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田里守望的师者

2017-09-21 06:21肖佳晓
中国教师 2017年17期
关键词:连片农业大学亩产

郭天财的一生和麦子紧密相连。

麦子是粮食,麦子滋养生命。出生在老愚公家乡——河南省济源市深山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郭天财,童年时期所经历的贫穷苦难让他永远难忘饥饿的滋味,更能理解“粮食”二字沉甸甸的含义。因此,年幼的郭天财暗暗立下了“将来当一名农业科学家,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的志愿。1974年,郭天财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并在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从事教学和小麦科研工作。自此,这位农民的儿子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

麦田是他的课堂

教学,是郭天财肩负的第一重任。

24岁的郭天财一走上大学讲台,就担任了《作物育种学》等重要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给学生讲好每一堂课,他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并反复修改、认真写好讲稿。为确保讲课流畅和教学质量,每次授课前他都在办公室面对墙壁把授课内容反复讲2~3遍,直到自己完全满意为止。他讲课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能用生动的实例阐明深奥的原理,学生们都愿意听他的课。直到现在,已经毕业二三十年的学生,每次提到听郭老师的课,总是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专业课教师,郭天财历来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注重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于是,他把田间当课堂,把麦苗当教材,带领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实习生,深入小麦试验田和生产地一线。在麦田这个大课堂里,郭天财带着学生查苗情、查灾情、查病虫草情,实地观察高产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现场为学生讲解小麦生产特点。他亲自设置试验,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场所,使学生把课堂上和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郭天财自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教学首先要教学生做人,如果学生的品质不好,学习再好也没有用;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郭天财说。他不仅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要求严格,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十分关心,经常教育他们要“先做好人,再做好学问”。他的爱人偶尔也会“埋怨”:“他心里只有小麦科研和学生,他对学生和小麦的感情比对我们还深。”

其实,这个总是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本无言而深沉的教科书。

在教书育人方面,郭天财的成绩突出:获河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河南省“创先争优党员之星”、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河南省“教育服务年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与奖励。

如今,郭天财的很多学生都已成为农业教育和小麦生产、科研领域的佼佼者。

麦田是他的家

“他经常奔波在河南农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别人都往家里跑,他却往试验田里跑……”在妻子眼里,麦田仿佛才是郭天財的家。

2006年10月12日,郭天财一大早去兰考安排小麦高产攻关试验,妻子在家因突发脑中风不能动弹,郭天财只能打电话让邻居帮忙把爱人送到医院。从兰考回来后,还有学生和同事在农场等着郭天财安排第二天的试验,那日直到晚上9点多他才赶到医院。由于当时正值种麦的关键时期,郭天财不能守候在妻子身边,只能请家里亲戚来照顾,自己只有晚上才到医院里看看爱人……“那次老伴在医院住了40多天,我因忙于种麦没能陪她几天。”每每提到这件事,郭天财总是满怀歉疚。

以麦田为家的郭天财,形象和“专家”也很“不搭”。他衣着朴素,衣服和鞋子经常沾满泥土。他常说:“作为农业大学的专业课教师,如果身上不经常带点土,脚上不经常沾点泥,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他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始终装着一把小铲子和一个钢卷尺——小铲子是到麦田用来挖土看墒情和小麦根系生长情况的;钢卷尺是用来测量小麦的株高等生长状况的。这两样小工具,是郭天财及时发现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和科学提出对策措施的得力助手。

由于常常往麦田里跑,郭天财和农民们都很熟。“作为一名农业大学教授和小麦科技工作者,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一定要到农民中去,到生产实践中去,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融入粮食增产中——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这是郭天财秉持的信念。

每逢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麦田里总少不了郭天财的身影。要么是带领课题组在田间考察小麦的生长状况,要么是为农民讲课,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小麦……“要想创高产,种啥?咋种?咋管?得问郭老师!”这位以麦田为家、毫无“架子”的大学教授和小麦专家,早已是农民心中的良师益友……

麦田是他生命的舞台

麦子长得好不好,麦子如何长得更好,是郭天财最深的系念,是他用生命去灌注思考的问题。一个个小麦高产纪录的突破,一次次小麦增产过程,亦是郭天财生命逐渐铺开的旅程。

20世纪80年代初,郭天财接任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他带领课题组从筛选利用品种入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高产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特点、形态生理指标等,制定了一系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并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一系列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生产上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

“九五”期间,郭天财主持承担的“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曾在偃师市创造了万亩连片连续两年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纪录;“十五”期间,郭天财主持在兰考、温县、浚县实现15个点次15亩以上连片亩产超650公斤高产典型;“十一五”期间,他领导的课题组连创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50亩连片平均亩产735.2公斤和100亩连片平均亩产751.9公斤的最高单产纪录,并在国内率先创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万亩连片平均亩产超吨半粮(1524.74公斤)的高产典型;“十二五”期间,他又在修武县指导创造了亩产821.7公斤的全国冬小麦最高单产记录,从技术上支撑河南小麦实现了“十三连增”……

郭天财在麦田里坚守,哪怕是最艰难的时期。2008—2009年的那场特大旱灾,历史罕见。作为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的首席专家,郭天财在干旱的土地上来回奔走,详细调查旱情、苗情和病虫草情,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管理麦田……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学生们在滚滚热浪中行走了近万公里,师生个个晒得如黑炭一般,起了满嘴的燎泡……

荣誉纷至沓来:1999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 2007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优秀岗位科学家”“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最具影响力人物”“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10年以来,郭天财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华豫科技精英奖”“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人物”“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国作物科学技术成就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与奖励。 2011年12月26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表彰奖励大会上,郭天财代表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发言……

面对自己拥有的非凡成就和炫目荣光,郭天财的初心未变。他说:“我出生在农民家庭,生长在农村,从小就与农村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是河南农大的老师培养了我服务三农的知识和本领;我工作在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给我提供了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郭天财依然在麦田里守望。麦田是他的课堂,是他的家,是他生命真正能够铺展开的舞台。他将在麦田里,奉献自己的一生。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连片农业大学亩产
张振、李杰作品
春的嫁衣谁裁剪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潘虹作品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2017)》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