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盟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的转型及升级,山区开展特色农业可以全方位地促进山区新农村的建设。山区中存在着非常多的特色农业资源,比如,竹林、橡胶园和茶园等林特产业;干鲜果、药材及土特产等农产品,如何保证这些资源的均衡发展是目前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互结合
目前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要想缩小山区和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差距,就要把地方农业资源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山区在资源、文化及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按照“一产接二连三”的模式,走出一条互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将规模化特色农业中的生态产品作为基础,加大相关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力度,以此来延长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在农村内部留下大部分的农业附加值;然后要把特色农业和山区的山水资源、生态环境及传统文化相互结合,拓展特色农业中的美食、休闲观赏和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使农村旅游休闲的第三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第二、三产业的良好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从而使山区特色农业的组成因素从生产领域深入到二、三产业的领域,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互结合,优化了山区农村的经济结构,加快了山区经济转型的速度。
二、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就业及创业相互结合
加大山区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就业及创业,从而加快山区尤其是落后山区农民的致富脚步,帮助山区人民走向生活富裕。具体要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要转变特色农业中传统的种养观念,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民的教育培训,为农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农民培养成懂得市场、擅长经营、可以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新时代农民;然后,政府要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鼓励和扶持,使特色农业的从业人员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为特色农业的发展造就一批新型营销企业人才,让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生产领域,专门负责农业产品的物流和营销,以此来引导农民的分工分业;第三,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以山区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比如,农家乐、农业采集体验活动、农业土特产销售及农事节庆活动等等,正确使用农村现有的劳动力和设施,以此来引导农民的就业和创业。
三、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村庄农居改造及生态环境相互结合
根据特色农业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农居改造及生态环境建设相互结合,不仅可以加强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可以加强农居改造建设,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使得村庄有效地发展第三产业。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农居改造建设工程相结合,使得农村房屋的建筑外观及风格布局符合特色农业的发展规划,让村庄的建筑和特色农业的景色相互呼应,建造出特色农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拓展山区的其他功能提供了便利,从而增强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第二,要保护好山区的特色资源,进一步增加山区特色农业的种植范围,凸显山区青山绿水的优势,展现出山区的生态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加快新农村的生态建设。
四、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相互结合
山区村庄要将农田、水利及道路等关系到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设计建设和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相结合,这不仅满足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满足了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实际的设施建设中,要将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规划纳入到山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农业用水用电的基础设施要与水电气供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相结合;水利设施修缮的基础设施要与污水处理的公共设施相结合;低丘缓坡开发的基础设施要与公路建设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还可以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五、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产业文化及地方文化的發扬相互结合
近几年来,很多山区都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中,这些走文化路线的山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山区的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将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以此来提高山区发展的竞争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策略,山区要拓展特色农业的多种功能,深度挖掘特色农业中蕴含的文化,将特色农业中的延伸功能和特色产业文化、民俗文化及地域文化有效对接,凸显出山区特色农业的文化魅力;然后是做法,第一,山区要将农事节庆与地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优势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将特色农业中蕴含的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生产和经营中,比如,建筑风格、纪念品的制作、景区特色的装修等等,进一步加快新农村的文明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山区新农村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山区的发展。分析可得,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展山区农村的经济,提高山区农民的素质,改善山区居民生活的环境,增强山区农民的自主管理意识,从而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山区新农村的建设。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人员研究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725007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关家镇人民政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