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解密打造优良科室的奥妙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注重团队建设,打造科室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技术专长,成就了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30余年的累累硕果。
5月22日,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斩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不是骨病科第一次获得科技奖项,早在1992年,在骨病科创建人沈志鹏主任的带领下,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科室还陆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两项、集体三等功两次等诸多奖项。那么,是什么促使该院骨病科屡次从众多科技中脱颖而出?
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主任于秀淳。于秀淳是骨病科第四任学科带头人,于2003年5月掌管骨病科。做了14年主任的他,对科室的熟悉程度,可想而知。从他的娓娓道来中,骨病科成绩取得的奥妙一步步揭晓。
走进于秀淳主任的办公室,迎面扑来团队的气息,因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室两面墙壁上挂着的团队照片。“这是骨病科不同时期的医护团队照片,也反映了骨病科由弱到强的历程。”于秀淳解释说。
据于秀淳介绍,骨病科创始于1986年,是济南军区及山东省最早独立的、以非创伤性骨科疾病为诊治、研究方向的科室,至今已有31年的历史。墙壁的照片就是整个科室的缩影,也表达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于秀淳把几代主任的合影悬挂在其他照片中央。“几代老主任象征着科室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
经过30余年的艰苦创业与几代骨病科人的共同奋斗,骨病科从原来十几人的科室,发展成了拥有70多名医护人员队伍的庞大科室;现设有3个病区,96张病床;现有博士13人,硕士7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博士后3人,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泰山医学院、辽宁医学院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博士后工作站;在恶性骨肿瘤治疗方面,在国内、省内及军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专长。
在于秀淳看来,团队是骨病科的核心竞争力。“每个人应有集体意识,只有科室发展了,每个人才能更好地找到自身的价值。”
如何维持团队的稳定呢?于秀淳有自己的妙招。他表示,第一,团队的人才要有梯队,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要有长辈、中层、晚辈。晚辈要尊敬长辈,长辈要帮助晚辈。第二,建立一个核心。第三,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有了稳定、得力的团队,于秀淳逐步着力布局科室的发展。自2010年至今,每一年根据科室的情况制定一个发展主题。2010年,骨病科从一病区扩张到两个病区,呼吁团队为科室荣誉而战。2011年,是骨病科巩固、开拓、创新、发展的主题年,增加了床位,扩大了规模。
在2011年的基础上,科室的硬件环境具备后,他把科室的内涵质量建设提上日程,把2012年定为“科室内涵质量建设”主题年。
随后,于秀淳注意到,骨病科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发表,但是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和科室的人才结构不相符,意识到提升学科科研层次是科室的短板,于是将2013年定为“科研创新”主题年。于秀淳表示,他不赞同取消医生写论文的观点,非常赏识宁光院士的观点“医生应该学会做临床科研,不会临床科研的医生也不是一名称职的医生”。他认为,论文是手术操作的提升和凝练,更利于医生掌握做手术的原理。
在“科研创新”主题年的推动下,科室发表论文量递增,短短的4年内科室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20篇,SCI文章超过50篇。
2014年定义为“安全、创新、提升、发展”年;2015年为“规范、理智、创新、提高”年;2016年科室工作的思路与设想:稳字当头,绝对服从。于秀淳表示,前几年科室的布局已打好,近几年需要稳步提升,规范管理。
在一年一个主题的推动下,不仅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团队,还赢得了骨病科蒸蒸日上的发展。
“5年发展靠机遇,10年发展靠魅力,15年发展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于秀淳表达着对学科发展的认识。
走进骨病科所在的楼层,首先被“文化长廊”包围。文化长廊,展示着骨病科的历史和特色,“文化长廊既是让患者了解骨病科的实力,同时让科室医护人员懂得科室的历史,牢记科室的理念和方向。”于秀淳解释着建设“文化长廊”的初衷和意义。
据于秀淳介绍,骨病科本着“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专病专治、创新领先”建科宗旨,践行着“崇德、尚善、博学、求是”科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文化成为科室一大亮点的同时,科室制度建设也不甘示弱。除了科务会制度、医疗安全隐患排查分析制度等常规制度外,骨病科还建立了分组管理的主诊医师负责制、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度等特色制度。
“科主任领导下的分组管理的主诊医师负责制,更是本着专病专治的原则而设置的。”于秀淳介绍说,目前,骨病科分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组、脊柱外科专业组、骨关节外科专业组3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两个小组。
在骨病科有一个入院标准流程,门急诊收治的患者,需要首先到护士台登记入院,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评估后,按入院诊断进行疾病分组;专业组完成首次查房,明确诊断确定治疗建议;然后,早交班时汇报病例和治疗方案,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对于72小时未明确诊断者,全科讨论乃至全院讨论,明确诊疗方案。
“如此一来,无论哪位医生接诊,患者都能享受到专业组的诊疗。”于秀淳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骨病科除拥有入院标准流程外,还规定了医护人员的规范工作流程。于秀淳认为,医生与其他职业不同,每天都是按照相似的流程进行。
“崔╳╳,女,50岁,主诉颈椎术后截瘫1个月,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行经后路C5、C6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查体……”这是骨病科各专业组主治医师将前一日手术以及新入院患者病情以幻灯形式向科室汇报的情形,除周二外,每天上午8点进行英语交班,他们一复一日、年复一年。
骨病科明确每天7点半早查房、8点医疗早交班、4点半下午查房、8点半值班医师夜查房。每天值班医师把当天的科室信息报给住院总、再由住院总根据情况向科主任短信汇报。
每天睡觉前,查看住院总汇报的信息,已成为于秀淳多年的习惯。“如此来,作为科主任能准确地掌握科室的动态,防止不该发生的事情出现。”
在这一大的流程下,骨病科还设定了一些特殊安排,如周二7点早查房,7点20分进行教授病例讨论会;周四下午两点半组织主任大查房,4点半组织教授病例讨论会、学术交流会。据于秀淳介绍,自2010年起,骨病科组织教授病例讨论会,即把疑难病例提到科里讨论,启动规范化程序,实现在科里诊断与治疗意见的统一。
同时,为了让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问题能给予统一回复,该科实施了医护一体化查房。“第一,可以保障医护人员回复患者问题的一致性,减少矛盾;第二,可以提高护士对科室疾病的认识。”
制定制度、规范流程的同时,骨病科还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督促年轻医生阅读疾病指南、最新进展以及最近比较喜欢的文章,从而提高年轻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促使年轻医生学习,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
经过前些年的蓄势发展,2016年骨病科人在于秀淳的带领下,再次向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起了冲击。“改善骨肉瘤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技术与临床研究”经过多次答辩、4次筛选,冲出了外科组,冲出了医学组,最终和16项包括农业、建筑业、海洋科学等研究,一起站到了山东省科技奖项的最高舞台。
“能获得此奖项是源于临床实际意义大,即将骨肉瘤5年生存率提高至60%,为90%的患者保留住了肢体。”于秀淳自豪地说。在他看来,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骨病科人的共同努力。
众所周知,医院发展需要临床科室的发展推动,而科室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构成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多点执业的背景下,人才将成为“医院必争”。同样,骨病科也把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致力于打造一支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发展的骨科专业技术队伍。
对于人才,该科秉承着老主任的理念,“博士只能说明是高学历的人,而不是才。经过锻炼,取得一些成果,才是人才。”
于秀淳在50岁时,就向全科宣布,自己不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而是将临床科研的思路与建议提供给年轻医生,并指导和修改他们的学术论文。
在培养人和用人方面,于秀淳主张不做“撒手掌柜”。他对待年轻人有三种做法:对于成熟的、信任的医生,放手放眼;对于有待锻炼者,放手不放眼;对于不认可者,不放手也不放眼。
于秀淳笑言,外科医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只会做手术,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只能成为开刀匠;第二类,只会写论文,在做手术上眼高手低,称之为作家式医生;第三类,把前两者结合起来,既了解手术的原理、规律,又有讲者风范称之为学者型医生。他鼓励科室医生追求第三类。
在绩效考核的情况下,很多人不乐意科室增加人员“分一杯羹”。于秀淳则对这一观点嗤之以鼻,他主张有人才才能做成事。骨病科在注重自己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会引进人才。
“有了人,科主任需要布局,不能让人员之间有矛盾。”那么,怎么促进科室人员团结呢?于秀淳认为,科室要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围绕核心转。在骨病科,每个疾病组都会设置一个高级职称、一个中级职称、研究生和规培生。高级职称就是这个小组的核心,对于这个科室,科主任是核心。
同时,作为核心,要想管理人,首先要让人佩服。于秀淳认为,应以渊博的知识服人。几十年来,他从未间断过学习。在他的影响下,科室和他的家庭都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他经常告诫科室年轻医生,医生很辛苦,但却神圣,应该把它当成一个事业,而不是职业。
在于秀淳的带领下,骨病科在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手术治疗以及关节置换、关节镜手术治疗等方面成绩斐然,已成为科室的专科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保肢治疗、颈椎病和腰椎疾病的手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手术治疗为主的特色治疗。
“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属于过去。明天的发展还需要今天不停地努力。”在谈及拿奖后的心情,于秀淳表示,应有归零的心态。把医生当成神圣的事业;取得成绩,不骄不躁……在这样理念的引领下,在团队、理念和技术的绽放下,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正动静结合,稳步发展,相信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奖项在向他们招手。
骨病科斩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