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娟
目前无论是经济发展领域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都对林业发展有着较高要求。而在目前的林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受到了病虫害的影响,出现了大面积林木生长不良甚至树木枯萎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林业的发展。这就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成为了林业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在目前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研究人员结合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制定出了无公害类型的防治策略,大大强化了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
一、林木生长中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1、营林管理缺乏科学规划
森林系统对于各种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和其自身的物种丰富度有着密切关系,自身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则应对各种病虫害入侵的能力就越强,并且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生态系统,即使受到了病虫害入侵的影响,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自然恢复。而在我国目前开展的营林工程中,一些地区为了能获得较高经济利益的,在进行营林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大面积种植了品种单一的高经济效益类型的林木植物,这种种植方式虽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也导致了人工林系统中林木品种较为单一、植物种类丰富度低,为病虫害的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病虫害入侵,由于森林系统缺少抵御能力,则病虫害入侵就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到较大的范围内,造成较高的经济损失。
其次,人工林系统规划种植的不合理性还体现在种植密度方面。同样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规划人员人为的提升了种植密度,导致植物在生长阶段中,对于养分的吸收、阳光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明显存在不足。并且较高的种植密度,也不利于植物生态系统的构建,大大的降低了人工林系统对病虫害入侵的抵抗能力,这种情况也成为了病虫害入侵的一个诱因。
2、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性
病虫害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要想将病虫害得到有效的防治,就要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病虫害的预防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病虫害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因此无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测并且实施预防工作,目前各个地区虽然已经开展了大面积的林业种植,但在林业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方面,缺乏良好的科学性,对于林业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用重视不足。首先,在营林管理单位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案,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每年病虫害防治的高发季节,一般是处在春季末尾以及夏季刚刚开始的时候,而这个时间段中一些地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防治面积大、工作人员数量少的特点,难以全面的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
其次,病虫害防治措施也存在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当森林系统中爆发了病虫害之后,管理人员通常会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虫,通过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虫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消灭病虫害。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使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清除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也会让害虫带有较大的抗药性,当未来再使用普通药剂进行化学杀虫的时候,就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面对病虫害抗药性逐渐增加的情况,林业管理人员必须选择毒性更强的化学药品来进行杀虫,这样虽然能达到杀虫的效果,但有些化学药剂毒性过强,会影响到森林系统内部的生态系统结构以及食物链结构,不利于森林系统的良好发展。
二、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对策
1、科学进行营林规划,提高林区抗病虫能力
防治林业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源头上消除病虫害的繁殖和存活条件,避免林业病虫害大规模爆发。如上文所述,林区生物多样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因此在营林造林工作中,要合理选择营林树种,营造混交林,利用树种之间的生物关系,起到提升抗病能力和防治病虫蔓延的目的。例如,东北地区常见的混交林搭配方式有红松与核桃楸、红松与水曲柳等;患难地区有马尾松与杉木、油松与荷木等。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内树种的多样性丰富,则虫源数量越少,对于保证林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病虫的一种防治方法。通常利用微生物、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利用益鸟防治、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等进行防治。常见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利用天敌昆虫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对实现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鸟类消灭害虫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环境的绝佳办法,可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防治周期长、涉及内容多、整体较为复杂的特点,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林业管理人员要能掌握到相应地区病虫害出现的原因,从而结合原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病虫害解决方案,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营林管理有良好发展。另外,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还要注重新型种植技术的引进,尤其要注意无公害类型技术的使用,从而在保证对病虫害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同时,从根本上促进林业系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224700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近湖街道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