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广东自贸区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剖析沪、津、闽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的成功经验,以典型经验做法为借鉴,深入研究特色广东自贸区的对接路径,以推动广东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动发展,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及改革新高地,全面提升广东开放型经济水平。
[关键词]对接经验;海上丝绸之路;广东自贸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075
[中图分类号]F127;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4-0-02
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开放程度之大和创新建设之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2015年3月,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福建和天津分别建立自由贸易区,要求沪、津、闽、粤四大自贸区联动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广东自贸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推动广东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动发展,有利于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及改革新高地,全面提升广东开放型经济水平。
1 广东自贸区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行性
1.1 广东自贸区优势综述
第一,资源优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自贸区在港口数量和港口设施建设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南沙港和盐田港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港口资源,为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良好的交通资源,尤其是港口资源优势为广东自贸区自由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必要的外部环境。第二,经济优势。广东省对外开放水平高,强劲的经济实力为广东自贸区金融发展、贸易往来、投资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能够担负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重要使命。第三,政策优势。在广东自贸区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建设中,国家赋予广东自贸区更多的特惠政策,其开放程度更大,政策的充分支持是广东自贸区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1.2 广东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得益彰
广东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渊源深厚,并一脉相承,广东自贸区被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搞好广东自贸区的开发建设对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作用为广东自贸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两者的共同目标是打造世界东方贸易中心,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东移,以及形成人民币金融贸易圈。因此,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广东自贸区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要性
2.1 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广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广东自贸区是我国自贸区的先头军,担负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广东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效对接发展,是我国经贸合作和对外开放新出路的重要战略,其连动效应能够为广东自贸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国际市场,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市场结构,完善贸易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产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2.2 加快广东自贸区经济转型
广东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对接,是广东自贸区对外开放新高度的体现。广东自贸区不仅要面向港澳,还要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要实现如此新高度,离不开自贸区基础设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换代。因此,广东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广东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加快优化转型升级步伐。
2.3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开放创新可营造更为开放、健康的自由贸易环境,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广东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在广东自贸区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建设中,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需要进一步推进与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合作,促进中西部经济持续稳定繁荣,进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3 沪、津、闽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的经验
沪、津、闽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动发展经验,尤其是先于广东自贸区建立的全国首个试点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在运行方面的创新经验,为广东自贸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路径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
3.1 贸易领域
首先,制度创新方面。一是沪、津、闽自贸区积极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措施。以全球经济化视野,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出口的贸易质量和利润,例如,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鼓励企业进行大宗商品贸易以及融资租赁等;同时,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和资源频繁往来,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二是创新贸易监管制度。自贸区以开放和放权为建设核心,简化贸易监管制度中可有可无、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使监督更加智能化、现代化、人性化。
其次,功能创新方面。沪、津、闽自贸区注重平台的打造、功能机构的引进,新的商業模式的缔造。例如,在国家物流的功能发展上,力图打造国际航运首屈一指的东方中心,加快航运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鼓励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缩小我国国际港口建设在功能服务上与世界港口大城市的差距。
最后,营商贸易环境建设方面。一是注重企业的需求,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贸易环境,提高企业生产力,降低企业成本。例如,建立国际航运中心东移战略,实现贸易自由化,使企业获得实效。二是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法治化经营环境,保护知识产权。
3.2 投资领域
首先,制度创新方面。一是探索“负面清单”投资许可模式。投资领域制度创新大多涉及金融服务业的制度创新。沪、津、闽自贸区在主动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由原来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转变为实行“负面清单”的投资许可模式。二是在创新投资管理体制上打造“宽进严出”的商业环境。例如,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等,将事先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改革,实现在整体可控的前提下,投资朝更加自由化的方向发展,激发市场活力。endprint
其次,功能创新方面。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投资领域的功能创新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业的功能扩展和增强上。例如,通过进一步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推进我国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帐户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
最后,经营贸易环境建设方面。随着沪、津、闽自贸区的设立和开发建设,我国对外投资政策以“走出去”为战略起点,以推动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为中心,在投资领域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和实践“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提高服务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境外企业投资备案管理等。2015年,天津自贸区外商投资企业95%通过备案设立。
3.3 金融领域
首先,制度创新方面。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例如,上海自贸区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施资本项目开放,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尝试外汇市场开放化、便捷化等制度创新。
其次,功能创新方面。增加和提高金融服务业的功能效应。金融开放的制度创新使自贸区的金融服务面向国际,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功能和便利贸易往来,支持在自贸区设立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大力培育人民币跨境两用的金融业务和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等措施。
最后,经营贸易环境建设方面。以推动人民币货币形式贸易和便捷贸易渠道、方式,以提高贸易效率为中心,深度改善经营贸易环境。例如,上海自贸区“一行三会”出台51项金融支持政策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 广东自贸区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
4.1 贸易领域对接路径
一是稳步提升贸易领域的开放程度。首先,要“稳”,在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该开放就开放,确保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财产安全;其次,要注意贸易双向的性质,既要开放又要走进国外自贸区,不断提高对海外市场的认知能力,最大程度规避贸易和投资风险。
二是提高贸易物流效率。虽然广东自贸区物流水平较高,但与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以提高贸易物流效率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深水航道,拓宽南沙港航道,对接珠西与珠三角港口,寻求贸易物流监管和效率平衡点,推动制度层面和功能层面深化改革创新。
4.2 投资领域对接路径
拓宽中资企业对外投、融资渠道建设。在综合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有碍于贸易投资效率的相关业务和制度进行必要的删补。金融制度创新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仅仅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步。要实现广东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动发展,既要引进来,也要使中国企业走出去,这需要提高广东企业海外投资能力。在提高广东企业海外投资问题上,首先要鼓励大型的投资集团和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走出去,然后通过开展合作、谈判等方式,扶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建设融资渠道。
4.3 金融领域对接路径
第一,科学借鉴,深入分析对比,推动制度再创新。客观分析和深入对比广东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对金融的影响因素,以建设目标为导向,吸收消化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经验,结合构建粤港澳“一体化”,与国际规则对接、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为主要建设目标的广东自贸区特色,推动金融领域制度改革和再创新。
第二,统筹广东自贸区各片区金融发展,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广东自贸区要从整体上规划金融改革,确立南沙、横琴、前海三个片区的金融改革目标,突出片区内金融发展的特色,处理好各片区金融改革的竞争与利益分配问题,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与优势、正当竞争的金融发展格局,以此形成合力,推动广东自贸区金融发展,扩大金融优势。
第三,保持高度,做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层次建设的有效对接。战略机遇是广东自贸区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样也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因此,要确保自贸区金融改革规划的高度,这是广东自贸区金融发展与国家发展对接,乃至与世界潮流对接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建设目标,立足港澳,把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作为广东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首要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广东在东盟、南亚、非洲经济合作的地位,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扩大经济合作成果。
第四,既要注重开放与放权,又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制度建设。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实践经验表明,自贸区金融产业的发展要简政放权,扩大自由贸易范围和程度,创新金融制度,实现金融更加自由化发展。当然,开放就会有风险存在,广东自贸区金融改革要在放权的同时,完善金融监控管理机制,借鉴和吸收已有的金融改革成果,创新自身的金融制度、模式以及功能,确保放权后的金融监管更有力度。
4.4 政府相关改革路径
一方面,统筹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规划统一。广东自贸区要汲取沪、津、闽自贸区建设经验,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经贸特点,既要向内引入也要向外输出,实现其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有效对接。
另一方面,广东自贸区以开放为核心,精简放权,提高贸易效率、融资效率,实现有效对接。同时注重广东自贸区政府监管职能的完善,既要注重提高贸易效率,又要注意条件的具备程度,保证国民经济安全。
5 结 语
我国自贸区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一脉相承,自贸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自贸区升级换代。广东自贸区需不断借鉴和汲取国内外自贸区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功能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挖掘改革潜力,完善区位功能,有效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成为其重要枢纽及改革开放先行地,发挥示范作用,辐射泛珠三角地区,服务引领全国。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万灵,吴旭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变化及其中国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5(4).
[2]卢文刚,黄小珍,刘沛.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2).
[3]罗素梅,周光友.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资本流动与利率市场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5(1).
[4]马超平.广东自贸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可行性及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商论,2016(26).
[5]徐勇.福州自贸区建设如何借鉴其他自贸区经验[J].中國发展观察,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