语文诗性的行为,才会减少不必要无目标的教学环节,才不会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
要想把自己明白且适合教学的内容有效并巧妙地让学生也明白,教师就需要巧妙地引导点拨。
在引导点拨方面下功夫,首先要“眼中有人”。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其次有“语文意识”。点评不仅仅是对学生发言态度的褒扬,更应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进行综合的分析、提升。最后,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这是语文课堂中促进“教学相长”的“生成点”,教师一定要抓住它,及时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发挥追问的点拨效用。
引导点拨要准确搭建学习支架。如《搭石》第三段描摹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但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搭石”很陌生,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美呢?我裁剪了几张四四方方的报纸,铺在地上,让学生们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来走“搭石”,他们在游戏中欢快地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体会“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样搭建学习支架,巧妙点拨,唤醒学生感受。
感染学生不是表层地让学生情绪高涨、精神亢奋,而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随着教师渐入文章之佳境,翱翔于文本提供的审美天地,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文本的熏陶感染。
要想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要锤炼教学语言,确保清楚明白,力求优美生动。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还需要依照文本的语言风格,有意识锤炼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文本语言相得益彰,从而句句扣住学生的心弦。
要想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要重视范读,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词句要反复朗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领略课文语言的神韵,才会兴趣盎然地学语文。如《祖父的园子》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一段,只是进行句式分析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自由、悠闲、无忧无虑的状态,但通过自读、范读、交替读、轻声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涵泳感受,效果更好。
要想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还要重视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在这一点上,余映潮先生的课堂尤其让人称道。他的教学语言简洁亲切,教学姿态平易自然,在提问的时候,一般是“请思考”“请回答”“请讨论”;学生回答完毕,通常会说“谢谢你的回答……”沉浸于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心态肯定是愉悦的。
要培养的能力很多,怎样去培养呢?首先要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占据你中心的将不是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