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140年前的“天府文化”

2017-09-21 21:26刘浦之
看历史 2017年9期
关键词:霍芬李希天府

刘浦之

如大家所知, “天府”“天府之国”“天府文化”是中国古代就开始对于巴蜀大地及其文化的赞誉。“天府之国”的称谓,成为四川的专指,在秦汉之际,是历史长期孕育的结果。而在距今140多年前的清代晚期,“丝绸之路”( Seidenstra?e,即silk road)一词的始创者、德国人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1905年)来到这一巴蜀“天府之国”,用他的文笔记录了他的见闻,记载了当时天府之国的风土人情,描述了他眼中的“天府文化”。而今日,透过这一历史文献,我们更能探索出那长期积累的天府文化和那蕴藏的历史规律。

李希霍芬是德国地理学者、地质学者。他出生于19世纪中后期,早期从事欧洲地区地质调查,并在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的基础上,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后来他受到西方商人的雇佣,游历东亚。公元1868年—1872年,他得到了美国矿业公司的赞助,通过在中国的旅行,考察并就“如何利用中国的资源”提出建议。在这四年游历中国期间,他在最初关注的自然地理学领域上得到了扩展。李希霍芬在中国游历了几乎所有的内地省份,他指出了西北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而在美国的旅行中,他更是勘察出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存在大量金矿,从而间接导致了加州的“淘金热”。可以说在近代地理学领域,他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质观察记录,尤其是他首先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备受学者推崇。值得一提的是,李希霍芬曾七次对中国进行勘察,沿途均有详实的科学记录,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真实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的中国社会。

1871年9月,李希霍芬在对那种“每天都有故事,随处都是新知”的状态的渴求下,在对那他认为最有意思的地区的向往下,制定了去中国西部边疆的一套完整的计划,并开始了他最后一次也是最长的一次旅行。这次他从北京穿过蒙古族聚居区、山西到陕西的西安府,后又越过秦岭,进入四川。本来打算一路直到缅甸和仰光的他,在对不确定前路的担忧下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出大理府经云南和贵阳到长江边上的重庆府,沿江而下,直到上海。正是在这次行程中,李希霍芬对于四川社会、人文,有了亲身的体验与观察。

而一旦亲眼看见、亲身接触之后,李希霍芬最感慨、最称赞的,便是四川人文,便是成都风土。

晚清的世外桃源

一踏上四川的土地,李希霍芬便赞扬四川的风景和人物,认为无可挑剔,而这种赞美一直贯穿着他在四川的行程日记中。

首先,作为一个地质学者,他首先关注的当然是风景。他对这里险陡的地形感到惊奇,“道路依旧追随着那条山溪向下,但这条河在它转弯的地方陡然切入地层,使得道路只得翻越上下坡都很陡的横向的山岩,因为河边已没有空间”,但同时他认为这里“风景十分诱人”,“长满灌木的丘陵向北靠着陡峭的大山,再往北耸起几个又高又险的圆顶山峰”,虽然地势险峻,但他也多次提到这里的道路大多还是维护完好的,“天长地久也只有个别地方毁损”。他认为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四川能在与外部有充分交流的情况下又相对隔绝,使这里的人民更加安居乐业,质朴有礼。

其次,作为人文地理学者,他也留心观察到了四川人民的优良民风,认为人民几乎都质朴有礼。

在刚入川时,他便赞扬这里的人们举止娴静有礼,而这种赞美后期则是更多。在进入绵州(今四川绵阳)时,他曾这样说:“我们在这里四处受到友好殷勤的对待,这跟我们在中国通常所见大不相同。这些人的举止包含着和善、胸无杂滓,人们常劝我说,特别是在这样的地方要着汉服,带长辫才行。”

他又记录道:“我们遇到人时一般都会有的恼人问题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坐船渡河时也没有人问我要小费。每问必答,十分干脆。他们善解人意,讲一种十分纯正的官话,所以也十分好懂。客栈里的人都很殷勤,结账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不争不吵就结算完了”,李希霍芬还说:“我还不曾听到过争吵和口角,四川人有权为本省感到骄傲。”

而到了成都府,李希霍芬则言:“我们是以这种方式进城的第一批外国人——但我们既没有遭受侮辱,也没有被好奇之徒追随。”

可以说,他对四川民众的赞扬超过了他对任何其他省份的,这也间接展现了天府文化的外向接融性,这种接融性既是由川蜀特别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也是千百年来天府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而这种文化对川蜀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四川是中国最为悠久的茶市之一。天府的茶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远近闻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汉州(今广汉市)时,李希霍芬曾专门提到,“另外一件特别的事就是那些巨大的茶馆——轩敞公开的厅堂,摆满了茶椅,坐满了茶客”,由此可以看出在那时天府之国的茶文化,很是欣欣向荣。这不仅是四川人对茶的追求,更是对闲适的追求,而这种茶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了闲适之情的滋蔓。如今在这快节奏的年代,我们在成都行走,随处仍然会看见那坐满茶客的茶馆,茶客们闲雅地喝着茶,摆着龙门阵,享受时光的流逝,而这种天府独有的文化,想是在李希霍芬那个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便有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李希霍芬还提到了这里的妇女地位,他认为这里的妇女似乎较外地更开放,地位更高。他在绵州时曾说,“妇女在这里的地位整体比中国其他地方要高,她们在这里不必裹小脚,做的活很多,也不躲着人,忙生意,常管账,遇有人说话便大大方方地出来应话。”这是否又让我们想到现在呢,所谓的四川“耙(pa)耳朵”,在那时便已经存在了。

在李希霍芬游历完川蜀后将沿江而下时,他对川蜀居民给予了最后的总结:“他们构成了一个比邻省的居民品质更好、更高尚的人群。他们更纯净,更有礼貌观念,习俗更精致,举止更优雅,生活方式更好。”

他认为天府文化是文明的,是值得借鉴的。天府人民的好客与高尚,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些都是先进的。在李希霍芬看来,那个时代,天府之国就像是在那腐朽清王朝中隔离出的一个特别的世外桃源。endprint

看天下,看四川

即使到现在,我们仍然受益于这文明的天府文化,对外的接融性使得身居内陆的成都仍然能成为国际都市,闲雅的茶文化也使快节奏的时代没有彻底改变这天府的底蕴,这种天府文化是独特的,也是长久的,可为何偏偏在这川蜀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呢?

不妨我们来看看四川。

位于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重山环绕,与外部相对隔绝,但又不是绝对隔绝,在春秋战国之时川蜀与外部的道路栈道便基本修成,在川蜀与外部之间仍存在着适当的文化交流。这样的地形意味着纵使外部天昏地暗,川蜀之地受到外部的經济政治因素的影响却较小,这样就有利于其形成自己的较稳定的文化。与此同时,对外面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存在的,这又意味着天府之地能够吸取外部的优秀成果,加之亚热带气候和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以及都江堰的保障,使得农业社会时代的四川盆地生存条件异常优越,种种因素的集成,最终造就了这种文明有礼的天府文化。

再放眼看世界,凡是处在相对隔离却又仍存在适当文化交流的国家或地区,一般都更有条件去维持相对优越的文明。

在16到19世纪,英国相对隔离于欧洲大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经济因素因为英吉利海峡的存在对它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它们又非彻底隔绝,在那个生产力条件下,英国仍然是与欧洲大陆相交融的,这也就使得英国能更好地吸收大陆的优秀成果。但为何英国会逐渐衰败呢,以此观点来看,当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为其相对的隔离优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不存在,所谓的英吉利海峡在汽船游轮的存在下作用几乎无存,而美国之所以崛起便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美国与世界的隔绝点达到了最佳位置,外部对它能造成影响,但生产力却还没有发达到无视掉那浩荡的大西洋,这便使得美国能有更好的条件来发展。

以此观点来看,只要隔离度达到最佳点,那这个地区的发展优越性就最佳。但这种隔离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一定的,因为还有气候、战争等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因此,纵使某地区达到适当的隔离度也不一定就能发展出优势,北非的迦太基人便是先例。

李希霍芬对天府和天府文化是赞美的,也是对其充满希望的,他曾说:“如果将各阶层的状况最后折中,那么成都比中国其他任何城市都好,并可与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比肩。这里的小城市和农民阶层的文明程度至少可达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连在百多年前晚清衰落的年代,四川都能受到如此赞许,那如今乘着快速发展的中国巨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天府、天府文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霍芬李希天府
李希霍芬日记中的晚清四川丝绸探略
“我要赢”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Kinetics of Burning Side Reaction in the Liquid-phase Oxidation of p-Xyl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