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卿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敢问 好问 会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147-01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是认知的开始,一个人,当他感到迷惑的时候,就意味着思考的开始。因此,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小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更害怕提出的问题被同学耻笑,因此在课堂上常选择沉默。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来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有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问”。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現实再现、猜谜、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天,熊大和熊二在森林里玩耍,不小心中了光头强的陷阱,被光头强抓了。熊二吓坏了:“熊大,你赶紧想想办法呀!不然俺们要被光头强卖去动物园了。”熊大灵机一动想了一个主意:“光头强,我们来赌一把,我们要是输了就被你抓走,赢了你就要放我们走。”它们赌的是一道数学题:用栅栏(规定栅栏长度,即周长一定)围一块长方形的草坪,围的草坪面积最大的为胜方。同学们,你能帮助熊大、熊二逃离险地吗?这里通过创设《熊大和熊二》这一学生喜爱的动画情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中,调动了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提问。
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教师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剪刀、书本、红领巾中找角,从生活中抽象出角,接着让学生从学生的身边、学习用品上,班级里……去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提出问题:滑梯、海盗船的摆动……都有角,怎么知道这些角哪个大呢?激发学生主地思考,联系生活提出:“海盗船的摆动对儿童和青少年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要能想问、好问,更应该会问。我们应向学生示范要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对自己似懂非懂的或不懂的知识进行提问,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把 升水平均分给2人,问每个人能得几升的水?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 ÷2,接下来要怎么计算呢?学生能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一部分学生认为是: ÷ ,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 × ,这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列式时明明是除法,怎么计算时用乘法了?问题提出后,我先引导学生结合图例理解平均分成两份的意义:除以2,就是每人一半,得 的意思,也就是得 升的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问题解决后,又有学生提出:分数除法为什么不用像整数那样列竖式计算,而用乘法计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我引导学生看看能不能列竖式计算,脑子灵的马上想到先转化成小数再算,刚好能除尽。学生的疑惑还是不解。我就又多提了一问:平分给3人,每人得几升?学生用刚才的方法、思路去算发现行不通了。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更应该让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能力得到长足地发展,我们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必要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主动提问的能力,不仅能问学生,更能问老师,能在课堂上问,也能在课外问,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建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0):105
[2]陈明信. 怎样引导小学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