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沧浪亭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典园林,由北宋大诗人苏舜钦创建并命名。他赋予此园“沧浪”之名,并自号“沧浪翁”,寓意归隐自然。苏舜钦在苏州度过三年的退隐生活,创作不少有关沧浪亭和苏州的诗文。赏读其沧浪亭诗,可以充分感受诗人退隐生活的多种滋味,同时也可以领略到沧浪亭乃至于苏州园林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苏舜钦 沧浪亭 诗咏
名城苏州以园林名世,而沧浪亭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典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距今将近千年。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区三元坊附近,由北宋大诗人苏舜钦创建并命名。南宋绍兴年间,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元、明两代成为僧人所居的寺院,后该园荒废许久。清代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重修沧浪亭,将亭移于土阜之上,并新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现在的沧浪亭基本保留清代布局。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园林大都以高墙四围,自成丘壑。而沧浪亭则与众不同,其最为人们称道的特色是外临清池,三向皆水,而且未入园门先见水,一泓清水自西向东,绕园而过。这种布局巧妙地融合园内外景色于一体,借助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沧浪亭很小,却很有来历,很有特色,古朴幽静,充满诗意。沧浪亭的名气,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创建者苏舜钦,他赋予此园“沧浪”之名,从此,沧浪亭便拥有了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北宋著名诗人。景元年(1034)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宋史》本传记载:“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傀伟。”苏舜钦年轻时慷慨激昂具有报国志向,才华横溢,正直坦荡。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文学方面,工诗文,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晦涩,提倡新诗风。其诗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诗歌风格豪健,以感情奔放,直率自然见长。苏舜钦在政治上属于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为守旧派所嫉恨,因此遭人陷害。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保守派弹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犯下“自盗”罪,由此,苏舜钦被革职为民。第二年春日离京南下流寓苏州。庆历八年(1048),苏舜钦复官,授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病卒,年仅四十一岁。欧阳修为他撰写墓志铭。
一、沧浪亭寓意
北宋庆历五年(1045)春,苏舜钦携妻子南下,扁舟吴中。他早就喜爱苏州盘门一带的风景,曾在《过苏州》一诗中写道:“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这首诗是苏舜钦路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诗中不仅描摹了苏州的明媚風光,也抒发了诗人达观不羁的情怀,并对无缘居住苏州而深感遗憾。现在好了,坏事变好事,获罪除名成为布衣,离开丑恶的政治罗网,倒可以有缘住在有着“无穷好景”的苏州了。一日,苏舜钦偶过郡学,发现郡学东边有一块弃地,那里草木茂盛,崇阜广水,附近还有荒芜的池馆,为五代时吴越王外戚孙承旧馆。因感此地高爽静僻,野水萦洄,便以四万钱购得,再购置花木砖石,利用自然山水,加以修葺,营建了一个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私家园林。苏舜钦给此园取名“沧浪亭”,并自号“沧浪翁”。“沧浪”之名耐人寻味。表面上看,此园三向皆水,亭建水边而曰“沧浪”;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取意于《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古歌通俗地解释,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倘若人生不得志,就超脱世俗名利、归隐自然。苏舜钦无罪而贬,便以沧浪亭为归隐之地。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主题便是归隐。
吴地文化中有一种隐逸的传统,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晋的张翰、唐朝的陆龟蒙均为高蹈遁世的退隐高士,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仕途受挫的苏舜钦来到苏州避世隐身真可谓找对了地方。其《沧浪亭记》描绘了沧浪亭“前竹后水”“澄川翠干”的自然美景,抒发了寄情山水,忘怀荣辱得失,安于冲旷的情怀。沧浪亭成为苏舜钦安放心灵的场所。从此隐居于此,读书注《易》,吟诗会友,享受“真趣”。苏舜钦在苏州过了约三年的退隐生活,创作了不少有关沧浪亭和苏州的诗文。赏读他的几首沧浪亭诗,可以充分感受诗人退隐生活的滋味,平淡中的“幽独闲放”。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沧浪亭》)
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
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沧浪观鱼》)
花枝低草色齐,不可骑入步是宜。
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唯有春风知。(《独步游沧浪亭》)
《沧浪亭》开头二句表明了沧浪亭属“城市山林”型的归隐之地,代表着苏州园林归隐的寓意。关于隐居,古人有三种形式: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于朝是有条件的,将你革职不让你待在朝廷想隐也不行;隐于野太辛苦生活不方便;隐于市倒是便于生活,不过也有市俗的繁杂。最佳方案是如陶渊明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苏舜钦营造的沧浪亭便是把山林搬到城市里来,归隐于山林又不到深山野林中去。诗人满意于远离豺狼与网罗,陶醉于有水、有竹、有鱼、有鸟的园林之美。诗尾“机关”一词指机诈权谋,是说原来在官场中要与豺狼打交道,要费尽心机;现在简单了,在沧浪亭内享受简单的快乐。他曾与朋友书信中介绍自己在吴中的生活,在《答韩持国书》中写道:“无终日应接奔走之劳,耳目清旷,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闲而体舒放。三商而眠,高舂而起,静院明窗之下,罗列图史琴尊,以自愉悦;月不迹公门,有兴则泛小舟出盘阊,吟啸览古于江山之间;渚茶野酿,足以消忧;莼鲈稻蟹,足以适口;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庙胜绝;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更何况吴地之风俗“乐善好事,知予守道好学,皆欣然愿来过从,不以罪人相遇”。苏舜钦一向热爱自然之美,当他一旦逃离丑恶的官场罗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特别是来到民风淳朴、山明水秀的吴地,诗人的心情就放松安闲了。这首《沧浪亭》诗充分表达了诗人远离豺狼、安于归隐的心境。《沧浪观鱼》《独步游沧浪亭》也是写诗人退隐之后的园林生活,花草鱼鸟留连,享受幽独闲放之真趣。
二、《初晴游沧浪亭》
《初晴游沧浪亭》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诗曰: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诗写姑苏水乡独有的湿润与温软。诗的一二两句写昨夜春雨一直下到天明,沧浪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气正由阴转晴,云朵绵软舒卷,阳光从云层中穿过,光影交替,阴晴变幻。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竹帘虚掩,日光从中投下薄薄的影子,照到静谧的修竹繁花,这是直接写静。最后一句“时有乳鸠相对鸣”是借声响来突出静,不时传来的宛转鸠鸣声,划破静谧的园林,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全诗句句写景,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想象得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透过沧浪亭的山林野趣,流露出作者的幽独闲逸之趣和对沧浪亭的由衷喜爱之情。苏舜钦诗风原本以奔放豪健为主,来到吴地后,其诗明显受到吴地山水、文化的影响,诗作清丽秀美,舒徐流畅,如白云在天,卷舒自如。特别是有些小诗写得恬丽清新,颇有余味,沁人肺腑。
三、《沧浪静吟》
苏舜钦的沧浪诗经常突出“独”和“静”二字。其《沧浪静吟》诗曰:
独绕虚亭步石,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饿死,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诗的开头写诗人绕过空亭走上石桥独自闲步,营造出“静”的背景与意境,整个园林四处静谧无声,或许有人会感到冷清孤寂,而诗人却喜欢这空静淡雅的氛围,认为“静中情味世无双”,静谧中的心情和滋味独一无二。颔联进一步展开具体详细描写沧浪亭的静谧:“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山林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空疏的门户;野生的青藤屈曲盘绕,伸入破败的小窗。前一句以动写静,鸣蝉的响声,反衬出园林中的静寂、清幽。后一句化静为动,写藤蔓在盘旋回绕中偷偷伸进破旧窗子,这种“动”,更深化了沧浪亭中静谧的气氛。后两联引用两个典故来对比诗人的现状,以表明诗人平静恬淡的心情。“二子逢时犹死饿”是写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三闾遭逐便沉江”是写屈原被流放,后投江自杀。诗人说自己不像他们太过极端,而是面对现实,每天还能饱食终日,高枕无忧。与历史人物的悲惨遭遇相比,诗人遭遇贬谪但仍能隐居沧浪亭算是十分幸运。所以他在沧浪亭的静谧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远离灾祸、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最后一句“唯恨醇醪不满缸”是说唯一的遗憾便是这清澄的美酒太少,不能盛满大缸,诗人以夸张的笔法,发了一点牢骚。其实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遭遇的屈辱还是不能完全忘怀,一直以来是在以园抒怀,以酒排遣。
四、《沧浪怀贯之》
想当年,在京城做官时,因为才华横溢又性格豪爽,加之是宰相杜衍女婿的特殊地位,苏舜钦颇具有明星效应,成为社交的中心,每日呼朋唤友,名士往来,诗酒歌舞。欧阳修评曰:“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宋史》本传记载:“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而如今,遭遇挫折被撤职流寓吴中,苏舜钦孤独寂寞许多。因此,当老友贯之来苏州沧浪亭探望他时,他非常开心。贯之为宋真宗时进士,官至京东转运使,与苏舜钦友好。好友重逢的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贯之走后,他便若有所失,写下了《沧浪怀贯之》这首伤感的诗。诗云:
沧浪独步亦无,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去,醉吟谁复伴衰翁?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园中独自漫步感觉无聊,然后登沧浪亭四望似乎在寻觅友人贯之的踪迹,这就隐含了怀念之情。由于心境孤寂,所见景色也偏于清冷。三四两句诗人借助对秋色霜林、玲珑翠竹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清幽萧疏的氛围;而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深沉的怀念。深秋时节,在这红林翠竹之中,本来适宜会集朋友,把酒赋诗,但酒友离散,诗社凋零。颈联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由此自然过渡到尾联:“君又暂来还径去,醉吟谁复伴衰翁?”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友人离去后诗人诗酒无伴,知音难觅的孤寂。正值三十八岁壮年的苏舜钦,已经从心理上称自己是一个“衰翁”了。
這首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从中不难发现,苏舜钦的心境是复杂的,其实不可能像沧浪亭的静景一样平静如水。他本是“慷慨有大志”的志士,正值壮年,本应建功立业,然而却被斥退出官场,个人志向不得施展。苏舜钦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深处还是愁怨交集,十分感慨的。
总之,苏舜钦隐居沧浪亭,史上留名传为佳话。在沧浪亭的“五百名贤”中,苏舜钦的大名赫然在列。传赞曰:“宋湖州长史苏公舜钦:倜傥高才,黜非其罪。沧浪一曲,风流长在。”如今,客观地评价诗人苏舜钦,他在历史上最大的功绩,他所创作的最伟大的诗,就在于创建了一座沧浪亭。不仅首开文人写意的山水园林之先河,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一个远离尘世、愉悦身心的场所,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仕途不幸的苏舜钦又是幸运的,他选择苏州觅得沧浪亭这一块宝地以寄托被废后的身心,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苏州是幸运的,有了大诗人苏舜钦创建沧浪亭的大手笔,苏州园林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刻。
作 者:徐静,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院长,副教授。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