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畅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居于首位的省份,其粮食调、粮食商品率出量也居于全国首位,总产超1500亿斤。我省总人口接近4000万人,土地总面积 45.4万平方公里,2016年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 8.44亩,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大部分耕地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地区属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人少地多,无霜期短,农业(种植业)成为黑龙江农村人口最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价格对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由于农业在黑龙江省的特殊地位,全省各级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很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相较于发达国家80%的科技应用转化率,我省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仅为4成,仍有一定差距,为拉近这一差距我省必须继续坚持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目标的五年,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的五年。在这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国家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扶农政策,给我省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在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新形势下,我省农技推广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投入力度,但是推广经费不足的窘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省、市、县、乡缺乏预算内的专项推广经费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推广工作量大,手段落后。全省共有专业技术推广人员6300人,承担着全省21000万亩耕地的推广任务,人均承担指导面积达3.3万亩,是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承担面积的3倍多。同时,全省农技推广手段十分落后,主要表现为缺少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缺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的重要交通工具、缺少现代化的田间监测仪器设备。
三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虽然乡镇推广体系改革已经启动,但是村级机构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尚没有全面恢复,技术推广到村到户问题还没有解决,技术普及率、到位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因素导致我省技术传递渠道不畅、技术人员难以发挥作用,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广大农民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期望和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
长期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打造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支撑全省1500亿斤产能工程的农技推广“四、三、二、二、一工程”,即“四个一”、“三提高”、“两突破”、“两平台”和“一推动”工程建设。“四个一”即推广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集成一套全新的技术模式引领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方向,建立一种新型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打造一支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精干高效、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技术队伍。“三提高”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培训农业生产者的数量和效果,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两突破”即跻身于现代农业发展前沿,在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在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和管理机制上实现突破。“两平台”即建立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加速农业新技术传播推广,建立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展示、观摩等直观感悟提高领导、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经营理念。“一推动”即全面推动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
在體系建设方面,建立完善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推广机构,组建覆盖全省的农民技术指导队伍,抓好核心户、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载承功能和引带作用。继续深化乡镇推广机构改革建设,到“十三五”末期,力争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推广机构实现三权上收或单独设置,更好发挥职责作用。提高县(市、区)中心装备水平,将80%的县(市、区)中心建成办公手段自动化、化验设备现代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技术培训电教化的标准化中心。
在技术推广方面,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体系在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队伍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大重大优质、高产、高效新术推广力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稳步增产、增收;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加强前瞻性高产栽培新技术的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与贮备,优化组装完善配套高新增产技术模式,为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到“十三五”末期,全省重大、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6.0亿亩(次),较“十二五”期间增加1.95亿亩(次)。其中玉米密植高产综合栽培技术3.05亿亩次;水稻大棚钵育摆插技术4650万亩;大豆大垄密植全程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4650万亩;四大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推广6.65亿亩。新技术推广同国家、省重点项目两大平原综合实验开发、高产创建、粮食增产行动、高产模式攻关、水稻大棚育秧工程建设等项目结合实施,技术推广工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和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作者单位: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