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7-09-21 18:26熊小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5期

熊小华

【摘要】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并不受重视,中考地理分值偏低,还存有应试教育的弊病。学生自然缺乏动力,学习兴趣不浓,对地理课程缺乏积极的求知态度。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变得有效果、讲效率和出效益,成了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向课堂要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

【关键词】培养 学习地理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181-02

一、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说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从而创设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情境。由此产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再获成功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塑造学生完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不断运用激励性原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二、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往的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这节课的重点划下来。”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枯燥的文字教学课。试想这样的新课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能有多高?精彩的导语,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课堂,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丰富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更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地理事物具有广阔性,又由于学生年龄和见闻的局限,很多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学生是不可能或从未感知过的,因此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地理表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原理。教学实际证明,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收效就好,这是教学的普遍规律。否则,脱离学生的实际,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就会使学生感到概念和原理深莫测,不可理解,从而妨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讲故事、朗诵诗歌散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漫画等形式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人到要讲的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感知开始发展他们的地理形象思维,才能扫除地理教学中枯燥无味死板沉闷的气氛,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如在讲日界线的作用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小朋友在一年中他能过两个生日吗?如果能,该小朋友应在何处?这样使学生觉得好奇,并迫切想知道原因,接着讲述日界线的作用和意义时,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互学互助”,让学生合作、交流

“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阶段,对疑难问题相互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内部让自学能力强,领悟能力快的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讨论,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一部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跨小组来解决,这組学生可以帮另一组学生,把学生能弄懂得学生自己弄懂。这里要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易错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让已经会的学生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五、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应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有趣的学生活动,扩大学生们的视野,点燃“创造”的火焰,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科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