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魔幻,只有一场海难的距离

2017-09-21 15:48谷立立
出版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海难马尔克斯幸存者

谷立立

直到他去世3年后的今天,我們谈到马尔克斯,还是一派盖棺论定的气象。仿佛不魔幻,就没有资格去谈论这个感动中国50年的文学偶像。无数国内作家在马孔多的魔幻中寻到了小说的正确打开方式,也以迥然不同的文本传颂着来自南美大陆深处的神奇。而马尔克斯的魔幻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我们不得而知。时间回到1955年,28岁的马尔克斯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记者,离他被卡夫卡启蒙、悟出“魔幻也是现实”的创作真谛尚有一段时日。恰巧,蒙难水手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不期而至,讲述自己的经历,由此开启了马尔克斯的魔幻之旅。

和《泰坦尼克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大多数灾难主题作品一样,《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有一个欢快的开场。哥伦比亚海军一艘名为卡尔达斯的驱逐舰满载着西方文明的衍生品,驶往返航途中。海面风平浪静,等待船员贝拉斯科的是幸福的幻梦:退役、结婚、养儿育女,过快乐的下半生。可世事难料,很快一场来势汹汹的“风暴”终结了船员的好梦。8人落水,仅有贝拉斯科一人靠救生筏独自在海上漂流了10天10夜。

我们应该怎样去描述贝拉斯科10天的煎熬,是魔幻还是现实?就算明知他讲的是个“故事”,《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仍然让人难以释怀。因为魔幻是没有的,现实也只是纪实。马尔克斯行使着记者还原事实的本能,逐字逐句复制出海难的真相,不带有个人情绪,更没有刻意的夸张。与《百年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史诗相比,贝拉斯科的漂流只是一眨眼的工夫。然而,10天未必不是一生,至少他的讲述重塑了他的前半生——在我们还来不及细细消化,灾难已轮番上场。

让一个强壮的男人变得虚弱,是多么容易的事,就像让一个忠于现实的记者变得魔幻一样简单。说到底,马尔克斯的纪实与魔幻之间,只隔着一场海难、一次漂流。仿佛陷入了某种轮回,贝拉斯科在期待-渴望-失望-绝望的路上苦苦等待,消耗尚存的热情,直到这热情悄悄进化为虚无。漂流的全程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隐含着动摇意志、击垮生命的巨大力量。为了不被大浪卷走,贝拉斯科把自己与木筏绑在一起,大浪打过来差点沉到海底;极端的孤独让他五感尽失、幻觉连连,他想象着与同伴的密语,想象着自己的葬礼,有时亢奋,有时绝望,进而把海滩当成了流沙,在漫长的折磨中悲叹自己将“被大地吞噬”的一生……

就像是某种魔幻,此时的贝拉斯科已然无力区分他的漂流故事,究竟有多少是真实发生的,又有多少不过是缠绵脑际的残念。马尔克斯终究是马尔克斯,他将希望的泯灭、孤独的来袭、见证同伴之死、预感自己来日无多等等复杂难解的情绪描写得丝丝入扣、准确妥帖,让人读之仿佛身临汪洋中的木筏,与贝拉斯科一起同生死、共命运。

幸运的是,贝拉斯科终于得救了;不幸的是,马尔克斯从此走上了流亡之路。15年后,马尔克斯重返故乡,《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被署上他的大名正式出版。彼时,贝拉斯科已年过半百,是波哥大街头一名普通职员,他再也不能与眼前这位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分享遭遇了。

贝拉斯科应该感谢马尔克斯,若不是有了他的妙笔,今天的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62年前的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幸存者贝拉斯科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海员摇身而成各路媒体大事讴歌的“英雄”;他又是如何打破“英雄”神话,看着自己跌入凡尘,当起了“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反英雄。但不管贝拉斯科是不是英雄,故事永远在那儿,不会因为时间而有了改变。它被记录、被讲述,与《百年孤独》一起穿越时空,成为传奇,成为经典。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贝拉斯科的奇幻漂流”倒真的有了那么一点魔幻。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难马尔克斯幸存者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
《幸存者回忆录》:一部自由女性的成长蜕变史
正装店幸存者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解密S.O.S.
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译本首次面世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