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北大肿瘤的“新文化运动”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先进的制度文化理念和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实现了医院、员工、患者三赢的局面。
我们经常讨论医院的人才引进、专业设置、学科发展,以至于战略规划的制定,而医院文化往往被忽略为附属品或者口号。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知名战略规划专家DougHough教授在课堂上曾提到一句管理学的名言,“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再好的战略,如果组织文化不正确,也会走偏。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家医院的成败根本上并不取决于技术实力,反而取决于该公司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
7月7日,“走进一带一路,描绘世界之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北大肿瘤”)第五届井盖文化节已持续了一个月,现已完成28余个井盖的创作和绘画。国宝熊猫、太阳公公、帕特农神庙、戈壁骆驼等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出自患者、院领导、科室主任和医务人员之手。
北大肿瘤副院长苏向前对记者说,近年来,医院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不仅构建了先进的制度文化理念,而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践,北大肿瘤的“新文化运动”在提高员工凝聚力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当中,都会不断遇到外界和内在环境的变化,管理学上称之为“不确定的未来(unpredictablefuture)”。既往公立医院的经营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手表模式”,中规中矩,忽略生存的外界环境变化。但由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甚至疾病谱的变化,既往的“手表模式”并不足以及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唯有依托管理学理论,建立一套面向未来的制度文化,才能在物质、行为、精神等方面维护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北大肿瘤院长季加孚认为,医院制度文化是对医院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制度体系是整个医院管理的基础,是一个医院内部的“基本法”,以医院的核心价值为指引,指导员工的各项行为。它主要包括组织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制度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建立多个部门一致行动的共识,避免系统性的错误,将组织里每个人的最佳实践固化为组织智慧,同时,好的制度文化也是公众信任的基础。
当我们面对多变的未来时,医院需要怎样的制度文化来支撑呢?
对此,季加孚表示,北大肿瘤关注环境的变化,主动前瞻性地确定医院目前的发展战略,创建“阿米巴”式的医院制度文化。所谓的“阿米巴”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指将医院划分成小的“集团”,通过与市场、患者直接联系的独立单元进行运营,培养具有管理意识的团队领袖,从而实现“全员参与”的理念,特点是能够提高员工参与经营的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阿米巴”模式的形态由外界环境决定,具有趋利避害的特点,成功的关键依赖于内部主动对外界环境进行判断和适应,如员工通过持续创新和学习,实现自我管理、自我驱动。
在这种主动适应环境的制度文化理念下,北大肿瘤的组织结构更加“柔软”,预留出更多应变的空间。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北大肿瘤从以往的垂直管理往扁平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如在决策上,院领导适度分权,以调动中层管理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职业发展方面,医院为有能力的人才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允许其“自立门户”。乳腺中心、胃肠肿瘤中心的成立,便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诊疗单元,为患者带来了便利,也为学科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015年12月29日,外科楼大厅传来了舒缓的钢琴声,北大肿瘤“心音坊”正式启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第五届井盖文化节的作品之一。
北大肿瘤党院办副主任卢新璞认为,MDT模式是这种制度文化的代表。在北大肿瘤,MDT是制度、是理念、是传承。自2002年起,北大肿瘤在全院范围内推动MDT,目前已经形成12个多学科协作组,实现肿瘤诊治策略的科学化、医疗资源的整合化。
卢新璞告诉记者,这些MDT并不是医院强行组织的,而是以学科为纽带自然形成的,各学科可以自愿加入或退出。医院行政采取帮助、辅助而不惊扰、不打扰的态度。尽管看似“放权”,但实则对MDT质量严格把关,在开展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同时,在各科室之间达成了治疗标准共识,到了发展阶段,再通过制度制定,将MDT常态化、规范化,有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肿瘤专科医院比任何一类医院更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来舒缓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心理压力,调节他们时刻紧张的神经。北大肿瘤的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理念和制度方面,在文化活动创新与实践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北大肿瘤的文化品牌活动,井盖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5年。据了解,井盖文化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末的日本,当时东京等大城市的工程师改善了井盖的表面纹路,增加了一些凹凸图案设计,目的是为了增加防滑作用,因为在梅雨季节,摩托车、自行车在井盖上滑倒的事故屡有发生。此后,各个城市、乡镇和农村便自行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井盖,井盖文化在日本逐渐流行起来。目前,日本有超过6000种不同的井盖设计,并建立了好几家井盖博物馆。
2012年,苏向前偶然看到一条关于日本井盖文化的微博。他认为,在井盖上绘画,一方面各科室员工通过研究讨论,对医院文化进行思考,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美化医院环境,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于是,北大肿瘤的井盖文化节便由此而生。
2015年,经常出访国外的北大肿瘤康复科主任唐丽丽看到国外多数医院大厅都有钢琴,志愿者们在饱含热情地演奏,舒缓了前来就诊病患的焦虑情绪。看到此情此景,唐丽丽萌生想法:北大肿瘤能不能也有这样的场景?
回到医院后,唐丽丽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院长季加孚和书记朱军的肯定,决定在外科楼大厅布置出一个用音乐传递正能量的场所。通过北肿内科医基金募集,很快一架崭新的钢琴就摆在了医院外科楼的大厅。2015年12月29日,外科楼大厅传来了舒缓的钢琴声,北大肿瘤“心音坊”正式启用。
目前,心音坊拥有志愿者100余名,包括医院员工、患者、家属、高校师生等。志愿者们定期来医院演奏,用音乐疏解患者和家属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减弱医患双方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2017年3月31日,北大肿瘤第五届“清逸杯”朗诵会在门诊大厅拉开序幕,来自医院各个部门的员工、就诊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中朗诵的12篇美文,是从北大肿瘤第五届作文比赛的600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的,而现场配备的小提琴和钢琴演奏者,均为专业的音乐治疗师。
此外,北大肿瘤还拥有“医界好书·读书会”“快闪视频”“微笑·心愿墙”等多个文化活动品牌。
一位患者评价,这是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医院,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医院。这里有爱心和公益,有慈善和志愿者,无论是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和家属,还是辛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会在这里感受到平和、宁静和爱。