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蜕变,带你看看背后的精彩

2017-09-22 07:09向煜
现代苏州 2017年18期
关键词:园区公益大赛

记者 向煜

成长与蜕变,带你看看背后的精彩

记者 向煜

为公益事业铺就一片“沃土”,是苏州工业园区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的职责。它的出现,使园区社会组织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同时,作为初创期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运营方,它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说社会组织是用“公益+创业”的概念,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公益之路,那么社创中心的存在,就是为社会组织的公益梦想筑了一个“家”,为他们保驾护航,让整个区域的公益氛围变得更好更浓厚。

来吧!为公益梦想“筑”一个家

园区的社会组织分为区街两级,区级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引领示范性,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负责人一般都是专职于此。而社区社会组织更多的是社区内生的,一般来说 ,会比较接地气,多为公益慈善类、志愿服务类、互助融合类、协同治理类,还有一部分属于娱乐性质的社团。对于园区来说,自然希望区街两级社会组织可以实现区街互动,一体运营,形成资源共享,抱团取暖。

据了解,社创中心每年都会严格筛选一批社会组织入驻培育基地进行孵化,这些机构服务范围涵盖了扶贫、助学、助残、助老、救灾、社区治理、城市融入、心理关怀、健康促进等多个公益领域。这些萌芽期和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场地、资金、NGO建设能力及发展规划,亟需培育基地的引导和扶持。

对每一位入驻机构成员来说,每一次“相聚”都可以成就一场“头脑风暴”。除了开展能力建设培训课程、建立专家库,开展一对一咨询服务,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或许正是为下一个“金点子”提供了开端。

作为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径,社创中心很好地引导园区社会组织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构建体系、优化环境、完善机制等方面广泛借鉴,发掘培育草根社会组织,为他们的“公益梦想”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孵化培育,实现园区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注意!这里可是“卧虎藏龙”

“来社创中心工作前,我一直以为从事社会组织的,大多是没事可干的全职妈妈。因为比较空闲,所以想去从事一份公益或者参加社会活动,进而选择成立一个社会组织。真正和这些负责人接触后,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拥有高学历,原先的工作报酬也非常丰厚,其中不乏企业高管。”

田秀英,社创中心区级孵化项目主管,对于这些人能够辞去高薪职务,来投入一份未知的、充满挑战的工作,她表示是来这里工作前不可想象的。

田秀英回忆,自己曾接触过一个从事人力资源咨询的社会组织,其负责人以前是企业聘请去做一对一咨询的,要知道这类专业HR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这位创业者,却能毅然舍弃高薪厚职,投入到了公益事业。

“不是被动地选择一份工作,而是主动地寻求一份未知挑战,事实上很多创业者在从业过程中都感叹,他们遇到的问题,很多比创办一家企业还要难。”

记者了解到,选择创办社会组织的一般有两类人。一类是接近不惑之年,原先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萌生了选择另一种人生体验的想法。“对于这类人来说,要么去创办一家企业,或者是做一些可以回报社会的事情”,社创中心区级孵化团队成员江晨琦介绍,社会创业则可以兼顾两方面,一方面这类人群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社会创业的社会价值要高于商业创业。

还有一类人群是全职妈妈。事实上,园区很多全职妈妈是为了想更好、更高效地陪伴孩子,而主动选择放弃工作的。她们不会因为没有工作而纯粹无聊地待在家里,在陪伴孩子同时,她们也想实现自我价值,去社区做志愿者、组织小型读书会、分享会,创建一些手工社团,都成了她们闲暇时的一份“事业”。

江晨琦说:“她们很多人本身就是一个小社群,当发现彼此有各类需求时候,她们会想那能不能做些事情来帮助这类群体,于是就有人会成立社会组织,来服务更多人,使更多人能从她们的社群中受益。”

所以,不要小看每一位社会组织的创办者,社会组织也是“卧虎藏龙”之地。

感动!看着他们成长,说不出的欣喜

每一个社会组织的成长,背后都有很多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旁观者”感动,也感动着社创中心的员工。

覃谣创办的探秘王国艺术服务中心今年获得了全国“社会创业家之星”铜奖,她成功的背后,少不了社创中心的付出。探秘王国主要是一个服务于社区1-3岁孩子早教和互助照护模式推广的社会组织,覃谣本身有着十多年的幼教经验,她希望将早教和互助照护的概念推广给更多的人。

田秀英表示,覃谣知道如何去开展好活动,但不清楚如何运营一家社会组织,不知道怎么样去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项目,包括项目路演、机构PPT等方面,也不知道自己机构的业务模式、主要服务和产品,这些都不是她所擅长的,等于是一切从头学起。

园区“社会创业大赛”会有赛前辅导环节,覃谣第一次交到社创中心的PPT与参赛所需要达到的要求有着很大差距,但她没有轻易放弃,每天都会根据社创中心给到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前前后后改动了很多次,她执着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工作人员。

“我们基本上是在凌晨收到她的邮件,里面有她修改好的PPT和一些想法。从‘门外汉’到呈现一份完美PPT,从不知道如何吸引别人关注,到能够将自己的项目完全呈现出来,覃谣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看到她的成长,我们也是由衷欣喜。”

还有最近园区非常火爆的小区“共享车位”,也是由一家名为“金相邻信息服务中心”的社会组织提供的技术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号的社区自治平台,进一步促进小区空闲车位的流转利用,运作4个多月以来,受到了不少业主的好评。

“金相邻的创办者本身是一家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同时还是2个孩子的妈妈,虽然小朋友只有几个月,但她依然会每天抽很多时间投入到这份公益事业中”,田秀英说,看到她孜孜不倦地投入,能够收获成绩自然是高兴的。“同时,经过与我们的接触交流,未来她将以共享车位作为一个切入口,今后也希望通过这个共享大平台,发布更多的闲置信息,让更多人享受到资源共享后带来的便利。”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当然除了感动于创业者的执着与努力,社创中心工作人员的付出同样值得我们为之动容。在社创中心流行着一个“996”的说法——朝九晚九,一周工作6天,而且这还属于“常规”工作时间,遇上各类比赛或者大型活动,午夜时分的社创中心依然可以灯火通明。“加班加到不知道自己在加班”,或许是对他们工作状态最贴切的总结。

刺激!“实战”模拟真实创业

“你们社会创业大赛,比我们商业比赛‘玩’得还要狠啊!”这是“社创大赛”某位选手对江晨琦的“吐槽”。从中可以看出,“社创大赛”绝对不是走过场,也不是简单的PPT展示、路演等常规内容。

“‘社创大赛’今年是第三届,我们必须要想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田秀英作为此次大赛的策划人,她告诉记者,为了从报名的82家社会组织中筛选出最好的社会组织,她们可谓煞费苦心。

在招募结束后的第一轮,还是比较简单地查看申请书和面试,“我们先评估创业者本人情况以及创业方向和领域,然后筛选出48家社会组织进入第二轮比赛,也就是大赛的重头戏——模拟真实的社会创业情境。”以前的比赛,通常是一个8分钟的项目路演和PPT展示,最后评委打分。“但后来我们发现,一件事情不是你说可以做好就可以了,执行过程中,人这一要素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大赛,观察到参赛者的各项素质,比如遇到突发事情应急能力,语言、沟通和谈判能力等等方面。”

具体操作中,是将48家社会组织分为8个组,每组6名成员,共同完成2天的比赛任务。第一天的任务,小组需要深入社区进行问题调研和搜集,最后形成一份需求调研报告,并撰写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案,内容要包括发现了什么社会问题、要如何解决、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你需要多少资金等等方面,“这份报告必须在第一天晚上之前写好,这考验的是选手们深度调研和撰写方案的能力。”

报告完成后,选手还需要利用微信平台将方案发布出去,“可以是朋友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公众号去‘集赞’,最后的点赞数也将列入评分,这是考验他们的宣传推广能力。”

比赛来到第二天,选手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比赛内容。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资方,让他给予赞助,同时如果项目是落地到社区,那么选手还必须获得社区居民、居委会代表的认可。只有获得了社区支持和资金赞助后,第二天下午才能将前一天写好的方案,真正落地实施。“前面全部完成后,就要开始开展活动,但只有短短几小时去完成方案内容,所有选手都需要在下午4点前返回大赛现场,这对选手们的执行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决赛的现场是会邀请评委,让选手进行答辩。这时候是真正考验社会组织的核心产品是否具有社会效益,能否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还有到底是不是居民们所需求的。”当然,为了怕遗漏好的社会创业项目,决赛后社创中心还安排了复活赛,希望能给予之前没有完全表现出实力的社会组织多一次机会。

通过层层考验,优秀的社会组织会进入园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接受为期8个月的孵化培育。

发展!社会组织也要学会自己“造血”

很多人会疑惑,社会创业与商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江晨琦解释,对于社会创业来说,你的用户和客户往往不是同一个,“大多数情况是,政府买单居民享受”。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自己产品、服务特别好,如果放在商业领域一定有人认可,可为什么就是吸引不了关注呢?

“社会创业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会引导他们进行客户细分,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不一样的产品”。除此之外,对于社会创业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以目前的生态环境来说,园区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主要依赖于政府输血。但政府不可能给予你很多资金,组织的发展需要丰富资金来源渠道,需要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拓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发展较好的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应该是政府买单占50%左右,居民直接购买和各类捐赠再各占一半比例,只有资金来源多元化,才能够持续发展。”

江晨琦举例,现在很多企业会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捐赠或者用于企业内部员工关怀,但想要做出特色,企业必须走出去,如果能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企业通过社会组织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组织的服务、产品被企业看中并且购买,也实现了自我‘造血’,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应该是可以达到社企互益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种模式还没有得到普及呢?一方面是企业与社会组织之前缺乏沟通的桥梁,彼此的信息不能及时互通,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社会组织自身还不够强大,“大型企业都设有自己的社会责任部门,如果我们的社会组织做得还不如人家部门做的好,那为什么要来购买我们的服务呢?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社会组织自己的能力。”

要实现自我造血,让社会组织能够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园区公益大赛
公益
公益
公益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